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在古時候劉、秦、張在這裡安營紮寨世代繁衍形成的一個村落,世代以種地為生,改革開放後大部分農民從事旅遊業,務工等,2007年起古城村回響國家農村3年大變樣的號召應經把舊的平房全部拆遷,至今村民以都住上了集體供暖的住宅樓。
步入聯峰山、戴河水環抱下的北戴河區戴河鎮西古城村——這裡村莊整潔、綠蔭如蓋,小樓、別墅平地起;這裡管理規範、產業新興,村莊、企業共繁榮……與傳統村莊相比,西古城村從內到外呈現著深度轉變,以最直觀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鄉村生活,一人、一戶、一細節都處處彰顯著與眾不同,蘊含著內在的蓬勃。
經濟發展
隨著旅遊形式的發展已經有一部分人辦起了北戴河農家院旅館。為了提高接待服務功能,村里利用出售土地的資金投資建設了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按照“八小工程”(小菜園、小養殖、小書房、小歌廳、小廚房、小樂園、小導遊、小賣店)美化綠化居住環境。認真貫徹北戴河區政府公布的《鄉村旅遊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及其評定》,大力推行誠信經營“十個一”活動,開展“星級鄉村旅遊經營戶”評定工作,為服務好、硬體優、有特色的農家樂經營戶定星掛牌,打造亮點。
按照規劃初期設計建造的百餘棟各式別墅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和村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如今,西古城村集群式、規範化、自主風格的民宿經營模式已悄然形成。早期的7家散戶民宿經營個體,已發展為如今的101戶集約經營片區。
“除了民宿別墅硬體上的吸引,另外的重要原因就是村企的聯合促銷和精細化服務。”談到創造民宿“奇蹟”的緣由,村幹部這樣解釋。
為提升服務水平,西古城村制定了經營戶必須遵守的行業價格、誠信經營、服務優質的“民宿十九條”。村兩委每天會對民宿的收費價格、文明服務、食品安全、環境衛生、治安防範等情況進行檢查,對違反民宿管理規定的依規處罰,情節嚴重的進行停業整頓。沒有一例哄抬和打壓收費價格,沒有一例上街招手攬客,成為該村特有的“怪現象”。
如今,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西古城人已成為遊客心中的“金字招牌”。高峰時期,一個400多戶的村莊一晚能夠笑迎3000多名遊客,網上訂房和回頭客占接待量的80%以上。不僅如此,村子將773畝農用地流轉入集發公司,村內產業實現“一三共建”。農民每年不僅可以獲得租金收入,且村內富餘勞動力進入集發蔬菜基地當上了“農業工人”。2013年戴河鎮西古城村人均純收入達26000元。該村曾先後被評為河北省新民居建設示範村、河北省幸福鄉村、秦皇島市文明生態村典型示範村。
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農村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在多年的創建過程中,古城村堅持以村莊企業化管理模式和民宿產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村莊文化、企業文化和旅遊文化的結合中,最終實現了人的綜合素質提高。
“草根舞台”點亮農村夜生活
近年來,古城村以創建文明生態村、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為載體,不斷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投資250多萬元,建設了文體娛樂室、文體多功能廳、圖書閱覽室、設備儲藏室等功能空間,總建築面積達600多平方米,配齊了燈光、影像設備、服裝道具以及電子琴、板胡、二胡、嗩吶、手風琴等10餘種音樂器材和各類文體設施。功能齊全、配套完備的村民中心全天候面向村民免費開放,為村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場地、搭建了平台。同時,該村還不斷完善活動制度,在天天有活動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活動檔次和影響力,連續兩年舉辦秧歌拉街、春節晚會,通過讓老百姓走上“舞台”,激發存在於老百姓心底的文化自信,真正使村民業餘文化活動做到了常態化和制度化,讓健康休閒娛樂風引領了農村文化新風尚。
“文化超市”開闢農民新天地
從2012年至今,西古城村累計繪製文化牆面積1000多平方米。通過二十四孝、弟子規、論語典故、三字經等圖文並茂的文化牆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文化等宣傳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起來,讓一堵堵牆變成美觀而又會“說話”的文化牆,使村民和遊客在耳濡目染中知史明義、淨化心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素質。
“四優兩好”傳播美德好風尚
“四優兩好”是古城村精神文明建設評選的一項具體舉措,六年來,該村每年都進行以評選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村民代表、優秀致富能手、優秀十星級文明戶、好兒媳、好鄰里為主要內容的評選活動,將各類典型記入“功德錄”、載上“功德榜”,在村大禮堂進行頒獎儀式,讓先進典型講述自己的先進事跡,並給予物質獎勵。通過這種形式,激活內在榮辱觀,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由此,美德故事也在老百姓中“一傳十、十傳百”,“好聲音”逐漸傳播開來,在宣揚美德、引人向善的社會氛圍中,文明鄉風傳遍了鄉村每個角落。
“塔式管理”繪就鄉村秀美圖
滿牆的小廣告、遍地的垃圾、亂堆亂放的雜物、紛飛的塑膠袋早已在西古城村村民的印象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的街道、粉刷一新的牆面、飄著花香的屋頂花園……
常態才能保長效。為了進一步培養村民文明素養,古城村引入了企業管理模式,建立了“金字塔”式管理服務機制,將全村劃分成6大片區、18個村民小組,村黨總支負總責,村兩委7名委員和民眾推選出的 36 名村民代表分別負責管理。每個兩委委員管理一個片區,每2名村民代表管理1個村民小組,共20多戶居民,實行逐級負責制。創新制定了《村幹部十要十不要》、《三大目標、四項原則、六視宗旨》、《村民航標》等60多項服務管理規定,推出了“陽光村務工程”。村民免費供水,免物業費,取暖費半價,創新實施了“三四五工程”,即“室內三化、門前四化和庭院五化”,村里按百分制每月下戶考核打分,年底進行以獎代補。
同時,古城村還成立了保潔隊伍,按照“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模式,做到垃圾日常日清;組建60歲以上老人組成的“群防隊”,發揮老人的威望作用,勸說亂扔亂塗等不文明行為。各項長效機制的有效落實,給不文明的村民戴上了“緊箍咒”,有效促進了文明鄉風的形成,從根本上杜絕了亂貼亂畫、畜禽亂跑、柴草亂堆、垃圾亂倒、髒水亂潑、侵街占道的現象,使環境衛生長期保持乾淨、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