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其頓共和國

北馬其頓共和國

北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語:Република Север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簡稱北馬其頓,是位於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內陸國家,東臨保加利亞,北臨塞爾維亞,西臨阿爾巴尼亞,南臨希臘。而古代馬其頓地區包括北馬其頓和希臘北部的中馬其頓、西馬其頓、東馬其頓-色雷斯三個大區。對於古代馬其頓,希臘方面認為古馬其頓人是古希臘人的一支,古馬其頓王國屬於希臘歷史。北馬其頓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後則宣稱自己是馬其頓王國和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繼承者,因此堅持使用“馬其頓”這一國名。直到2018年6月兩國總理達成更名協定。斯拉夫人7世紀遷居馬其頓地區,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斯拉夫人的馬其頓國。14世紀開始,馬其頓地區長期處於拜占庭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之下。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軍隊占領馬其頓地區。1991年11月20日,馬其頓宣布獨立。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暫用名加入聯合國。2019年2月11日馬其頓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名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基本信息

國名

北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奧赫里德湖畔
自北馬其頓共和國在1991年獨立以來,與希臘之間就“馬其頓”問題的爭端就沒有停歇過。希臘認為,馬其頓的國名暗示馬其頓對希臘北部馬其頓區存在領土要求,要求其“更名換姓”,不然就將繼續在馬其頓加入北約和歐盟的道路上設定障礙。

1995年,希臘同意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加入各種國際組織。

馬其頓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定憲法國名為“馬其頓共和國”。希臘方面認為,這一國名暗示馬其頓對希臘馬其頓省有領土和文化遺產要求。因國名爭議,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的希臘反對馬其頓加入歐盟北約

2018年6月,兩國達成協定,以馬其頓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作為希臘同意其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條件。這份協定在馬其頓和希臘兩國都遭遇強大阻力。馬其頓議會2019年1月11日通過憲法修正案,同意按照協定更改國名,希臘議會同月25日批准協定。 希臘人認為,現在的馬其頓共和國是斯拉夫國家,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是他們希臘人的家園和遺產的組成部分。此前,馬其頓曾多次強化亞歷山大大帝在本國的地位,突出自己才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正統子嗣,這讓希臘非常不滿。

歷史沿革

馬其頓民間歌舞馬其頓民間歌舞

在歷史上,馬其頓更多的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地理區名稱而存在。其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南部地區,西臨阿爾巴尼亞山地,東接羅多彼山地,北靠歇亞山脈,東南臨愛琴海。地處巴爾幹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門戶,一直為重要的貿易和軍事通道。古代馬其頓帝國在此興起,其後先後隸屬於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地理上的馬其頓地區分屬三國,屬於塞爾維亞的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於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

馬其頓地區古為希臘文明北端的邊疆地區,該地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帝國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

馬其頓民間歌舞馬其頓民間歌舞
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由上、下馬其頓兩地區組成。上馬其頓是高原山區,僅有幾個關隘與外界相通。下馬其頓土地肥沃,適於農業,是馬其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對於上馬其頓有傳統上的宗主權。

馬其頓人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早期青銅時代,一批操希臘語的部落遷至馬其頓,後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臘。可能在公元前7世紀,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馬其頓人占領了埃蓋,擴張到了下馬其頓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馬其頓國家。他們崇拜希臘的神祇,特別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臘語部落則在上馬其頓與伊利里亞人、派奧尼亞人、色雷斯人相混合。從整體上看,馬其頓人不是純粹的希臘人,但與希臘人有淵源關係。

馬其頓人在文明發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臘人大大遲了一步。在希臘城邦已達到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馬其頓剛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國王是全國土地的主人,戰爭中最高的統帥,在對外關係上代表著國家。他同時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庫。但他的統治權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轄下的各個部落仍保持相當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戰時作為國王名義上的藩屬出兵打仗。國王的王位世襲,但須經過人民的認可,人民還有權廢黜國王。涉及到叛國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審判。馬其頓人多為農民和牧民,同時也都是戰士。國王在部落貴族中選擇他的戰友,戰友要完全忠於國王,平時參與宮廷事務,戰時隨國王出征。從這些戰友中,國王選拔一些人組成他的“議事會”。公元前5世紀初,波斯侵略希臘,馬其頓一度受波斯統治。但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約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臘城邦,告以波斯的軍事情報。

薩摩古堡薩摩古堡
馬其頓的真正強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時。公元前359年初夏,馬其頓人選舉前國王的幼子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攝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為人質,與底比斯名將伊帕密南達結識為友。他細心了解當時希臘各邦的政治形勢、外交方式與戰爭方法。這一經歷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成功。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這時,馬其頓局勢比較混亂,某些屬地企圖脫離馬其頓而獨立,腓力的同父異母兄弟們則伺機爭奪王位。腓力審時度勢,幹練沉著,很快穩定了局面,贏得了聲威和權力。可能就在這時,馬其頓人廢掉了幼王,推舉腓力正式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二世的改革使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半島的軍事強國。西邊的伊利里亞、伊庇魯斯、東邊的色雷斯、北邊的派奧尼亞,都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腓力採用金銀複本位制。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礦,這樣每年就有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為了準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在王權強化,國土擴大,實力增強,既無內亂又無外患的情況下,南部內爭猶酣的希臘城邦自然成了他進一步征服的目標。

腓力二世在國勢強大後,趁著希臘處於城邦混戰之際南下侵略希臘。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各邦再度出現了反馬其頓起義。

希臘的三個馬其頓大區希臘的三個馬其頓大區
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迅速鎮壓了叛亂。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Granicus)畔首次展開會戰,希臘軍大勝,不到半年即占領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Issus)平原大敗大流土三世親率的10萬多波斯軍,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大流士三世向東潰逃。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築了一座新城叫做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1年春季又離開埃及,繼續東征。渡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十月間在阿貝拉又與大流土三世軍隊發生戰爭。報傳說波斯軍隊約有四十萬人之多,有馬步隊、象兵,但皆被亞歷山大擊敗,大流士三世又東逃。

亞歷山大繼續前進攻克了巴比倫城。他從巴比倫又東行,進入波斯本土,占領波斯的蘇薩與波斯波利斯兩個都城,獲得大量金銀及珠寶後放火焚毀波斯波利斯城,殺戮其居民,以報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縱火焚毀雅典城的仇恨。以後三年間亞歷山大又鎮壓了波斯東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殺,波斯滅亡。公元前327年又進兵印度。他統帥大軍從裏海南岸東進,經過帕提亞,征服阿富汗,進入印度,戰敗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擬沿著印度河繼續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轉戰連年,回歸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氣酷熱,士兵飽受痛苦,幾至公開譁變,亞歷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為三省並留駐兵而還。公元前324年初,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也稱為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后就離世,僅33歲。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國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陷入混亂狀態,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國家。他的部將托勒密占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占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凱山得占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馬其頓王國。這三個國家是後期希臘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後期希臘國家存在約有三百年,羅馬於公元前146年滅亡迦太基後,又向東發展,這些國家都先後被羅馬征服。

馬其頓先後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希臘人所主導)等統治。5世紀起斯拉夫人開始進入馬其頓地區,並在該地(尤其是馬其頓的內陸地區)定居,因而奠定了現代馬其頓南北之分(南:希臘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礎。斯拉夫人7世紀大量遷居馬其頓地區,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馬其頓國。

837年,保加利亞征服了馬其頓地區,並於10世紀末在該地的Ohrid(奧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國又征服了馬其頓地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馬其頓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轉手。15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征服了馬其頓,並開始了長達500年的統治。

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復國運動相繼展開,民族主義高漲,馬其頓也成為三國的必爭之地。1912年三國在共同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勝,奧斯曼將馬其頓割予三國,但三國之間又因馬其頓具體分割方案於1913年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最終希臘、塞爾維亞擊敗保加利亞,三國將馬其頓瓜分。塞爾維亞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現代馬其頓共和國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臘、南斯拉夫為同盟國,保加利亞參加了由德國主導的軸心國陣營,希臘、南斯拉夫被德國攻占之後,保加利亞分得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但戰爭結束後各國之間的邊界又還原為戰前的形勢。

二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由狄托所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1946年時狄托將馬其頓地區從塞爾維亞分開,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馬其頓從南聯盟和平分離,但馬其頓隨即和希臘爆發國名爭端,最後馬其頓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希臘最終在1995年解除對馬其頓共和國的經濟封鎖。

1999年,南聯盟爆發科索沃戰爭,近40萬阿爾巴尼亞族難民從科索沃湧入馬其頓,馬境內阿爾巴尼亞族分離傾向不斷加劇,民族問題日益突出。阿族繼續堅持修改憲法,要求阿族成為主體民族,阿語成為官方語言。阿族民主黨參政後,馬政府許諾按歐洲標準給予阿族相應權利,並做出了一些緩和民族矛盾的舉措,馬國內的民族矛盾一度相對趨緩。自2001年2月起,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極端分子多次越過南斯拉夫與馬其頓邊境,占領馬村莊,與馬邊防軍交火。隨後阿族極端分子又在馬邊境地區的第二大城市泰托沃(阿族聚居區)襲擊馬軍,遭到馬軍猛烈還擊。同時,馬阿族舉行集會,公開要求成為主體民族,主張建立聯邦制國家,馬民族矛盾上升。馬邊界發生衝突後,馬總統、政府、議會紛紛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阿族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行徑,決定採取一切措施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批評駐科索沃維和部隊沒有認真執行使命,維護好馬與科索沃的邊界;呼籲國際社會予馬以支持。

馬安全局勢的惡化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阿族極端分子的暴力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2001年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345號決議,強烈譴責馬部分地區和南塞地區極端分子的暴力活動,重申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馬、南主權、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要求有關人員立即停止針對南、馬的武裝活動,放下武器,返回家園。北約和歐安組織也發表聲明,表示支持馬其頓的安全、穩定和領土完整。駐科索沃維和部隊加強了科索沃一側馬南邊界的巡邏,允許南聯盟軍警返回南與馬相鄰地區的“安全區”。4月底,阿族極端分子再次連續襲擊馬軍,馬政府採取軍事手段對其進行打擊,馬局勢再度惡化。

2018年6月12日,馬其頓總理扎埃夫在特別記者會上表示,該國的憲法國名將是“北馬其頓共和國”。 6月26日,馬其頓總統格奧爾蓋·伊萬諾夫拒絕簽署一份為解決與希臘的糾紛而更改國名的協定,並稱該協定是違憲的“犯罪行為”。

2019年1月11日,馬其頓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同意將國家名稱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1月25日,希臘議會批准協定。 2月13日,馬其頓政府表示,根據與希臘的協定,馬其頓國名正式改為北馬其頓。

北馬其頓政府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稱為歐洲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在141個國家中綜合排名位列第36位,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北馬其頓行政區劃北馬其頓行政區劃
北馬其頓位於南歐地區,地處巴爾幹半島中部,是個多山的內陸國家。東鄰保加利亞,南界希臘,西接阿爾巴尼亞,北傍塞爾維亞。國土面積25713平方公里。北馬其頓地形多為山地,瓦爾達爾河貫穿南北。

氣候特徵

北馬其頓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大部分農業地區夏季最高氣溫達40℃,冬季最低氣溫達-30℃,西部受地中海式氣候影響,夏季平均氣溫27℃,全年平均氣溫為10℃。

自然資源

北馬其頓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鐵、鉛、鋅、銅等。其中煤的蘊藏量為1.25億噸,銅礦的蘊藏量為3億噸。還有非金屬礦產碳、斑脫土、耐火粘土、石膏、石英、蛋白石、長石以及建築裝飾石材等。森林覆蓋率為35%。

行政區劃

區劃

北馬其頓下設80個區。主要城市有比托拉(Bitola)、庫馬諾沃(Kumanovo)、普利萊普(Prilep)、泰托沃(Tetovo)。

瓦蘭多沃區 阿拉契諾沃區 奧赫里德區 舊納戈里查內區 斯圖代尼查尼區 瓦西萊沃區 機場區 斯特魯米察區
貝羅沃區 博格丹奇區 利普科沃區 馬其頓布羅德區 佩赫切沃區 韋萊斯區 中央區 斯特魯加區
比托拉區 布爾韋尼察區 庫馬諾沃區 馬其頓卡梅尼察區 諾沃塞洛區 什蒂普區 雷森區 拉多維什區
博戈維涅區 切希諾沃-奧布萊舍沃區 克魯舍沃區 克里瓦帕蘭卡區 馬夫羅沃和羅斯圖沙區 薩拉伊區 孔切區 普羅比什蒂普區
博西洛沃區 丘切爾桑代沃區 加齊巴巴區 克里沃加什塔尼區 洛佐沃區 羅索曼區 韋夫查尼區 普里萊普區
布泰爾區 代米爾希薩爾區 多爾內尼區 克拉托沃區 弗拉普契什泰區 內戈蒂諾區 維尼察區 彼得羅韋茨區
舒托奧里扎里區 代米爾卡皮亞區 多伊蘭區 基塞拉沃達區 澤萊尼科沃區 諾瓦齊區 伊林登區 普拉斯尼察區
中茹帕區 蓋夫蓋利亞區 代爾切沃區 卡瓦達爾齊區 卡爾賓齊區 泰阿爾採區 熱利諾區 蘭科夫採區
查伊爾區 喬爾切彼得羅夫區 德巴爾察區 耶古諾夫採區 卡爾波什區 莫吉拉區 科查尼區 索皮什泰區
查什卡區 戈斯蒂瓦爾區 德巴爾區 格拉德斯科區 茲爾諾夫齊區 泰托沃區 基切沃區 聖尼古萊區

首都

馬其頓廣場馬其頓廣場
斯科普里是北馬其頓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北馬其頓的西北部,海拔240米。城市四周高山環繞,瓦爾達爾河貫穿整個城市,這裡夏季炎熱乾燥,冬季寒冷濕潤,全年平均溫度13℃。斯科普里現有人口51萬,首都機場PETROVEC距離市區17公里,市內有長途巴士通往全國的各主要城鎮,也有國際長途巴士駛往周邊各國。巴爾幹半島通愛琴海和亞得里亞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國最大菸草加工中心,還有冶金、機械製造(汽車、農業機械等)、化學、電氣器材、水泥、玻璃等工業。金銀飾品等手工藝品著名。設有大學、馬其頓科學藝術院、圖書館、博物館等。斯科普里大學是該國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市郊有古城斯科比廢墟。

國家象徵

國名

北馬其頓共和國(TheRepublicofNorthMacedonia),由於希臘堅決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的名稱,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均將該國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TheFormerYugoslavRepublicofMacedonia,F.Y.R.O.M)。2019年正式更名。

國旗

北馬其頓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2:1。紅色旗面,正中有一輪金黃色太陽,向外放射出八道光芒。太陽放射八道光芒。太陽是馬其頓民族的象徵。紅地金色太陽表示馬其頓人民為了解放,為了自由的天空,願意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太陽向四周放射出八道光芒象徵它世世代代護佑著馬其頓人。原來的國旗上的“科拉比之巔太陽”放射十六道光芒象徵馬其頓的歷史和古老文化,但因它也是希臘的馬其頓人所頂禮膜拜,希臘堅持要求馬其頓更改,因而形成這樣的圖案。

國徽

北馬其頓國徽北馬其頓國徽
北馬其頓國徽啟用於1946年7月21日,為原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徽,亦是前南斯拉夫諸國唯一沿用南斯拉夫聯邦時期國徽者,1992年曾發生變更國徽的爭議。國徽為圓形,中間繪有太陽自山和湖泊升起之象。周圍飾以麥穗、罌粟和菸草和以當地刺繡圖案為題材的綬帶。上原有代表共產主義的紅星,2009年11月16日被宣布廢除。

國歌

《今天在馬其頓之上》

歌詞大意:在今天的馬其頓,自由的新太陽東升,馬其頓人為權利而鬥爭。馬其頓人為權利而鬥爭。旗幟再次飄揚在克魯索沃共和國、戈其德其夫、皮圖古里、達美格魯伊夫、桑丹斯基。戈其德其夫、皮圖古里、達美格魯伊夫、桑丹斯基。馬其頓的樹林嘹亮地唱新歌,新的覺醒。自由馬其頓,自由新生。自由馬其頓,自由新生。

人口民族

全國總人口206萬(2014年)。北馬其頓的主要城市人口分布情況如下:斯科普里61萬;庫馬諾沃10.5萬;比托拉9.5萬;泰托沃8.6萬;戈斯蒂瓦爾8.1萬;奧赫里德5.6萬;韋萊斯5.5萬。

主要民族為馬其頓族(64.18%),阿爾巴尼亞族(25.17%),土耳其族(3.85%),吉卜賽族(2.66%)和塞爾維亞族(1.78%)。

政治

政體

北馬其頓為實行議會制的民主國家,行政權由馬其頓議會(一院制)的政黨所組成的聯合政府掌握。國家元首為象徵性的總統,政府首腦為總理。

憲法

1991年11月17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通過新憲法,規定馬其頓是一個主權、獨立、民主和福利的國家,總統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普選產生,任期5年,最多不得超過兩任。1992年1月,馬議會對憲法進行修改,聲明馬對鄰國沒有領土要求。2001年11月,馬議會再次修憲,擴大阿爾巴尼亞族自治權利。

議會

國家最高立法機構,議員通過直選產生,每屆任期四年。本屆議會於2011年6月選舉產生,設123個議席,其中含首次設立的3個海外選區議員席位。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競選聯盟獲56席(含3個海外議員議席),社會民主聯盟競選聯盟獲42席,阿爾巴尼亞族融合民主聯盟獲15席,阿爾巴尼亞族民主黨獲8席,國家民主復興黨獲2席。議長特拉伊科·韋利亞諾斯基,2008年6月首次當選,2011年6月連任。

政府

北馬其頓共和國北馬其頓共和國
國家權力執行機構。本屆政府成立於2017年5月31日,現任總理佐蘭·扎埃夫。政府成員有: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拉德米拉·謝凱琳斯卡(RadmilaSEKERINSKA,女),副總理兼內務部長奧利韋爾·斯帕索夫斯基(OliverSPASOVSKI),主管歐洲事務的副總理布亞爾·奧斯馬尼(BujarOSMANI,阿族),主管經濟的副總理科喬·安久舍夫(KocoANGJUSEV),主管《奧赫里德框架協定》落實及政治體制的副總理哈茲比·利卡(HazbiLIKA,阿族),財政部長德拉甘·特夫多夫斯基(DraganTEVDOVSKI),外交部長尼科拉·迪米特羅夫(NikolaDIMITROV),教育與科學部長雷納塔·戴斯科夫斯卡(RenataDESKOVSKA,女),交通與基礎設施部長戈蘭·蘇加雷夫斯基(GoranSUGAREVSKI),農業、林業和水利部長柳普喬·尼科洛夫斯基(LjupcoNIKOLOVSKI),勞動與社會政策部長米拉·察洛夫斯卡(MilaCAROVSKA,女),信息社會與公共管理部長達米揚·曼切夫斯基(DamjanMANCEVSKI),環境與區域規劃部長薩杜拉·杜拉庫(SadulaDURAKU,阿族),經濟部長克雷什尼克·貝克特希(KreshnikBEKTESHI,阿族),法務部長比倫·薩利伊(BilenSALII,阿族),地方自治部長蘇海耶爾·法茲里烏(SjuhejlFAZLIU,阿族),衛生部長文科·菲利普切(VenkoFILIPCHE),文化部長羅貝爾特·阿拉喬佐夫斯基(RobertALAGJOZOVSKI),負責通信、政府問責及提升透明度的不管部長羅貝爾特·波波夫斯基(RobertPOPOVSKI),負責僑務的不管部長艾德蒙特·阿戴米(EdmondADEMI),負責外國投資事務的不管部長阿德南·恰希爾(AdnanKJAHIL,阿族),負責落實改善羅姆人處境方案的不管部長阿克塞爾·阿赫梅多夫斯基(AkselAHMEDOVSKI),負責調整改善企業投資環境的不管部長佐蘭·沙普里克(ZoranSAPURIC),負責外國投資事務的不管部長佐麗察·阿波斯托洛夫斯卡(ZoricaAPOSTOLOVSKA,女)。

司法

設憲法法院、普通法院和檢察院。憲法法院院長約萬·普羅埃夫斯基(JovanProevski)。普通法院分初級法院(區法院)、中級(地區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級。最高法院院長迪米特里埃·迪米什科夫斯基(DimitrieDimiskovski),另外還設有經濟法院和軍事法院。檢察長為斯特萬·帕甫列斯基。

政黨

主要政黨有:

(1)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InternalMacedonianRevolutionaryOrganizationDemocraticPartyForMacedonianNationalUnity):1990年6月成立,其前身是1893年成立的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約有黨員10萬。主張建立獨立的馬其頓共和國,保障少數民族權利,反對阿爾巴尼亞族搞分裂,通過實行市場經濟將馬建成富裕的國家,同鄰國發展睦鄰友好關係,爭取加入歐盟和北約。主席柳普喬·蓋奧爾吉埃夫斯基(LjupcoGeorgievski),1998年11月出任總理。

(2)自由黨(LiberalParty):1993年7月正式組建。主張建立充分自由的國家,支持巴爾幹與歐洲一體化。2000年11月,馬政府改組,該黨成為聯合執政黨之一。主席斯托揚·安多夫(StojanAndov),2000年11月當選議長,接替辭職的原議長克里莫夫斯基。

(3)馬其頓社會民主聯盟(TheSocialDemocraticUnionofMacedonia):前身為馬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1989年改稱馬其頓共盟,1993年改為現名。對內主張建立民主的馬其頓國家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新經濟體制,對外執行和平外交政策,致力於加入歐盟和北約,同鄰國發展等距離睦鄰關係。該黨曾長期執政,1998年11月在馬議會選舉中失利,淪為在野黨。主席布蘭科·茨爾文科夫斯基(BrankoCrvenkovski)。

(4)民主繁榮黨(PartyofDemocraticProsperity):1990年5月成立,為阿爾巴尼亞族政黨。主張民族平等,要求修改憲法,以使阿族擁有主體民族的地位,阿語成為馬第二官方語言。主席阿布杜拉赫曼·哈利蒂(AbdurahmanHaliti)。

(5)民主選擇黨(DemocraticAlternative):1998年3月21日成立。對內,主張把馬其頓建成以人權和自由為基礎的民主、發達和繁榮國家;多種所有制並存,商品、資本和勞務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的全面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高效、現代化和組織嚴密的軍隊;建立面向21世紀的教育體制,提高教育質量;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對外,主張平等互利、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1998年11月馬議會選舉後,成為聯合執政黨之一。2000年11月退出政府。主席瓦西爾·圖普爾科夫斯基(VasilTupurkovski)。

政要

總統格奧爾蓋·伊萬諾夫(GjorgeIVANOV)。1960年生。畢業於斯科普里大學法律系,獲博士學位。曾任國家電台編輯、斯科普里大學法律系副主任、國家高等教育鑑定理事會主席等職。2009年4月當選為馬其頓獨立後第四任總統。已婚,有一子。

總理尼科拉·格魯埃夫斯基(NikolaGRUEVSKI)。1970年生。畢業於斯科普里大學經濟系。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主席。曾先後任馬其頓國家電視台金融類節目評論員、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主管重建和發展官員。1998年至2002年任政府不管部部長、貿易部長和財政部長。2002年9月任議會財政預算委員會主席。2006年8月出任總理,2008年6月、2011年6月兩次連任。已婚,有二女。

議長特拉伊科·韋利亞諾斯基(TrajkoVELJANOSKI)。1962年生。畢業於斯科普里大學法律系。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成員。曾任法務部國務秘書、副部長、總理法律顧問。2006年當選議員,並任選舉和任命事務委員會主席等職。2008年6月當選議長,2011年6月連任。已婚,有一子一女。

經濟

概況

南聯邦解體前,前南馬其頓地區為國內最貧窮的地區,獨立後由於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區域局勢動盪不安、聯合國對塞爾維亞的經濟制裁、希臘於1994~1995年對馬其頓的經濟制裁、2001年內戰等原因,馬其頓經濟停滯不前,直到2002年才開始漸漸復甦,至今該地仍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改善和各項改革措施的推進,馬其頓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

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02.2億美元,同比增長3.1,人均GDP約為4956美元。具體如下表所示:

2009-2013年馬其頓巨觀經濟數據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國內生產總值(億美元) 93.2 93.44 104 95.7 102.2
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0.9 2.9 2.8 -0.4 3.1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4498 4445 4700 4700 4956
失業率(%) 32.2 32 31.4 31 28.6
居民消費價格(按年變化%) -0.8 1.6 3.9 3.3 2.8

獨立後,馬其頓經濟深受前南危機影響,後又因國內安全形勢惡化再遭重創。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改善和各項改革措施的推進,馬其頓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2016年馬其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2.4%。2017年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86.45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76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0.37%。

貨幣名稱:代納爾(Denar)。匯率:1美元≈52.48代納爾。通貨膨脹率:1.1%。失業率:22.1%。

工業

從業人員占總勞力的38%。1998年工業總產值比1997年減少2%。主要工業部門有冶金、化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1999年度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為:電力68.4億度,煤729萬噸,鋼4.9萬噸,鋁5694噸,鉛2.7萬噸,硫酸8.7萬噸,塑膠92噸,人造纖維3859噸,水泥56萬噸,紙張9320噸,木材3.7萬立方米。

農牧業

從業人員占總勞力的4.5%。1998年農牧漁業總產值為191億代納爾,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1998年比1997年下降0.7%。

服務業

1999年旅館服務業從業人員9998人,主要包括旅館、飯店、餐廳、酒吧、咖啡廳等。1999年共有2037個服務單位,其中旅館和標準飯店82家。

對外貿易

1999年北馬同72個國家建立經貿聯繫,進出口總額為29.6億美元,其中進口額17.7億美元,出口額11.9億美元。外貿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9%。主要出口產品有:食品、水果蔬菜、菸酒、化工產品、紡織品、銅、鋅、鉛、電纜、電冰櫃等。主要進口產品是:肉類、原油、汽車、成衣等。外貿主要市場是原南斯拉夫地區和歐洲國家。

2008-2013年北馬其頓貿易數據(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商品出口 3971 2685 3302 4460 4000 4267
商品進口 6543 4842 5450 7000 6500 660
貿易差額 -2572 -2157 -2148 -2860 -2500 2333
2009-2013年中國與北馬其頓貿易統計(單位:萬美元)
年份 進出口額 出口額 進口額
2009年 8010 5610 2409
2010年 14452 5278 9174
2011年 24660 9181 15479
2012年 22762 8875 13887
2013年 17158 6348 10811

國外資本

2000年在北馬其頓私有化過程中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為3546.2萬德國馬克,主要投資國為:英國1270萬德國馬克,占投資總額的36%,德國913萬德國馬克,占投資總額的26%,法國458萬德國馬克,占投資總額的13%,美國369萬德國馬克,占投資總額的10%。列支敦斯登234萬德國馬克,占投資總額的6%。

2008-2013年北馬其頓吸收外資直接投資流量(單位:億美元)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3
FDI 5.94 1.74 2.38 4.1 1.3 3.34

文化

語言

北馬其頓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也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馬其頓語屬於斯拉夫語系,與保加利亞語可以互通。在某些地區,阿爾巴尼亞語也是進行交流的主要語言之一。

許多北馬其頓人會講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義大利語等歐洲其他語言。

宗教

特蕾莎修女銅像特蕾莎修女銅像
北馬其頓全國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占總人口67%;少數信奉伊斯蘭教,占總人口的30%;其他宗教占3%。

習俗

北馬其頓人熱情好客,如被邀請到私人家裡做客,一般不要遲到,可以帶花、葡萄酒或朱古力作為小禮物。送花時,注意送單數,表示喜慶。送雙數花通常用於葬禮。在下午5點前拜訪或打電話是不禮貌的,馬其頓人喜歡到餐廳、酒吧、咖啡廳過夜生活,周末通常要娛樂到很晚才休息。

節日

1月1日:NEWYEAR元旦

1月7日:CHRISTMAS東正教聖誕節

1月19日:VODICI東正教主顯節

3月31日:TREEPLANTING植樹節

4月22日-25日:VELIKIPETOK東正教復活節

5月1日:LABOURDAY勞動節

5月24日:SAINTCYRILANDMETHODIUSDAY聖基里爾與麥托迪紀念日

6月10日:DUHOVDEN清明節

8月2日:ILINDEN依林登起義紀念日

8月28日:GOLEMABOGORODICA聖母瑪利亞節

8月30日:RAMAZANBAJRAM齋月起始紀念日

9月8日:INDEPENDENCEDAY國慶節

10月11日:UPRISINGAGAINSTFASCISMDAY反抗法西斯起義紀念日

10月23日:MACEDONIANREVOLUTIONARYFIGHT馬其頓革命紀念日

12月8日:ST.CLIMENTOHRIDSKI文化聖人節

軍事

國防

1992年1月,政府創建北馬其頓軍隊。同年4月,徵召第一批新兵。憲法規定,國家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軍力

有現役軍人1.04萬,其中空軍50人,預備役軍人10萬,警察7500人。軍人服役期為9個月。建軍節8月18日。

交通

鐵路

截止2014年鐵路總長696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233公里,客運量165.4萬人次,貨運量285.3萬噸。最主要的鐵路幹線由貝爾格勒經過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向南連線愛琴海上的塞薩洛尼基港,但已停運。

公路

北馬其頓公路網比較發達,地處兩條泛歐交通走廊(8號走廊和10號走廊)的交匯處,貫通亞得里亞海、愛琴海和黑海。境內有南接希臘、北連塞爾維亞的歐洲75號公路,並有多段高速公路。截止2014年全國公路總長64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4公里。公共汽車589輛,客運量1833萬人次,貨車1538輛,貨運量232萬噸。

空運

有兩個國際機場,12條國際航線。主要機場是斯科普里機場。

北馬其頓航空運量較小,2013年運送乘客106萬,貨運量為2266噸。

水運

北馬其頓境內水路運輸不發達,基本不使用水運。

社會

教育

北馬其頓共和國北馬其頓共和國
全國普及8年制教育,所有教育全部免收學費。1998-1999學年全國有國小1041所,在校生255150人;中學95所,在校生87420人;1999-2000學年有大專2所,在校生927人。全國有斯科普里和比托拉兩所大學,總計29個系(學院),在校生35995人。1999年各類學校畢業人數是:國小30389人,中學20515人,大專447人,大學3288人。

醫療

北馬其頓各城鎮均設有醫院、醫療站及私人診所,藥店也隨處可見。北馬其頓公民大多享有醫療保險,外國人暫無法上醫療保險,就醫費用較昂貴。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馬其頓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6.9%,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784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27人,牙醫7人,藥師16人,醫院床位45張。

媒體

報紙:1999年發行報紙34種,年發行量3613萬份;雜誌109種,年發行量345萬份。主要報刊有《新馬其頓報》、《晚報》、《今日報》、《馬其頓太陽報》、《動態》、《言論》、《時代》等。

通訊社:北馬其頓文傳社(國家通訊社NMACFAX),另有北馬其頓新聞社(NMAKPRESS)和北馬其頓新聞中心(NMIC)。

電視台:北馬其頓社會所有制電視台10個,設中央台1個,地方台9個。中央台3個頻道,用馬其頓語和阿爾巴尼亞語等7種語言播送。另有45個私人電視台。

廣播電台:北馬其頓廣播台(國家廣播電台),用馬其頓語、阿爾巴尼亞語、土耳其語、吉卜賽語、弗拉西語、塞爾維亞語、保加利亞語和希臘語廣播。

體育

北馬其頓從1996年開始參加奧運會,因政局動盪、周邊國家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導致國家比較貧窮。從1996年至今,北馬其頓還未取得過奧運獎牌。

民生

1999年在職職工為31.58萬人,失業人數為26.15萬,職工人均年實際收入115968代納爾,平均每7人1輛汽車、1台電視機,每4人1部電話。

外交

外交政策

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致力於加入歐盟和北約,將發展同美國和西歐國家的關係視作外交工作的重點。

1993年4月8日,以“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為國名加入聯合國。1995年11月11日,被正式接納為歐洲委員會第38個成員國。11月15日,北馬其頓國防部長漢吉斯基在北約總部正式簽署了與北約建立“和平夥伴關係”的協定,成為北約第27個“和平夥伴”。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1993年10月12日,中國和前南馬其頓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建交後,兩國關係發展平穩。1996年4月,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訪馬;9月,馬副總理兼經濟部長茹塔率經濟代表團訪華;同年9月在第51屆聯大期間,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會晤了馬總統格利戈羅夫。1997年6月,馬總統格利戈羅夫訪華,同江澤民主席簽署了兩國聯合聲明。1998年馬議會外委會主席米特雷娃率團訪華。

1999年1月27日,北馬外長迪米特羅夫在台灣台北市同“台灣外長”胡志強簽署“建交公報”;2月8日,北馬政府正式批准“建交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9年2月9日宣布同北馬中止外交關係。

馬台“建交”後,馬總理蓋奧爾吉埃夫斯基、議長克里莫夫斯基、副總理圖普爾科夫斯基及外交部長、文化部長、國防部長等分別訪台。2000年5月20日,馬議長克里莫夫斯基率團出席陳水扁“就職”典禮。1999年,台“行政院長”蕭萬長和外長“胡志強”訪馬。2000年6月,台新“外長”田弘茂訪馬;11月台“副外長”李大維訪馬。馬中已簽署長期經濟合作協定、避免雙重徵稅協定、保護投資協定、海關合作協定和“外交部”合作議定書等。馬台互設“使館”,現為“公使級”。馬駐台“公使”莫達努,台駐馬“公使”鄭博久。

2000年5月31日——6月5日,應外交學會邀請,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市市長、自民黨主席佩諾夫訪華。除北京外,佩還訪問了斯市友好城市南昌市。12月18日~20日,應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市市長佩諾夫的邀請,南昌市市長劉偉平率南昌市友好訪問團訪馬。馬總統特拉伊科夫斯基、總理蓋奧爾吉埃夫斯基、議長安多夫和前總統格里戈羅夫分別會見,佩諾夫市長與劉偉平市長簽署兩市關於進一步發展友好合作交流備忘錄。

2001年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馬其頓局勢問題的第1345號決議。中國投了贊成票。

2001年3月23日,我外交部發言人就馬其頓及周邊地區安全局勢發表談話,譴責極端分子的武裝暴力行動,對馬其頓和南斯拉夫政府對當前局勢的擔憂及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關切表示理解,對馬、南及有關國家為解決緊張局勢所作的努力表示歡迎,強調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包括馬、南在內的該地區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在全面執行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的基礎上妥善解決相關問題。

2001年6月18日,馬其頓共和國與我國恢復外交關係,並與台灣當局斷絕所謂的“外交關係”。

2011年11月26日,中方向馬其頓援助校車。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馬貿易額為710萬美元,同比增長61.6%,其中中方出口626萬美元,進口84萬美元。

同美國的關係

1993年12月3日,美國在馬其頓首都建立聯絡處,1994年2月正式承認馬。1995年9月13日,馬其頓與美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96年3月,美國在馬設立大使館。2001年4月,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問馬其頓。

同俄羅斯的關係

1994年1月31日,馬俄建交。1996年12月俄向馬派出首任大使。1998年1月,馬總統格利戈羅夫訪俄,雙方簽署了友好合作聲明。

同希臘的關係

馬獨立後,希臘認為馬其頓是地理概念,其範圍包括希臘的北部地區,堅決反對將“馬其頓”或其派生詞作為馬的國名。1995年9月13日,在聯合國秘書長特使萬斯的主持下,馬希在聯合國簽署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臨時協定》。但雙方就馬國名問題的談判迄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兩國經濟關係正常發展。2001年2月,希臘外長帕潘德里歐訪馬;3月,希國防部長措哈佐普羅斯訪馬。

同保加利亞的關係

1992年1月15日,保承認馬並與之建交,但不承認馬其頓民族和馬其頓語。1993年4月,格利戈羅夫總統訪保。2000年4月,保國防部長諾埃夫訪馬;5月,保總統斯托揚諾夫訪馬,雙方簽署包括文化領域合作協定在內的9個協定和《科索沃危機聯合宣言》;10月,馬國防部長帕烏諾夫斯基訪保;12月,馬外長凱里姆訪保。

同阿爾巴尼亞的關係

1993年4月26日,阿承認馬,12月24日,馬阿建交。1994年2月,馬其頓阿族提出成立阿語大學,阿爾巴尼亞表示支持,並要求馬政府滿足阿族要求。馬認為成立阿語大學違背馬的憲法,阿的要求是對馬內政的干涉,從此馬阿關係停滯不前。2000年1月,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南聯盟黑山總理在馬會晤。6月,阿公安部長波齊訪馬;7月,馬總理蓋奧爾吉埃夫斯基訪阿。

同歐盟的關係

馬把加入歐盟作為對外政策的優先目標之一,大力發展同歐盟國家的關係。1996年1月,馬與歐盟建立外交關係;6月,同歐盟草簽經貿合作協定。1997年4月,歐盟與馬正式簽署經貿合作協定。2000年4月,馬同歐盟簽署了《穩定和聯繫條約》,成為巴爾幹國家中第一個簽署此類條約的國家。

同北約的關係

加入北約是馬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1998年5月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係”。1999年,北約部隊進駐馬,並駐紮至今。

2018年6月,兩國達成協定,以馬其頓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作為希臘同意其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條件。這份協定在馬其頓和希臘兩國都遭遇強大阻力。馬其頓議會2019年年1月11日通過憲法修正案,同意按照協定更改國名,希臘議會同月25日批准協定。

據此前新華社訊息,希臘議會2月8日表決批准馬其頓加入北約議定書。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在投票前再次對馬其頓更改國名表示歡迎,並呼籲馬其頓開始正式要求其他國家使用其新國名“北馬其頓共和國”。

北約29個成員國2019年2月6日在布魯塞爾總部同北馬其頓簽署加入北約議定書。據北約官員介紹,議定書籤署後,北馬其頓可以受邀國身份參加北約各項活動。議定書此後還需獲得北約29個成員國分別批准,即進入各國國內程式。走完上述程式後,北馬其頓將正式成為北約第30個成員國。

馬其頓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定憲法國名為“馬其頓共和國”。希臘方面認為,這一國名暗示馬其頓對希臘馬其頓省有領土和文化遺產要求。因國名爭議,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的希臘反對馬其頓加入歐盟和北約。

旅遊

奧赫里德湖

北馬其頓共和國北馬其頓共和國
奧赫里德湖是巴爾幹半島第二大湖。位於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邊境上的構造湖。長30公里,平均寬12公里,最寬15公里,面積36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95米。湖水較深,最深處286米。主要由地下水及山溪補給,水位變化不大。群山環抱,湖岸陡峻,以景色優美馳名。湖岸城市有奧赫里德(屬馬其頓)和波格拉德茨(屬阿爾巴尼亞)等。

普雷斯帕湖

普雷斯帕湖為巴爾幹半島湖泊。在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交界處。構造湖。長23.8公里,寬12.8公里,面積28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853米。平均深度20米,最深處在湖西岸,達54米。主要由地下水和山溪補給。沿岸多山,湖邊有半島和深而窄的小港灣,風景優美。

奧赫里德

奧赫里德市和奧赫里德湖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整個城市和緊鄰的湖區成為一個著名旅遊景點。奧赫里德市主要是在公元7世紀至19世紀建造而成。在拜占廷時期,奧赫里德市成為非常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作為東正教的主教中心,她在公元9世紀建立了第一個斯拉夫大學。在11世紀初,奧赫里德市成為馬其頓中世紀最偉大的統治者——塞繆爾王國的首都,當時堅固的城堡至今仍完好保存。

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奧赫里德市仍然保持東正教主教——奧赫里德大主教的地位(直到1726年)。在拜占廷時代,奧赫里德因為擁有365座教堂和修道院而聲名鶴起。奧赫里德城市博物館已收集了超過800幅拜占廷與後拜占廷時代的雕刻與圖示,它們大部分都創作於公元11世紀至14世紀。這些藝術珍品在世界文明史中有重要的地位。

奧赫里德劇場坐落於塞繆爾王城堡腳下,靠近奧赫里德山東坡的上城門。從這裡極目遠眺,奧赫里德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該劇場建於2000多年前的希臘文化晚期或者是建於羅馬統治伊始時期,是北馬其頓現存的唯一一座古希臘劇場。由於只有下半區座位得以保存下來,所以它具體能容納多少人不得而知。

卡列城堡

卡列城堡位於瓦爾達爾河左岸,建於公元6世紀初,從城堡上可以俯覽整個斯科普里市。查士丁尼一世當初修建這座堡壘的目的是用來抵擋斯拉夫人和波斯人,但最終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每年的5月6日是馬其頓的聖喬治節,人們歡慶春天的到來,吉卜賽人穿上節日的盛裝在Kale城堡和斯科普里的公園裡載歌載舞,人們相信聖喬治能給他們帶來豐收。太陽是馬其頓民族的象徵。太陽向四周放射出八道光芒象徵它世世代代護佑著馬其頓人。

St.Spas教堂

St.Spas教堂建於1826年的這座教堂,於1970年被宣布為國家歷史地標。教堂建於地下,因為在土耳其統治時代,教堂不允許建得比清真寺高。這裡引以為傲的是一個10米寬6米高的聖像間壁,雕刻全部用核桃木製作,非常精美,由19世紀早期技藝精湛的藝術家Frckovski和Filipvoski兄弟雕刻而成。教堂的庭院通向GoceDelcev墓和博物館。GoceDelcev是馬其頓國內革命組織IMRO的領導人,也是一位民族英雄,1903年被土耳其人殺害。

St.Pantheleimon教堂

St.Pantheleimon教堂位於塞繆爾王城堡所在的山腳下。在過去奧赫里德是東羅馬帝國的中心和拜占庭教堂的所在地。當時奧赫里德市有360座教堂,保存至今的只有23座,拜占庭時代的建築顯示了這座城市幾百年間的輝煌。St.Pantheleimon教堂被認為建於聖克萊門特抵達奧赫里德之後,原址本來有座教堂,據說聖克萊門特不滿意其規模,因此在原基礎上進行了重建。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是北馬其頓最重要的紀念館之一,建於中世紀時期,至今仍保存得很好。教堂內部保留了11到13世紀美麗的壁畫,都是這個國家的藝術佳作和文化瑰寶。這些壁畫向人們述說著早已逝去的那個時代的故事。聖索菲亞教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中的一部分,受到保護。以前,這是奧里赫德大主教的教區,但是就像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和薩洛尼卡那樣,在奧斯曼帝國入侵時期都被改建成了清真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