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格村

北格村

北格村,由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北格鎮管轄,位於小店區東南10公里處,是北格鎮政府所在地,小牛線從村中穿過,交通十分便利。北格村的產業結構為重點發展二三產業。現有農戶1002戶,人口3200餘人,黨員102人,耕地4450畝。全村勞動力總數1800人。以農業種植為主,促進發展養殖業、農機合作社等。

村名來歷

《道光:太原縣誌》:……洞渦水在太原縣東南三十里……經愉次永康鎮……流入北格等村西於汾水經注劉琨為并州也劉聰邀擊合戰於洞渦即止。

《水經注》:“劉琨為并州也劉元海邀擊之合戰洞渦。”

劉琨;字,越石,今河北省安國縣人,於晉永嘉元年(307)任并州刺史。劉元海(匈奴貴族)邀擊合戰一事發生於永嘉元年劉琨上任并州刺史至劉元海薨的永嘉四年之間(307—310)。劉聰(劉元海第四子)邀擊合戰洞渦在永嘉六年(312)。兩事均發生在1680年以前,也就是說“北格”二字的歷史已有1680年之久,可為什麼稱“北格”呢?原來歷史上北格村中有兩座“魁星閣”,坐落在青龍街中央十字路口的為“北魁星閣”她小巧玲瓏,啊娜多姿,婷婷玉立如一位仕女別具嬌媚。而坐落在現在北格村東南部(已毀有遺址)的“南魁星閣”卻雄壯威武,氣勢軒昂,像一位久經沙場的武士,另人望而生畏。正是因為其“閣”高大威武,故古人在閣旁築一寺院後就取名為“大閣寺”。(據;《山西省地名概況資料》顯示“北格”因位居古建“大閣寺”北而得名,“北閣”後衍化成為“格”。)然而人們習慣的說法是蕭河(古洞渦水)瀑漲淹沒“魁星閣”後分為兩村,“閣”北稱北閣,“閣”“南稱南閣,天長日久將“閣”衍化成為“格”。《南郊區志》也有類似記載(《南郊區志》將“大閣寺”與“北魁星閣”混為一談本人實在不敢恭維,如果那樣的話現在十字路口以南不就全稱南格了嗎?其實北格的“魁星閣”和“大閣寺”是兩座截然不同時期不同規格和模式的建築,眾所周知“寺”和“閣”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古人怎么能將“寺”解讀衍化成“閣”呢?)。“大閣寺”是唐代以前的建築,而“魁星閣”還在“大閣寺”之前(先有“閣”而後有“寺”),這和早在1680年就有“北格”二字相吻合。明代以前四格為一村因當時的居民,商賈、駐軍治所、行政治所大多在“北魁星閣”周圍,所以四格統稱北格。人們稱北格或南格實際上就是指南、北兩“閣”附近的居民。那么“北級”和“南級”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從秦王朝設“止軍城”以來,北格地已經經歷了秦漢、三國、東西兩晉、南北朝、隋到唐盛時已有800多年,此時的“止軍城”以其特殊的軍事地位,優越的地理環境,圍繞在南、北兩“閣”周圍的居民、商賈越來越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南、北兩“閣”為主的兩大集市。人們稱北極、南極實際上指南、北兩大集市附近的居民而已。說南格或南極僅能說明住在北格村的某個位置而並非兩個村(明代以前)。正如太原市的居民說他住火車站、俯東街、橋頭街……,北格村的居民說他住在張家巷、王家巷、猴兒山……一樣。北格的“格”應為“閣”,北級的“級”應為“集”。天長日久人們把“閣”寫成“格”,把“集”念成“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