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青瓷與白瓷
正文
中國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各朝(420~581)燒制的青、白瓷器。北朝瓷器約始於北魏中晚期。其窯址規模大,作坊密集,生產持續時間長。發現的窯址有河北臨城陳劉莊、內丘城郊,山東淄博、寨里、棗莊陳郝村等。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的北朝墓中已出土很多瓷器。青瓷種類比南方少得多,有碗、杯、盤、高足盤、長頸瓶、玉壺春瓶、四耳罐、雙耳罐、缽、蓮花尊等。這些器物在造型上很有特點,與南方青瓷有著明顯的不同。南方造型講究,線條細膩流暢,北方粗獷豪放,胎體厚重,結構簡練。有的大盤口徑達40厘米。碗類器物腹體較深,底部收得很小,下帶一圓餅形足。四耳罐一類作品比較粗短,分上下兩部分製作,粘對起來成形,腹中部粘對一周凸起的粗棱,豎耳或橫耳結實耐用,有的肩部、中腹或下腹部刻出突起的蓮瓣,有的模仿當時的青銅器造型,質樸端莊。胎體一般是灰胎或淺灰胎,堅硬厚重,有黑點和氣孔。原料中鋁含量很高,一般在26%以上,最高達33%;三氧化二鐵含量比較低,一般在1%左右;氧化鈦的含量較高,大都在1%以上。要求燒成溫度較高,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燒到1200℃時還沒有燒成熟。南方青瓷有的不到1200℃就成熟了。北朝青瓷施玻璃質釉,比南方青瓷釉厚,光澤更強,呈灰綠色或黃綠色。多數只在肩部或中腹以上施釉,成蠟淚狀的流釉現象比較普遍。用線刻、貼塑等技法作出忍冬、蓮瓣、聯珠、禽鳥、獸頭、神仙人物作裝飾,如河北景縣封子繪和祖氏墓中出土的仰覆蓮花尊,頸的上端堆貼6個姿態不同的飛天,中部為寶相花圖,下端是四個獸頭和兩組蟠龍,肩部六個直系,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蓮花,上段3層,每層依次遞長,第3層蓮瓣最長,瓣尖向外微卷,每瓣還加飾一片下垂的菩提葉,下段仰蓮兩層,豐滿肥壯。器腹以下收縮為向外微撇的高足,堆塑加刻劃作出兩層覆蓮。器上有蓋,與器身協調,也作出蓮花裝飾,與南方青瓷蓮花尊相比更顯得宏偉氣魄,並有金銀捶揲的效果。經化學測試分析,北朝青瓷原料與南方根本不同,屬北方瓷土。青瓷工藝雖不如南方成熟,但獨具風格,為隋唐時期北方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北朝制瓷工藝一個突出的成就就是燒成了白瓷。河北內丘北朝窯址曾發現了白瓷雙耳罐等作品,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 (575)范粹墓曾出土了白瓷碗、杯、三系罐、四系罐等器物,也是內丘產品,與同時代的青瓷造型相同。胎泥選擇要求較嚴,含鐵量極微,經過初步淘洗,比青瓷細緻,沒有上化妝土,釉層薄,質地比較滋潤,乳白色,普遍泛青,還沒有排除氧化鐵及其他雜質的干擾,白度不高,氧化焰的控制也不夠準確,所以白中泛青,有的四系罐上半部很白,下半部則發青,北朝白瓷尚處於初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