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武當廟

北武當廟

北武當廟在寧夏的北部。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因北武當廟而得名,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上的一處集山、林、廟、地質遺址和軍事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距市區3公里處,2009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景區由北武當寺廟區、森林公園、歸德溝、韭菜溝、賀蘭山生態博物館五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68.8平方公里。是石嘴山市開發較早、基礎設施較完善,也是目前寧夏最大的生態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概述

北武當廟北武當廟
北武當廟(壽佛寺)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名揚寧蒙周邊的古寺。史上就有“西夏名蘭、山林古剎”的美譽。始建於盛唐時期,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式在此建廟。清慈禧太后曾欽賜“護國壽佛禪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占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古剎依山而建,將山的氣勢攬入寺中。廟宇格局與群山險峰相得益彰,彼此互為點綴、互為風景。整座廟宇自北朝南,四進院落布局嚴謹、莊重秀美。中軸建築山門樓、配殿相互對稱,和諧自然。
晨鐘暮鼓,北武當廟寺廟音樂悠揚如訴。遠遠望去,巨大的“佛”字和群山仿佛遮在雲霧之中,若隱若現。清風拂過,回歸自然,小覓一下清淨怡然的心情,讓人不覺頓悟人世的一絲禪意。

歷史

北武當廟北武當廟
據《新建北武當廟碑》記載:北武當廟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洪廣營三寶居士鄭惠及寧夏鎮城周兆熊等人協力捐資募款,在一座小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後又幾經擴建: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在無量殿後建大殿無楹;嘉慶初建配殿;嘉慶十四年(1809年)于山門前置立石獅一對;嘉慶十六年(1811年)於前殿建立拱門三楹。光緒年間,北武當廟僧人廣煜修學北京潭柘寺,經潭柘寺方丈引見,敬請常來潭柘寺進香的慈禧太后為武當廟欽書“護國壽佛禪寺”白絹條幅。自此,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左宗棠等人也曾為之親筆題字作畫,使之聲譽大振,遠近聞名。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為廟會期,各地前來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民間傳說

北武當廟北武當廟
關於這座寺廟的建立,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康熙己巳年,石嘴山的戍邊士兵,每夜都在山麓巡邏,常常聽到“背上我”的呼叫聲。一天夜裡,士兵們聽到呼叫後,隨口答應,頓時,一個士兵的背上就出現了一個人,只好把他背走。並問背上的人家住何處,姓氏名誰,為何半夜三更一個人在這裡?但始終未聽到背後的人回答。背出數里地,感覺越背越重,最後走不動了。士兵怒氣沖沖地說:“你是石頭人呀!怎么不說話。”語聲未落,背上的人落地。士兵點著火把一看,原來是一尊無量壽佛石像。恰好此處山側有一個岩洞,他就把佛像放置在岩洞中。到了癸末年,平羅清軍駐守官兵在賀蘭山圍獵,突然看見祥雲瑞氣,籠罩群峰,還隱約聽到兵器碰撞聲和馬蹄噪雜聲,大家覺得奇怪,就分頭在山林深處覓尋,終於在山洞中又發現這尊無量壽佛像就把它背回來,行至黑墩塔,越來越重背不動了。當時,有位善行居士提議,此處土地平坦寬闊,可以在這裡修建一座寺廟,安置無量壽佛像,但由於沒有水,無法施工。於是,人們就默默地祈禱,求神佛顯靈相助。祈禱片刻,土地濕潤,往下挖掘,地下立刻果然湧出一股噴泉,泉水清澈甘甜。於是就在這裡搭棚往下破土動工,用山上的石頭壘砌牆基,用黃土夯築牆建造寺廟。從此周圍幾百里的善男信女到武當廟燒香拜佛,求神靈保佑,使則獲利香火旺盛不斷。

廟宇景點

北武當廟北武當廟
北武當廟作為佛家聖地和旅遊景區,以其幽靜素雅的環境吸引眾多遊客光顧。當人們站在山下遠望,北武當廟背群山掩在霧氣里,半山腰處,一個巨大的“佛”字,讓人心生敬意,攀至山巔,雙眼微閉清風拂過飄飄然然,塵世雜亂隨風而去,這是城市喧鬧中無法找到的清靜感覺。這裡山勢逶迤,北武當廟建築布局水平中慢慢展開,若隱若現的規則變化,彰顯一種舒展開闊的境界,因而在三面群山中脫穎而出。有數株逾百年的老樹蒼勁挺拔,依廟而立。整座廟宇背北面南,呈一個大的長方形。從南往北,依次為前山門樓、靈宮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其中大佛殿前一座五層的多寶塔,高達二十米,磚砌的樓閣式樣,四壁門洞山軒,使塔身形成許多梭角,其結構與銀川市的海寶塔十分相似,但比海寶塔矮小,不失古樸壯觀。整個寺院建築群高低錯落,前後有序,莊重威嚴,結構緊湊,布局合理。置身其間,亭閣風鈴叮噹作響,韻味流暢,令人頓覺空靈。廟內諸塑像各有形態,栩栩如生。佛殿四壁,繪有生動逼真的飛天人物、護法諸神等壁畫,形態莊嚴逼真。在這裡,古剎的格局與群山險峰互為點綴、互為風景。加之,山上經常雲蒸霧繞,令廟宇更顯幾分天作之合的氣蘊與靈氣。走近北武當廟,會陶醉於廟于山相得益彰,入眼是一山一廟的風景,留心的則是晨鐘暮鼓餘音外的人生禪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