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任氏譜》記載,明末任姓由博山遷此建村,因鄰南祝家窪,以村名村,冠以“北”字,故名北祝家窪。起初全村均為任姓,後又有鄭姓、郭姓陸續遷來。現在全村186戶,586口人,民風淳樸,人們和睦相處。
自建村後,勤勞淳樸的人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也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1921年,土匪頭子劉黑七帶領著他的嘍噦,來到北祝家窪村騷擾。儘管廣大村民奮起反抗,但終因寡不敵眾,遭到了敵人的血腥鎮壓。大批糧食被搶走,10多人被抓,20多人被打成重傷,50多間房屋被焚燒。
1941年,天氣異常,先是乾旱少雨,繼而過早地下了霜凍(農曆七月十五),是百年不遇的大災年。莊稼顆粒不收,全村有30多人活活餓死。為了活路,許多人背井離鄉,扶老攜幼到臨沂一帶討荒要飯,全村十室九空。
該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不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期間,都為革命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在萊蕪戰役中,他們的表現更是非同一般。萊蕪戰役是我華東野戰軍進行的一次規範較大的運動殲滅戰,其中燕子山戰鬥是該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次戰鬥中,廣大村民作嚮導,抬擔架、站崗、放哨、送情報,送糧供草,支援戰鬥。任緒遷、任緒孟身背重型炮彈,帶領著部隊走在最前面,為我軍占領有利地形贏得了時間。戰爭年代全村先後有30多人參加了人民子弟兵,他們為革命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其中任守先、任木先、任緒成等6名同志獻出了生命。
北祝家窪村地處山區,是個傳統農業為主的單位。可耕地791畝,其中三分之二屬山嶺地,適宜種植花生。該村歷來是苗山鎮人均出產花生最多的單位。過去,由於土地脊薄,品種單一,粗放型種植,花生產量一直很低。1996年、1997年兩個冬天,該村大搞土地開發,由D-85進行機械化深耕,大地平整,小塊連片,共開發400多畝。引進了海花一號、豐花一號、魯花十四號等優良品種。擴大了地膜覆蓋面積。花生產量翻了一番,現在這裡出產的花生顆粒大、成色純、品質優,營養豐富,暢銷海內外。
原先,這裡適宜糧食種植的土地很少,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全體村民不顧天寒地凍,連續奮戰兩個冬季,改河造地80多畝,昔日沙灘變成了米糧川。為擴大水澆地面積,先後打機井四眼,修建了一座揚水站,並於1973年、1974年兩個冬季,修建了“一畝八”水庫,1977年冬修建了梨子溝水庫,1978年、1979年冬修建了花坡子水庫,並修水渠6000多米。一條條水渠,過溝越嶺,蜿蜒曲折,成為獨特的風景。現在閘門一開,便能自流灌溉,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量。
現在的祝家窪村,農業豐收,林果發展,村內機器轟鳴,財源茂盛,經濟一片繁榮。
祝家窪村重視教育事業,建國前就有一處私塾。建國後,曾自籌資金,三次建校,一次比一次檔次高。1983年又與南祝家窪、小山前兩個村合建了聯小一處。2000年的8月,聯小停辦又合到了南辛莊聯小。自恢復高考至今,村中已有40多人考取了大中專院校,其中任其亮正讀碩士研究生。
1977年冬天通電,結束了點煤油燈的歷史。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大多數家庭安了電話,成為電話村。過去人們住的是低矮簡陋的茅草房,改革開放後,富裕的人們根據村裡的統一規劃,建起了寬敞明亮的紅瓦房。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齊齊,村容村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在新的世紀裡,淳樸、善良的人們一定會用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勤勞的雙手,把北祝家窪村建設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