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依澗村

北依澗村位於平遙縣東南。全村有耕地6145畝,人口1420人。氣候溫差較大,自然資源非常適宜、經濟林果業的種植,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全村種植梨、蘋果、杏、桃、核桃、紅棗等果樹4000餘畝,年產果量達1000萬斤以上,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之一。

山西省平遙縣朱坑鄉北依澗村

村情概況

北依澗村位於平遙縣東南。全村有耕地6145畝,人口1420人。

自然地理

北依澗村,古稱栢泉山、北纓澗,地處平遙城東十五公里的半丘陵區,現有300餘戶,1300餘人,擁有耕地5000餘畝。氣候溫差較大,自然資源非常適宜、經濟林果業的種植,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全村種植梨、蘋果、杏、桃、核桃、紅棗等果樹4000餘畝,年產果量達1000萬斤以上,尤其純天然、無公害、量多而質優的酥梨、紅富士蘋果,聞名遐邇,暢銷全國。林果業為全村的支柱產業,為全縣素有盛名的經濟林和生態林的生產基地。
本村依山傍水,氣候宜人,果林環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村容整潔,可謂風水佳而氣脈壯,歷史久而人文厚,風光秀而環境幽,建築古而民風淳,生態美而空氣鮮,交通暢而來往便。這裡有河、有溝、有塘、有水、有林、有果,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富多彩的原生態資源,是一處風景悠人的世外桃源,更是不可多得的踏春觀光旅遊勝地,為晉中乃至華北地區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理想村落。全村80歲以上老人近百名,90歲以上老人18名,還有百歲老人3名,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之一。

歷史文化

本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7000多年的歷史,早在上古年代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河谷兩側崖壁上至今還留有原始部落人住過的洞穴遺址;村東纓澗河畔古稱古壁,尚有仰韶文化遺址,至今未經發掘。村內現存有以保護完好的具有元代建築風格的永福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代表的七處宗教文化建築;以郝家當鋪院為代表的晉商文化建築;以郡馬院、郝家大院等為代表的古民居建築群;這些皆古色古香、古風古韻以及濃厚的風土人情,淳樸的鄉風民俗構成了原汁原味、傳承久遠的民俗文化。這些集寺、觀、廟、庵為一村,匯儒、釋、道教為一體的部局格局古村落在全國實屬罕見。
300多年前,此村叫柏泉山,因為村裡有一株直徑五六個人合抱不攏的老柏樹並有幾處泉水而得名。到了清康熙10年,由於村子的東南有條名為瀴澗河的河流,改叫成了北瀴澗。而瀴澗河南面的村子就叫成了南瀴澗。又後來,人們覺得村子前臨平遙城,後依瀴澗河,就又改叫了北依澗。祖祖輩輩的依澗人把村子建成了遠近聞名、商賈雲集、富甲一方的地方。僅從村里遺存的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寺、觀、廟、庵、堂、閣、樓、壁、台、寨、塔、堡就可看出當年這裡的繁華。村中央那年代久遠的觀音堂建於唐代,而被縣裡命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永福寺建於隋代。其他有宋代的關帝廟、二郎廟、小祠寺、後堡寨、真武殿,明清時代的日台、月台、三官廟、尼姑庵、五道廟、大照壁、風水塔、石牌樓等等,像這樣一個集寺觀庵於一處、儒釋道於一體的古建築群落村,在全省也屬罕見。

歷史古蹟

永福寺

在1982年被平遙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分前中後三進院,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西天古佛殿,東西配殿有觀音殿,地藏殿,殿宇巍峨而莊嚴,肅穆而壯觀。整個廟宇從山上往下看,酷似一個龜形,龜與貴同音,加之寺院門口的兩棵碩大的楸樹,兩意相合,即為求貴。因此,古往今來,到此求富貴者摩肩接踵,香火很旺。2008年,縣文物局和古建隊出資60多萬元對永福寺進行了翻修,基本上恢復了過去的模樣。

與永福寺隔溝相望的後堡寨

相傳這裡是冷兵器時代北依澗村躲避兵匪的所在。遇有兵災匪患,全村百姓便躲到這易守難攻的寨子裡,寨子四周皆為百十米深的溝壑,寨子周圍夯有一丈多高的寨牆,底下密布地道,如張壁古堡地道模樣。寨子裡不但有石碾石磨供碾磨糧食,還有一眼水井供人們生活飲用。後堡寨大寨套著小寨,寨中還有真武大殿,只可惜,這一切已經僅存下遺蹟了。

星羅棋布的廟堂

更有那保存較好的古代民居在向造訪者昭示著昔日的輝煌。坐落於後大街的郝家大院,總共占去了後大街的五分之四。門庭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宅院氣宇軒昂,面貌非凡。院落連著院落,門戶牽著門戶,頗有喬家大院與常家莊園氣象。除此之外,北依澗的縣令院、財主院、李氏郡馬府第、古代當鋪等建築也都保存尚好。傳說幾百年前北依澗出了個品學兼優的秀才,其才學被王爺看中,招為郡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