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崔敬邕墓志銘》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征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是載道文化出品的戶籍還原再造藏書,是國學書法藝術類典藏精品。原碑刻於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十一月,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河北安平出土。
《崔敬邕墓誌》的書法在北魏後期墓誌中,屬於方勁雄奇一類,其用筆清俊勁爽,筆致圓渾,法度謹然但毫不刻板,結體整斂形方,全篇排布端勻,氣象清穆。為後世進行歷史研究和書法研習創作提供了重要價值。此割裱本總計二十五行,行二十九字。
因為唐前善書者都不以書名,所以此墓志銘未署書者姓名。北魏時博陵崔氏是高門大族, 的從堂兄弟、當時朝廷重臣崔挺(公元445年—公元503年,字雙根)又很有書名,曾奉旨寫記述文明太后父親事跡的《燕宣王碑》,因而可推測這塊墓誌是出自當時名手。
目前已知傳世拓本僅有五本,此次出版的 藏濃淡拼合本即為傳世五本之一,端方(公元1861年—公元1911年),清末大臣,金石學家,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因為端方藏本的珍貴稀有,故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上海圖書館。
關於崔敬邕
崔敬邕,博陵安平人。他曾擔任北魏永平初持節營州刺史,延昌四年(515年)徵為征虜將軍大中大夫,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去世,蒙贈左將軍濟洲刺史,事跡見載於《魏書》、《北史》之《崔挺傳》後。《崔敬邕墓志銘》記述了北魏龍驤將軍崔敬邕的生平,在他一生中,入朝輔政、出守邊境、安定國土,立下赫赫軍功。其中特別提到崔敬邕與中山王一同出圍義陽城(今河南省南部),攻下城池,凱旋而歸的事跡。而志文與史書記載略有出入,可見《崔敬邕墓志銘》對當時的歷史有補充缺誤的作用。
歷代評價:
潘寧:“善鑒者評為妙在《張猛龍》、《賈使君》兩碑之上。”
楊賓:“南北朝書雖多生強,而古意猶存,若《張猛龍》、《崔敬邕》碑,則精拔粹美,妙不可言矣。”
何焯:“入目初似拙醜,然不衫不履,意象開闊,唐人終莫能及,未可概以北體少之也。六朝長處在落落自得,不為法度拘局。歐、虞既出,始有一定之繩尺,而古韻微矣。宋人慾矯之,然所師承者皆不越唐代,恣睢自便,亦豈復能近古乎?山谷稍黠跳而學《瘞鶴銘》,故能倔強一時。”
名句欣賞:
然諾之信,著於童孺,瑤音玉震,聞於弱冠。
清政懷柔,宣風自遠。
王恩流賞,作捍東荒,惠沾海服,愛洽遼鄉。天情方渥,簡爵唯良,如何倉昊,國寶淪光。
釋文
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征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祖秀才諱殊,字敬異。夫人從事中郎趙國李休女。父雙護,中書侍郎冠軍將軍豫州刺史安平敬侯。夫人中書趙國李詵女。君諱敬邕,博陵安平人也。夫其殖姓之始,蓋炎帝之胤。其在隆周,遠祖尚父,實作太師,秉旄鷹揚,剋佐揃殷。若乃遠源之富,弈世之美,故以備之前冊,不待詳□。君即豫州刺史安平敬侯之子。胄積仁之基,累榮構之峻,特稟清貞,少播令譽。然諾之信,著於童孺,瑤音玉震,聞於弱冠。年廿八而俊華茂實,以響流於京夏矣。被旨起家,召為司徒府主簿,納贊槐衡,能和鼎味。俄而轉尚書都官郎中。時高祖孝文皇帝將改制創物,大崇革正,復以君兼吏部郎。詮敘彝倫,九流斯順。太和廿二年春,宣武皇帝副光崇正,妙簡宮衛,復以君為東朝步兵。景明初,丁母憂還家,居喪致毀,幾於滅性。服終,朝廷以君膽思凝果,善謀好成,臨事發奇,前略無滯。徵君拜為左中郎將大都督中山王長史。出圍偽義陽,城拔凱旋。君有協規之效,功績隆盛,授龍驤將軍太府少卿臨青男。忠勛之稱,實顯於茲。永平初,聖主以遼海戎夷,宣化佇賢,肅慎契丹,必也綏接,於是除君持節營州刺史,將軍如故。君軒鏕始邁,聲猷以先,麾蓋踐疆,而溫膏均被,於是殊俗知仁,荒嵎識澤,惠液途於逋遐,德潤潭於邊服。延昌四年,以君清政懷柔,宣風自遠,徵君為征虜將軍太中大夫。方授美任,而君嬰疾連歲。遂以熙平二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於位。縉紳痛惜,姻舊鹹酸,依君績行,蒙賜左將軍濟州刺史,加謚曰貞,禮也。孤息伯茂,銜哀在疚,摧號罔斷,泣庭訓之崩沉,淚松楊之以樹,洞抽絕其何言,刊遺德於泉路。其辭曰:綿哉遐胄,帝炎之緒,爰歷姬初,祖唯尚父。曰周曰漢,榮光繼武,邁德傳輝,儒賢代舉。於穆叡考,誕質含靈,秉仁岳峻,動智淵明。育善以和,獎乾以貞,響發邽丘,翼起槐庭。慶鍾盛世,皇澤遠融,入參彝敘,出佐邊戎。謀成轅幕,績著軍功,為城飆偃,蠢境懷風。王恩流賞,作捍東荒,惠沾海服,愛洽遼鄉。天□方渥,簡爵唯良,如何倉昊,國寶淪光。白楊晦以籠雲,松區杳而煙邃,藐□叫其崩怨,親賓□而垂淚,仰層穹而摧號,痛尊靈之長秘,志遺德兮何陳,篆幽石兮深隧。嗚呼哀哉。
原古書說明
撰文者:北魏 佚名
書法者:北魏 佚名
書體:楷書
刻石時代: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
碑帖時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後
收藏地:上海圖書館
尺寸:9x17.6cm(割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