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66畝(其中:田1065畝,地401 畝),人均耕地1.27畝,主要種植糧食、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3593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3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畝,主要種植花椒、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8.5 畝,其中養殖面積156.5畝;草地 0畝;荒山荒地 61.5畝,其他面積5793.9畝。有鐵礦資源.
基礎設施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9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10個自然村的水質都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水質標準。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1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98萬元,占總收入的41.31%;畜牧業收入879萬元,占總收入的38.8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92頭,肉牛12頭,肉羊262頭,雞3362隻);漁業收入15.9萬元,占總收入的0.93%;林業收入69.4萬元,占總收入的 4.49%;第二、三產業收入110.6萬元,占總收入的10.48 %;工資性收入191.7萬元,占總收入的2.75%。農民人均純收入5459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91.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9人(占勞動力的16.93%),在省內務工164人,到省外務工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9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4.7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花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70戶,共鄉村人口1210人,其中男性602人,女性608人。其中農業人口1210人,勞動力768人。該村以漢族族為主,其中漢族1150人,少數民族60人,苗族54人,彝族6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65人,參合率 82.27%;享受低保4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8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8個,未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629平方米,擁有老師9人,在校生107人 ,距離 祿脿學校22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8人,其中小學生134人,中學生54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100%。 全村未建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 、業餘文娛宣傳隊。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 村務、政務、財務三公開。以 黑板報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6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未進行一事一議籌資額。有固定資產11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財務公開欄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部1 個,下設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5人,少數民族黨員1人,男黨員48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等7人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19人。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2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基礎設施方面:各村小組飲水至今未新改建,原水管道建於70年代--80年代初,管道破舊漏水,水池破爛,飲水不正常。道路坑凹不平.溝河水毀較多.水澆地年久失修,水池滲漏.2.文化教育方面:各村無活動陣地,民眾文化活動缺乏.教育方面:因山區教師隊伍缺乏,教育落後.3.衛生方面:缺醫少藥,無設備,離鎮醫院較遠,看病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種養業為主,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綠色食品.以當前的產業(烤菸、花椒、辣椒)為主,並發展蔬菜種植。養殖業以紅坡、李家院兩個母豬示範為契機,大力發展養殖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增加轉移勞動力20--30人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3269元增加到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