匯龍村

匯龍村

匯龍村 隸屬於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該村面積較小,農業經濟主要以糧食種植為主。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精神文化生活繁榮。2005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66億元,第三產值807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336元。

基本信息

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匯龍村

【村情概況】匯龍村位於丈亭鎮中心偏西面,東至朱家浦,與鎮工業園區南區相鄰,南至蕭甬鐵路,與丈亭村為界,西至趙家浦,與龍南村相連,北至61省道,與匯頭、寺前王村接壤,村域面積1.67平方公里,是丈亭鎮地域面積最小的行政村。現有人口1895人,668戶,含匯龍、張家、沙崗頭、新李家四個自然村。村駐地在匯龍村,距鎮政府1.5公里。全村有黨員57名,建立黨支部。村域地形似正方形,地貌特徵基本為平原,僅在村莊東南處和省道北面有部分山林坡地,耕地面積1725畝,山林面積1202畝。主要河流有朱家浦、匯龍浦、趙家浦,水系流向姚江。2005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66億元,第三產值807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336元,村級集體收入54.5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233.4萬元。是寧波市生態村,餘姚市文明村、衛生村。【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匯龍村由丈亭鎮匯龍村、新李家二村合併而成,定名匯龍村。原匯龍村,先租是從南山孔岙遷居至此,村莊原名為上徐塔村,與南面臨姚江的下齊塔相對應(方言中徐、齊諧音),因村民以任、徐兩姓為主,故又曾稱任徐村。從地形風水上看,此地正是龍山山脈的源頭和從北山下來的大溪流匯合處,故有匯龍之說。解放初,這裡曾有一座匯龍橋、一座匯龍庵,後又有匯龍國小,從此得名匯龍村。原新李家村,先祖是從江南(現陸埠鎮)李家遷居到此,村民基本以李氏為姓,與對江李家大村相比村莊較小,習慣上稱小李家村。地名規範時,為區別於眾多的“李家”,改名為“新李家村”。原匯龍村、李家村解放前至1958年均隸屬龍山鄉。1958年10月屬丈亭人民公社龍山大隊、龍山管理區。1961年上半年劃歸龍山公社,1981年改屬匯頭公社。1983年建鄉,屬匯頭鄉。1990年2月,匯頭與梅溪合併為梅溪鄉,二村均屬梅溪鄉。1992年5月,同時併入丈亭鎮,至並村。【產業經濟】匯龍村地處丈亭鎮中心平原地區,長期以來,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經濟一直占主導地位,素有“交公糧大村”之稱。解放前,這一帶土地貧脊,易旱易澇,產量較低。解放後,政府領導人民興修水利,改良土地,發展生產,糧食產量年年增加,村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1974年,原匯龍村創辦了丈亭匯龍五金廠,在當時的龍山公社是屈指可數的村辦集體企業,主要生產工量具配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至1978年、1981年又先後創辦了丈亭匯龍塑膠廠、丈亭匯龍高低壓開關廠等村辦集體企業,其中匯龍塑膠廠生產的無線電配件、電機配件銷往全國各地。進入九十年代,匯龍村以這家企業為龍頭,大力引導和扶持個私企業發展,至1992年並鄉時,全村已有大小企業51家,工業總產值達到985萬元,創利稅158萬元,這在當時的匯頭鄉村級工業經濟中,處於中等地位。原新李家村,早在1971年就創辦了李家塑膠五金廠,是當時龍山公社最早興辦的村集體企業。改革開放以後,企業快速發展,1980年改為家電五金廠,主要生產家電配件,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在這家企業的帶動和培植下,該村的個私企業也迅猛發展,至1990年全村已有30家個私企業,企業的規模和效益在當時的匯頭鄉甚至丈亭區,都處於領先地位。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貫堅持“重農、強工、興三產”的經濟發展戰略,依靠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原匯龍村,每年從企業利潤中撥出15元一畝的資金支持農業,還建立了10個農業服務組織,農業機械化制度和農田基礎設施水平較高。原新李家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行農業規模經營。目前,全村工業企業向著健康快速的勢頭髮展,除了一批規模實力企業已經進入鎮工業園區外,全村還有各類企業70多家,其中年銷售額在百萬元以上的有50家,預計2006年全村工業總產值能夠達到1.8億元,創利潤1300萬元。農業上,除了確保糧食生產外,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楊梅、花卉苗木、畜禽養殖等產業迅速發展,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預計2006年全村農業總產值可達1400萬元。【社會事業】解放前,匯龍村的交通道路、村居設施條件都比較差,村民的生產水平也比較低。解放後,在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逐步得到了改善。改革開放後,匯龍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並村後,更加重視村容村貌改善,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從2003年開始,全面開展環境整治,先後建成連線61省道的進村大道和通往新李家自然村的主幹村道,長度各為1200米,並全部澆制了水泥路面。隨後,又新建和改造了43條村道,總長度達1.2萬米。全面消滅露天糞缸,新建公廁14座,疏浚河道4條,其中河塘石砌650米,新增綠化面積5000平方米。同時開展土地整理,建造標準化農田1500畝,新增土地100畝。經過幾年努力,村已建立健全了環衛保潔組織,落實了環衛保潔制度和河道保潔、垃圾清運有償保潔等制度。村建有2家衛生室,配備2名鄉村醫生,已初步建立起較健全的村級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網路體系,實施環境衛生、改水改廁所、健康教育、企業衛生、食品藥品安全等健康相關的巡查信息報告,以及流動人口衛生和計畫生育等管理。村內建有2個老年活動場所,設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村還建立老年體育協會,下設象棋、飛鏢、投籃等老年體育組織。村組織十分重視教育,對龍南國小的教育工作經常給予各方面的支持。村內有幼稚園1所,幼兒入托率達到100%。制訂並完善了《村規民約》,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道德評議,經常性開展評選道德文明戶、致富文明戶、誠信文明戶和衛生文明戶,以及“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婦”、“十佳好兒女”、“和諧家庭”等活動。村建有治安夜防隊和外來人口管理小組,實行民情定期分析會制度,民糾矛盾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調解處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