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勢溪

北勢溪位於台灣省北部,是新店溪的源流之一,全長約50公里,流域分布於台北縣雙溪鄉、坪林鄉、石碇鄉、新店市等行政區。

溪流簡介

北勢溪北勢溪

北勢溪位於台灣省北部,是新店溪的源流之一,全長約50公里,流域分布於台北縣雙溪鄉、坪林鄉、石碇鄉、新店市等行政區。其源流有二,皆位於雙溪鄉,北支發源於三方向山,南支發源於北、宜兩縣邊界的鶯子嶺,兩溪合流後向西南流,隨後注入翡翠水庫,經水庫後往西流至龜山橋邊,與來自南方的南勢溪會合,始稱為新店溪。

主要景觀

北勢溪北勢溪

三水潭位於坪林、雙溪兩鄉交會之處。北勢溪與其支流灣潭溪在此交會,形成水潭,被稱為“三水潭”,或稱“雙溪口”。雙溪口是北勢溪古道與灣潭古道的交會處。這兩條古道都以溪潭美景而著名。兩條古道各自沿著北勢溪、灣潭溪,分別通往雙溪鄉的料角坑及灣潭。灣潭古道是一條迷人而令人難忘的古道,而北勢溪古道又可媲美灣潭古道

北勢溪古道從三水潭至料角坑。料角坑屬於雙溪鄉泰平村。昔日三水潭附近聚落的學童,就是走這條古道前往泰平國小上學。這條上學路,估計路程約兩小時。泰平村位處於雙溪鄉的南隅,昔日並無公路,居民出入皆靠一雙腳。不只學童上學辛苦,就是外地老師要來泰平國小任教,出入也極辛苦。民國六十年時,有三位剛畢業的老師被分發到泰平國小任教,從雙溪市區經過辛苦長途跋涉,終於抵達泰平國小,卻深感在此地任教極辛苦,次日便提出辭呈。

走北勢溪古道,可從料角坑走向三水潭,或從三水潭走向料角坑。

三水潭本身就值得一游,這裡潭清水碧,站在新完工的跨北勢溪水泥橋上,俯瞰魚群於橋下溪裡悠遊覓食,溪水清澈,溪裡有苦花、紅貓、石貼等魚隻,魚鰭麟紋,清晰可辨。這裡也有一座百年土地公廟「雙溪口福德宮」,舊新廟前後並列,面對著三水潭。從土地公廟出發,走往料角坑的方向,先過一水泥多孔橋,越過灣潭溪,然後順著北勢溪左岸而行。先是一段寬闊的碎石路,沿途有一土地公廟及有應公廟。接著爬過一坡,再下坡,來到了北勢溪溪畔。這裡又有一水泥橋,過橋,至北勢溪對岸。

過溪後,前面出現岔路,右岔路通往一民宅,為料角坑38號,左岔路則為碎石產業道路,繞向山腰高處,可通往古道的終點料角坑、泰平國小附近。在這裡遇到當地居民,證實了這北勢溪古道為當地居民進出泰平地區的舊道。這位居民說,這條舊道已經少有人走了。目前三水潭對外的交通已大為改善。有水泥橋分別跨越灣潭溪及北勢溪,汽車可通行往來坪林、雙溪。北勢溪古道便失去了交通的功能,因而逐漸沒落,變為寂寥冷清。然而,這一條舊路,和灣潭古道一樣,因為沿途風光明媚,所以並沒有被登山者及旅人所遺忘,路況也還算不錯。

北勢溪古道的入口就在料角坑38號民宅旁。從民宅旁的小徑沿著北勢溪溪畔走,溪岸有廢棄的梯田。前方有一小段崩塌,不過並不嚴重,踏著溪畔溪石可輕鬆繞過。接著溪岸出現梯田狀的草坪,田地都已廢耕,草坪上還放養著水牛。沿途走於溪岸之上,可觀賞北勢溪谷優美的景色,而路徑清晰,少有起伏,走來輕鬆愉快。約走40分鐘,遇一小瀑布,續行十餘分鐘,溪谷開闊水緩,形成潭面,當地人稱之為“土地公潭”。

土地公有青山倒影,境幽景美,在此休憩半小時。續前行,約七、八分鐘,來到一舊橋遺址,石橋越過小支流,橋頭立著一塊建橋石碑。碑文刻寫著捐款者姓名及捐款金額。石橋已被水沖毀,只剩半截,無法通行。這座石橋分為兩段,中間有石墩,橋面是由四塊長石板所構成。橋頭的石碑,苔蘚斑斑,字跡模煳,“中正橋石碑”幾個大字,則仍清晰可辨。古道上的古橋命名為“中正橋”。這座石橋的橋墩及石板相當古樸,會令人判斷石橋可能是日據時代或更早的年代所興建的。其實這座橋是建於民國五十五年,所以才會有這種當代的橋名。這座橋應該是全台灣最小的中正橋,如今則成了北勢溪古道上特殊的遺蹟。

過中正橋,離聚落就不遠了。約十二、三分鐘,出產業道路,又約三分鐘,便來到了料角坑17號民宅。沿著民宅前的道路下山,沿途經過一水泥多孔橋,還須走半個小時的產業道路,才能接上雙泰產業道路。產業道路的出口為壽山宮附近的雙泰二號橋。這附近也是昔日古道舊路所經之地。

站在雙泰二號橋上,俯望北勢溪谷,遠遠望見一座舊橋橫跨溪谷。從馬路旁的小逕往下走,來到橋前。這座水泥橋凌空越過溪谷,為日據時代的建築風格,有典雅的水泥中空欄桿。橋名為“和平橋”,建於民國四十六年。對岸橋頭豎立一建橋石碑,寫著「和平橋紀念牌」,字跡模煳,也是記載捐款者姓名及捐款金額。

雙泰產業道路約完工於民國七十六年,是循著昔日雙溪往泰平的古道舊路而修建的。因此,道路上還可看見古道遺蹟,例如沿途有不少古老的土地公廟。我每次走雙泰產業道路時,對此印象深刻。從雙泰二號橋走往烏山的方向,不遠處就有一座有應公廟。廟旁就有一古樸的石碑,風化的砂岩石碑顯得古意盎然,石碑上刻寫“石埤”兩個大字,碑文也是詳列捐款者姓名及金額。可惜立的年代已遭塗抹。有應公廟的墓碑及外牆經過重修,石碑的立碑年代處被竄改為“民國九十三年”,並添刻新的捐獻者姓名。

看到石碑上的錯字(例如將石“碑”刻為石“埤”),以及怪異的姓名(例如“莊烏龜”),雖然農民質樸而缺乏文采,卻讓人感到一種樸拙的親切感,後來的人花錢修廟,卻隨意在古碑上塗抹竄寫,便讓人覺得是一種文明的粗暴。在有應公廟附近,我看見了舊路跡,證實了眼前這條柏油路(雙泰產業道路),正是昔日的古道。

雙溪產業道路往雙溪方向走,沿途路旁出現古樸小巧的土地公廟。過虎豹潭不久,路左側有一座廟,廟名奇特,廟匾為“蘭營守府官”,廟名為“總爺祠”,祀奉昔噶瑪蘭營的頭圍千總黃廷泰。黃廷泰是最早開闢泰平地區的人。他率蘭營部卒行軍路經此地時,發現土地平曠,將此地命名為“大坪”,而此地人煙稀少,土地多為荒埔。於是道光年間,黃千總招募佃農進入開墾,地名亦被稱為黃總大坪,大坪,又名大平,即今日之泰平村 。

嘉慶17年(1812年)噶瑪蘭正式設廳,當時澹蘭之間的主要官道是繞經東北角的草嶺,距離約二百餘里,宜蘭、艋舺之間路程約須三天,道路迂遠,往來不便。後來安溪茶商另由水返腳(汐止)走往平溪,再至雙溪大坪(泰平)地區,然後切往頭城,走出另一條澹蘭之間的通道,使宜蘭、艋舺之間的路程縮短為一百二十五里。這條路線由於“素無生番出擾”,而且“大溪、大坪、雙溪頭一帶皆有寮屋,居民可資棲息”,因此安溪茶販往返澹蘭洽商,皆走這一條路線。這一條路線多沿溪谷而行,當時的人提到:“有溪流數處,深廣五、六尺許,必須造橋五、六座,設隘一、二寮,方足以利於行人。”由此可知,位於雙溪鄉的北勢溪及其支流溪谷,以及雙溪鄉的其它河流溪谷,都曾在這條澹蘭古道路線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光緒十一年(1885年),劉銘傳開闢由深坑、石碇經坪林至宜蘭的北宜道路,日本人又依據劉銘傳的路線,闢建為北宜公路。公路完成後,成為澹蘭之間主要的交通動脈。而這條由頭城經由泰平地區,出汐止的澹蘭古道便逐漸沒落而被遺忘,只成為山區各聚落之間往來的村里級的道路而已。

如今的北宜公路,車輛往來賓士,交通繁忙而喧囂,昔日澹蘭古道的舊貌已不復見。雙溪泰平地區山林溪谷的澹蘭古道則因被遺忘而隱蔽于山林,昔日的舊徑痕跡依舊存在,而古道歷經歲月滄桑,正散發出一股迷人的歷史芳香。這種芳香,其味澹如蘭,愈久而愈香。隨著登山客及旅人的到訪,這股香醇之味,愈飄愈遠,使人逐漸憶起這被澹忘了的澹蘭古道記憶。

溪流地貌

北勢溪沿岸原有翡翠谷、鷺鷥潭、鯉魚潭、太陽穀、火燒樟等諸多景點,是早期大台北地區的最佳旅遊勝地之一。自從翡翠水庫開工集水後,這些景點就陸續淹沒而消失。

主要物種

北勢溪魚北勢溪魚

台北縣茶鄉坪林,除了聞名的包種茶,坪林北勢溪原本瀕臨絕種的高山固魚,逐漸復育有成,坪林鄉親不分年齡投入護溪行列,還自組護溪巡邏隊。保護北勢溪不受污染,這個信念,凝聚了全坪林鄉民的心 。
透著夜色,高山固魚在溪水中泛著銀白色的光芒,被稱為水中螢火蟲的高山固魚,美麗和白天截然不同,卻一樣教人驚歎、感動。
對生存環境要求嚴苛的高山固魚,無法生存在有污染的溪流中,也成為水質淨潔的指標,能看到高山固魚復育成功就是坪林人最大的安慰。坪林人︰“這是苦花魚,這是石斑吃青苔的痕跡。”
被劃為保護區段的坪林北勢溪中稀有魚類種類眾多,包括粗首獵(魚部造字)、鯰魚、台灣鏟頜魚、台灣石賓(魚部造字)、香魚、鱸鰻、台灣纓口鰍、台灣間爬岩鰍、沙鰍、澹水河鮠、台灣鮠、台灣吻蝦虎等,其中台灣間爬岩鰍、台灣纓口鰍、台灣石賓(魚部造字)、粗首獵(魚部造字)更是台灣特有種魚類。
多年前,為了避免珍貴溪流生態遭受破壞,坪林鄉民主動發起護溪護魚行動,以原來的河濱公園為基礎,沿著北勢溪流域,全力展開河川整治工作,隨後更組成北勢溪生態河川保護巡察隊,禁止一切採捕水中資源行為。幾年下來,北勢溪不僅找回了失去的魚群,也為坪林增添了一個生命力十足的親水去處。
現在來到北勢溪,步上全台最長的觀魚步道-親水吊橋,隨處可見魚群自在幽游,一尾一尾「水中螢火蟲」在水中閃閃發光,銀光照亮了北勢溪的潺潺流水,也道盡了坪林人尊重自然的心情。

交通路線

沿北宜公路9號往宜蘭方向,至黃舉皮寮右轉進入即到達。

台灣著名溪流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