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
2010年6月—2012年8月,西安市在長安區清理髮掘了4座北周(南北朝時期)張氏家族墓,出土陶俑、銅鏡、石棺、東羅馬金幣等大量隨葬器物,尤其是墓誌的出土,具有重要價值。其中一合墓誌顯示,墓主人曾任京兆郡守,另兩合墓誌顯示,墓主均為正四品將軍。目前,該北周張氏家族墓已入選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候選名單。
發掘詳情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長安區韋曲街道辦高望堆村西,共清理髮掘4座北周時期的墓葬,其中3座紀年墓,分別為天和二年(567年)張猥墓(M11)、建德元年(572年)張政墓(M4)和天和六年(571年)張盛墓(M2),M3未發現墓誌。
4座古墓排列規整,北邊是張猥墓,張猥墓南邊3墓並排,墓葬形制相同。墓誌記載,張猥有三子,景遵(張政)、景保、景興(張盛)。而沒發現墓誌的M3位於張盛墓、張政墓之間,與兩墓並列,東距張盛墓10米,西距張政墓15米,且出土北周貨泉(一種錢幣)1枚。結合這些特點,考古專家推測,M3極有可能是張猥的二兒子景保之墓。
4座古墓中,除了張政墓,其他3座古墓均遭嚴重盜竊。張政墓早期也被盜過,但近現代卻沒失盜,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發掘過程中,在張政墓上方發現了近現代墓,考古專家推測,張政墓之所以被盜不嚴重,可能是近現代墓起了“保護”作用。
考古研究
北周張氏家族墓地的發現,為研究關中地區北周墓葬形制、喪葬習俗、墓葬的排列、出土器物的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墓誌記載張猥葬於萬年胄貴里,張政卒於長安永貴里,這為北周時期長安城鄉里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志文中關於張氏父子生平、入仕等內容的記載,也有補史的作用。
張政墓出土的石棺,保存完整,線刻細緻,棺蓋刻神獸、畏獸和蓮花等圖案,棺身四周刻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對石刻藝術研究有重要意義。
發掘概況
張猥墓
張猥墓是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封門、墓室四部分組成。該墓早年已被盜擾,墓室內未發現棺木痕跡,西北部處有散亂的人骨,葬式、葬具不清。出土銅錢、鐵鏡及墓誌一合。
根據墓誌記載,墓主人張猥,字奴猥,南陽白水人,後移居長安。為戰國時韓國國相張開地、張平(張開地子)後裔。張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張平做過韓國釐王、悼惠王的相。張開地為西漢“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的祖父,張平為張良的父親。
張猥享年91歲,一生篤信佛教,好講佛經,曾任京兆郡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
張政墓
張政墓位於張盛墓正西約30米,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因後期躲過盜墓,因此清理髮現了不少珍貴文物。墓誌顯示,張政,字景遵,南陽人,張猥長子。
考古人員在甬道及墓室發現有不少陶俑、陶井和墓誌,陶俑大多高20餘厘米,色彩鮮艷,保存較好,有武士俑、鎮墓獸、風帽俑、籠冠俑、騎馬俑、執箕女俑等。
其中武士俑呈站立狀,怒目圓睜,高鼻闊口,頭戴兜鍪,肩披護膊,身穿明光鎧,下著大口縛袴,左手持盾,右手握拳,拳眼中空,原應握有武器;騎馬吹排簫俑,頭戴籠冠,身著交領右衽寬袖長衫,系白色腰帶,端坐於馬上,雙手握排簫,做吹奏狀;鎮墓獸呈蹲踞狀,頭頂生一角,人面獸身。
與其他墓不同的是,該墓室內放置一青石質石棺,長2.2米、寬1.01米、高1.12米。由蓋、底、頭擋、足擋及南北兩塊棺幫組成。棺蓋呈圓弧狀,陰線刻四朵蓮花及獸頭,頭擋刻朱雀;足擋刻玄武;北側棺幫刻青龍;南側棺幫刻白虎。
令人疑惑的是,該棺內有三具人骨,隨葬器物為一面銅鏡和東羅馬金幣一枚。考古專家介紹,一般是夫妻合葬墓,該墓葬中三具人骨,可能是一夫兩妻。
專家介紹,此前在我國古墓中也發現過東羅馬金幣,而此次在北周墓中出土,則顯示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與東羅馬帝國在經貿等方面應該有交流往來。
墓誌記載,張政官至右員外常侍,詔授鎮遠將軍,是正四品官職。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張政卒於長安永貴里,享年62歲。
張盛墓
張盛墓位於張猥墓正北約30米。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平面呈南寬北窄的梯形,東西兩壁自南向北趨於內斜,長斜坡底。
該墓室淤土內發現棺木朽痕,擾亂嚴重,尺寸不詳。墓室西北角發現兩個頭骨及大量散亂人骨。由於該墓被嚴重盜擾,僅出土鐵鋪首、銀簪及墓誌一合。
墓誌顯示,墓主人張盛在魏文帝時任殿中外監,歷任平東將軍等職務。天和六年(571年)七月廿四日卒於州治,享年54歲,贈平東將軍宜州刺史,也是正四品官職。
M3墓
沒有發現墓誌的M3墓,也是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自南向北依次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被盜嚴重,考古專家發現該墓葬為夫妻合葬墓,僅出土北周貨泉一枚、銅帶扣1件。專家推測,M3墓極可能是張猥的二兒子景保之墓。
文物考證
墓主為北周時期長安城地方官
四座墓葬中,有墓誌的三座,顯示他們為父子關係,一座沒有墓誌的,根據位置推斷為墓主人的第二個兒子。根據墓誌記載,墓主人張猥是南陽白水人後移居長安。逝於公元567年。他的墓是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朝南。墓誌顯示,向上推至近千年他是戰國時“三世相韓”的後裔。三世相韓指戰國韓國國相張開地、張平及張良,但因張良後人都被斬首。因此推斷張猥應是張開地、張平的後裔。
張猥一生篤信佛教,晚年官至京兆郡守,這個職務就是長安城的地方官,相當於現在的“西安市長”。他高齡去世,享年91歲。張猥有三子,景遵(張政)、景保、景興(張盛)。
作為張猥長子,張政在大統年間,以鄉帥領鄉兵,東征西討,屢有戰功。除曠野將軍,殿中司馬,尋授襄威將軍,給事中,俄轉寧遠將軍,右員外常侍,詔授鎮遠將軍。北周建德元年(572年)五月十七日卒於長安永貴里,享年六十二歲。張猥三子張盛,魏文帝時任殿中外監,歷任司士上士、吏部上士、平東將軍、洛州別駕攝長史。天和六年(571年)七月廿四日薨於州治,享年五十四歲。
墓中出土珍貴陶俑與石棺
據介紹,張猥墓早年已被盜擾,甬道頂部有直徑約0.76米的盜洞。墓室內未發現棺木痕跡,西北部處有散亂的人骨,葬式、葬具不清。出土銅錢、鐵鏡及墓誌一合。張盛墓盜擾嚴重,僅出土鐵鋪首、銀簪及墓誌一合。而張政的墓中則出土了大量隨葬品,甬道及墓室南部出土陶俑、陶井、陶磨、陶碓及墓誌一合。陶俑有武士俑、鎮墓獸、風帽俑、籠冠俑、騎馬俑、執箕女俑等。
值得一提的是,各種陶俑造型栩栩如生,只見武士俑呈站立狀,怒目圓睜,高鼻闊口,頭戴兜鍪,肩披護膊,身穿明光鎧,下著大口縛袴,左手持盾,右手握拳,拳眼中空,原應握有武器;風帽俑頭戴風帽,身著交領右衽窄袖寬袍,左手下垂,右手握拳置於胸前,拳眼中空;籠冠俑頭戴籠冠,身著交領右衽寬袖長衫,雙手拱於腹前;小冠俑頭戴小冠,身著窄袖長衣,左手下垂,右手置於胸前;執箕女俑跪坐於地,雙手執箕。騎馬吹排簫俑頭戴籠冠,身著交領右衽寬袖長衫,系白色腰帶,端坐於馬上,雙手握排簫,做吹奏狀;騎馬鎧甲俑頭戴兜鍪,肩披護膊,身穿鎧甲,身體略向左側傾斜,騎於甲馬之上。除陶俑外,還出土陶井、陶灶、陶磨等模型明器。
另外,張政墓室北側放置一東西向青石質石棺,長2.2、寬1.01、高1.12米。由蓋、底、頭擋、足擋及南北兩塊棺幫組成。棺蓋呈圓弧狀,陰線刻四朵蓮花及一畏獸頭,頭擋刻朱雀;足擋刻玄武;北側棺幫刻青龍;南側棺幫刻白虎。棺內有三具人骨,隨葬器物為一面銅鏡和東羅馬金幣一枚。
北周張氏家族墓的發現有補史作用
四座墓葬中,除張氏三父子之外的另外一座墓葬與張盛墓、張政墓並列,墓葬形制與張盛、張政兩墓基本相同,出土北周貨泉一枚,可見與兩墓時代相近。從所在位置來看,與兩座張氏墓並排,又居於兩墓之間。張猥墓誌載其有子三人,景遵(張政)、景保、景興(張盛)。因此推測該墓主人為張氏家族成員,目前該墓資料正在整理之中。
考古人員表示,北周張氏家族墓地的發現,為研究關中地區北周墓葬形制、喪葬習俗,墓葬的排列、出土器物的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墓誌記載張猥葬於萬年胄貴里,張政卒於長安永貴里,這為北周時期長安城鄉里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志文中關於張氏父子生平、入仕等內容的記載,也有補史的作用。另外,張政墓出土的石棺,保存完整,線刻細緻,棺蓋刻神獸、畏獸和蓮花等圖案,棺身四周刻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對石刻藝術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