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白馬鎮

北流市白馬鎮

1950年6月,全縣設12個區,白馬為第11區。 1962年10月,改為白馬區。 1984年6月,改白馬公社為白馬鄉。

概況
白馬鎮北流市白馬鎮

北流市 白馬鎮古稱“扶來”,唐宋時期(公元688―977年)曾置扶來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白馬鎮位於北流市東南面,北寶二級公路開通後,距市區63公里,東與廣東信宜市高坡鎮相鄰,南與廣東高州市荷花鎮接壤,西與清灣鎮交界,北與平政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78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委員會,154個村民小組。2008年末人口4.9萬人。

經濟發展

全年工業總產值26523萬元,農業總產值12233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848萬元,新上項目4個,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的項目4個、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4個,新上項目固定資產投產8000多萬元。2007年引進資金8000多萬元,財稅收入754.7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414多元。

全鎮有林地5.95萬畝,耕地1.7萬畝,種植優質水稻面積26509畝,拋秧技術普及率達100%,糧食供應總產量16075噸;有荔枝、龍眼、速楓桉等經濟林3.8萬畝;家禽存欄23.84萬羽,生豬存欄32681頭。

近年來,白馬鎮利用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視窗鎮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緊緊抓住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大機遇,紮實開展“招大商、大招商”活動,加大了承接東部產業的力度,工業化取得了重大進展,2004—2006年間,白馬鎮連續三年被評為“北流市鄉鎮企業發展特等獎”。

全鎮初步形成了四大板塊為主導的行業:以南達針織廠為代表的時裝針織業;以周氏聯豐皮件有限公司、來寶皮件有限公司等為主導的皮件產業;以寶生錶帶廠、裕豐錶帶廠為代表的錶帶產業;以鴻發工藝製品廠為代表的工藝產業,有企業18家,白馬鎮已經成為粵港客商投資的熱土。

隨著白馬鎮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白馬鎮農民的收入來源已經向城市化邁進了一大步,近年來,在本鎮企業進廠務工的農民人數達到7000多人,涉及60%以上農村家庭,人均月工資800元左右,收入過千元的農民工占30%左右,進廠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一河兩岸”的圩鎮新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河東以30米大街為主幹道依託黃金商業小區向南建設垌尾工業區推進,形成東南面的工商業中心區,通過平倫公路與大倫連線;河西面以南達時裝廠和財政小區為中心,與小區北面的水廠、山嶺車站,形成三向發展的新格局。

黃金小區新農貿市場的投入使用,使圩鎮的工商產業傳遞和輻射帶動作用凸顯,圩鎮的面積由0.9平方公里擴展到1.6平方公里,帶動近千戶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在圩鎮建房。沿江休閒路,已經成為圩鎮民眾休閒散步的固定點,使健康的生活形式成為主導。鎮容鎮貌、環境衛生變得更加整潔優美,絢麗多姿,一個具有地方特色、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文明城鎮正在形成。

該鎮有國中 1所,在校生3100多人,教師160人;國小10所,在校學生7100多人,教師200人。經濟作物主要以品改牛、鵝(種草養殖)、瘦肉型豬、文昌雞、大肉姜、香蕉、菜椒、速豐桉等為特色農林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極大進展。全鎮9個村實現村村通硬化路,電話覆蓋率達87%以上,村村基本建設了有線電視站點。改水改廁取得了重大進展,全鎮建設沼氣池1000多座,實現沼氣覆蓋率72%,初步實現村村生態文明村建設。人文景觀獨特。鎮內有扶陽書院、革命聖地豆鼓河等名勝。

其中,扶陽書院為明清以來北流六大古書院中目前僅存的一座,已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經鎮政府投資10多萬元進行了修繕)。商務設施、通訊設施完備。全鎮有星級酒店(富盈大酒店)1家,旅館(社)5家,購物超市5家。中國移動、聯通兩大移動通訊運營企業信號覆蓋全鎮,並開通國際寬頻網際網路。

以品改牛、鵝(種草養殖)、瘦肉型豬、文昌雞、大肉姜、香蕉、菜椒、速豐桉等為特色農業。該鎮區位優勢突出,交通便利。該鎮位於兩省區三市交界處,接近北寶二級公路和新建設的浦寶二級公路,並接駁廣東信宜、高州高等級公路網,距水東港僅80公里,是外貿出口便捷之道,被定為玉林市乃至廣西接納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視窗鎮,發展經濟得天獨厚。

該鎮開發建設了垌尾、寶田2個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工作令人矚目。1999年以來,全鎮非公有制企業由1家發展到42家,投資總額突破1個億,其中投資額超1000萬元以上的就有5家,新增產值1.5億元,安排就業5500人,形成了勞保手套、毛線紡織、林化石化、五金塑膠、竹芒編工藝、木編工藝、錶帶飾品、日用陶瓷、保健酒晶等為主的企業格局。

歷史沿革

該鎮位於北流市東南部。東南與廣東省信宜市毗鄰,南與廣東省高州市交界,西接平政、清灣兩鎮,北與扶新、沙垌兩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白馬圩.距市區72公里。白馬古稱扶來,以該地有扶來水而得名。白馬圩於唐代總章元年(668)年增置扶來縣至宋開寶五年(972年)撤銷扶萊時,曾為扶來縣治所駐地。清代白馬為北流上六里的扶來里(現白馬鎮、扶新鎮、沙洞鎮所屬)轄區,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民國21-38年(193-1949)為扶卞區管轄。1950年6月,全縣設12個區,白馬為第11區。1955年6月,改稱扶來區。1957年12月,撤區井鄉,扶來區分為扶新鄉、白馬鄉、大倫鄉。1958年8-9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並稱為幸福人民公社,後與金星人民公社合併為白馬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改為白馬區。1968年,又改稱白馬公社。1984年6月,改白馬公社為白馬鄉。1987年,白馬鄉改為扶來鄉並從中分出扶新鄉,1990年10月撤鄉設鎮,1991年9月改稱白馬鎮。全鎮面積13275.5公頃(合199132.5畝),轄南岸、文城、玉塘、大倫、平田垌、大岑、沖表、平沖、旺賀、睦雍、東塘、黃金、桐尾、茶新,白馬、黃龍、金頭、根垌18個村民委員會,共303個村民小組。的1995年末,全鎮有15905戶,69887人,其中女性33182人,非農業人口 2486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26人。居民操粵語方言。

地理概況

白馬鎮地處丘陵山地地帶,西北高,東市低,白馬河貫穿其境形成馬蹄形向南開口的小平型谷地。土壤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岩,其次為砂頁岩。土壤類型,水田主要是瀦育性水稻上.其次是淹育性水稻土。潛育性水稻土和沼澤性水稻上.旱地土壤主要為雜沙赤紅土。全鎮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疏鬆,礦物元素拉山.耕地有機質含量較高。該征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侯區,夏長冬短,夏季酷熱,冬不富冷.年平均氣溫為 22.5℃;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2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極少有霜凍,無霜期達364天。境內主要山脈為雲開山脈余脈天裡山.分布在安河一帶。主要河流有白馬河,發源於扶新鎮茂化村王相山,屬淦江水系.流經金頭、黃龍、白馬、黃金、東槽、旺賀、大倫等村,流入廣東省高州市境,經沙陵江匯人淦江而人海,全長31.8公里.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河流高程66米,天然落差334米,年平均流量每秒5.83立方米,年徑流量32310萬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5730千瓦。境內水利設施有車葉、石狗腳、三三、三面田、龍井、大眾、黃塘7個小(二)型水庫及茂化水庫灌溉,有金頭壩引水工程。優越的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和良好的水利設施.對發展農業生產和水果生產極為有利。
白馬鎮礦產資源主要有水泥原料石灰石、獨居石、磷釔礦、鉀長石、花崗岩和粘土等。石灰石主要分布於六岑、大倫、平田垌一帶。
白馬鎮是北流市的水稻高產之鄉,素有“糶不完的扶來谷”之美譽。全鎮耕地面積3314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 16.64%,人均有耕地 0.47畝;其中水田 30594畝(保水田 2.44萬畝),早地2550畝。耕地主要分布在黃龍、白馬、平田垌、東塘、玉塘、大倫等村。糧食作物主要為稻穀,次為紅薯、玉米、大豆。經濟作物有冬椒、木薯、甘蔗、茶葉 花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