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
北約東擴是冷戰後歐洲戰略格局轉變時期的必然產物,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既有大國霸權因素,又有小國尋求“保護傘”的因素;既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因素,又有民族主義、宗教信仰等因素。
首先,蘇聯的解體、華約的解散是北約東擴的一個關鍵原因。1991年7月,華約宣布解散,冷戰時期形成的雅爾達體系土崩瓦解,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分崩離析,蘇聯本身也分解成十幾個獨立國家,歐洲地區乃至世界的戰略格局開始大分化、大調整。東歐各國處於游離狀態,前蘇聯諸國雖然組成了獨立國家國協,但形式分散,機制不全,力量薄弱。前蘇聯最大的繼承國俄羅斯在獨立之後,為了迎合西方,獲取西方的經濟援助,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從東歐地區收縮力量,與該地區的國家拉開了距離。這樣,在安全格局上,歐洲均勢嚴重失衡,出現了所謂東歐地區“力量真空”的局面。針對這種局面,各種力量為爭奪未來歐洲安全主導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北約東擴就是這種競爭的產物。
其次,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地位,極力主張北約東擴。對美國而言,40多年來,一直自恃是西方的盟主,一手籌組並控制著北約,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蘇聯影響的擴大,儘可能地將西方的軍事勢力乃至西方的意識形態向東擴展。華約解體後,美國認為,“災禍帝國”已經不存在了,意識形態分歧已經不存在了,把歐洲分開的柏林圍牆也已經被推倒了,前蘇朕最大的繼承國俄羅斯正忙於處理本國內部問題,這是擴大冷戰勝利成果,加緊建立一個單級世界的大好時機。因此,美國力主吸引東歐國家加入北約,儘可能快地把東歐國家列入西方的地緣政治範圍。這樣一來,可以擴大北約的存在基礎,加強自己在聯盟內的地位,起到牽制歐洲聯盟並向該地區施加影響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力量,遏制俄羅斯的重新崛起,避免俄羅斯再次對西方構成威脅。
再次,歐洲地區利益驅使北約東擴。多少世紀以來,在世界上起支配作用的國家都在歐洲,但歐洲在1914年至1945年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不但歐洲主要國家的實力削弱了,而且使整個歐洲陷於分裂狀態。二戰以後,歐洲的局勢一直被北約和華約集團所左右,西歐國家出於戰略利益的需要,在國際事務中往往委曲求全,任由美國擺布;東歐國家則處於前蘇聯的控制之下。冷戰的結束也意味著歐洲分裂的結束,西柏和東德的統一,德國和波蘭的和解,和平夥伴關係紛紛建立,一個完整的歐洲正在逐步顯現。西歐各國在安全方面基本消除了冷戰時期形成的各種擔心,以法國為主的西歐國家不再一味順從美國的意志,力圖增強自主權,由自己主宰歐洲的命運,它們日益重視加強歐洲聯盟的建設,競相吸收東歐國家加盟,擴大影響,試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加強歐洲的力量,從而達到排擠美國的目的。一位西歐外交官說,如果歐洲國家團結起來,我們的力量不會比美國弱,通過北約東擴,我們向成員國以外的國家證明了一種有用的東西。
此外,東歐各國自己也強烈要求加入北約。華約解體後,以前在兩極格局掩蓋下的諸多矛盾日益顯現。前南危機的爆發、前蘇聯民族與地區衝突的出現,表明歐洲在新形勢下已成為國際衝突地區,民族、宗教和經濟對抗在東歐國家時有發生。另外,俄羅斯又調整對外戰略,企圖重新以大國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上,這都引起東歐國家的恐慌。東歐國家自己沒有能使其免遭軍事威脅和外部入侵的有效組織,為了確保自身的獨立與安全,開始主動求助於北約,並申請加入北約,希望得到北約確實的安全保障。
擴大進程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預言,北約和歐盟的擴大將分幾個階段推進,最終將產生一個歐洲聯邦。他認為,第一階段到1999年,波蘭、捷克共和國和匈牙利將加入北約;第二階段到2005年,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也可能加入北約。到那時,芬蘭、瑞典和奧地利也將選擇加入北約軍事聯盟;第三階段到2010年,北約將和剩下的非成員國進行談判,烏克蘭、白俄羅斯甚至俄羅斯都將從本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出發,選擇加入北約;第四階段到2014年,歐洲有可能從通過使用歐元而實現金融統一發展到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密切配合。
該構想從提出至今,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進展。1991年12月,北約首倡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立國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北約在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係形成”的方案。在1995年9月完成了《北約東擴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了北約擴大的目的、原則、決策程式、擴大後的共同防務政策,等等。1997年5月,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了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係委員會,該委員會有44個成員國;7月在北約馬德里首腦會議上決定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為北約成員國。1998年1月,波羅的海三國與美國簽署了夥伴關係憲章,為加入北約做了一般性準備。
但總的說來,北約東擴也存在很多制約因素。首先,俄羅斯強烈反對北約東擴。因為歐洲歷來是俄的戰略重點,不僅俄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歐洲,而且未來發展與復興的主要戰略空間也在歐洲,俄要發展與復興必須面向歐洲。而北約東擴將把俄推向歐洲的最深處,不僅卡住了俄向歐洲發展的戰略咽喉,而且把北約的軍事力量直接推進至俄羅斯的家門口,對俄構成直接的現實威脅。因此,俄政府不會對北約東擴聽之任之。其次,北約內部對北約東擴立場也不一致。北約一些國家認為,當務之急是整頓內部,發展與俄羅斯的良好合作關係,不要讓俄羅斯產生孤立感,從而激發俄社會的反美反西方情緒,把俄徹底推向西方的對立面。它們還擔心過快的東擴,很可能把東歐國家之間一些未能解決的領土爭端和民族矛盾等不安定因素帶入北約內部,加劇北約內部的複雜形勢。另外,將東歐國家納入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需要開支大量的經費,北約國家對此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難以達成統一意見。還有,北約東擴在法律程式上也存在有障礙,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款規定,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將被看作是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對東歐國家實施這一條款,尚不具備現實基礎。因此,由於上述這些因素的制約,要讓東歐國家都加入北約,其進程將是長期的、曲折的。
國際影響
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不確定性。國際上許多政治家、軍事理論家都對此作過分析和推斷。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是冷戰的延續,只會加劇緊張局勢。因為東擴無端地激起了俄羅斯對被包圍的擔心,它對北約東擴不會袖手旁觀,只能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加強與中國的聯合,重整核力量等。另一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美國失去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世界將更加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對歐盟各國來說,基於安全利益可以勉強接受美國的意圖,但在經濟利益上,將會出現更大的矛盾,以至於各國從長遠角度來說都不願接受美國的這種帝國政策。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將使獨立國協解體不可逆轉,獨立國協將出現“文明離婚”;甚至還有的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可使日益強大的德國安分守己等等。
但現實地看,北約東擴的國際影響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歐洲一體化進程將會加快,歐盟的力設將會增強,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同時,歐盟與美國的矛盾會越來越多,歐盟與美國的距離將會拉大,北約的性質和職能也會發生變化,至少要改變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形象和色彩,歐洲的命運將由歐洲人自己來主宰。這種趨勢已經慢慢成為現實,如歐洲經濟實力的增強、歐元的發行和啟動、歐盟主要國家對中東局勢的處理等等。第二,俄羅斯將重塑自我,改變對內、對外政策,尋找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出路。俄羅斯對北約東擴一直是在被動中尋求主動,在國內頻繁更換領導人,調整對外政策,爭取外部支持。在軍事上,重新調整部署,組建新的軍隊,重新重視核力量的作用,放慢核裁軍步伐等,以取得討價還價的籌碼。在經濟上,利用傳統的經濟依存關係,實行開放政策,吸引外資,以取得經濟的重新崛起。在政治上,贊成建立世界多極格局,並努力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和地位。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1998年2月訪問義大利時曾說:“歷史證明,建立世界霸權的企圖任何時候都不會長久,建立多極世界的趨勢今天已經形成。”第三,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干預將會越來越明顯。冷戰以後,美國失去了昔日的對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北約東擴又將其軍事勢力範圍大大擴大,以致其帝國霸權思維與日俱增。
總之,北約東擴是影響國際局勢的一件大事,而且還在進行之中,有許多不定因素,因此,我們應密切關注實際局勢的發展,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確定我們相應的策略。
相關新聞
新華網布拉格11月21日電(記者馮堅張征東)北約秘書長羅伯遜21日在此間召開的北約首腦會議上宣布,北約決定邀請10個候選國中的7個加入北約。這是北約成立5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
這7個被邀請入盟的國家是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斯洛維尼亞。按照北約擴大程式,上述國家將與北約進行入盟談判,並簽署加入條約。條約經北約成員國和被邀請國議會批准後,這些國家才能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國。按照北約計畫,上述7國將於2004年完成所有入盟手續,正式加入北約,從而使北約成員國從19個增加到26個。
羅伯遜在會上發表講話時說,這7個國家在參加北約1999年4月制訂的“加入行動計畫”後,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努力,以達到北約規定的高標準。這反映了它們加入北約的政治願望。他說,北約作出的決定無論對北約,還是對被邀請國和整個歐洲-大西洋地區都具有“重大意義”。他再次重申,這次被邀請加入北約的國家絕不是最後一批,北約的大門“仍然敞開”,並將通過“加入行動計畫”繼續幫助未被邀請加入北約的國家進行改革。
已列入北約“加入行動計畫”的另外3國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和克羅埃西亞這次未被列入邀請名單。預計它們將成為下一批加入北約的國家。
美國總統布希在發言時說,隨著被邀請國的加入,北約的實力“將得到進一步加強”。北約邀請上述7國入盟不僅將大大提高其軍事能力,“也體現了北約對歐洲-大西洋地區安全的承諾”。
北約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個成員國,後經過4次擴大。1952年,希臘、土耳其加入;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為北約第16個成員國。冷戰結束後,北約於1994年1月決定向前華約組織成員國擴大。1999年3月,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完成了北約在冷戰結束後的第一次擴大。同年4月,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制訂了“加入行動計畫”,決定繼續吸收中東歐國家加入該軍事集團。
新華網布魯塞爾2009年4月1日電(記者尚緒謙)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1日正式加入北約,從而使該組織成員國總數升至28個。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代表1日將各自的入約檔案交給美國國務院存放,標誌著兩國的入約進程結束。
成員國
到2009年止,北約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加拿大、盧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臘、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冰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