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飯店新東樓事件


作為清王朝最後一任兩廣總督張鳴岐的兒子,張曾把父親“家有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的感嘆銘記於心,選擇了被兄長稱為無須依附於人及政治的建築師職業。然而,可稱為國家第一號政治性建築的人民大會堂即是他主持設計的。在“文革”中,剛剛獲得“解放”的他受命主持北京飯店新東樓的建造,此事距今恰整30個年頭。
林彪折戟沉沙的“九一三”事件後,外事活動隨著外交的拓展而趨於頻繁。賓客多了,舊的賓館開始吃緊。北京飯店擴建工程,提上了日程。周恩來提出,要使原為350—370間客房的北京飯店,在擴建後達到1000間以上,要能同時容納2000人飲食起居、社交活動,文化娛樂、外事談判。
領受了任務的北京飯店軍管會宋主任找到了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向承擔設計任務的張和他的弟子成德蘭,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張帶領數名年輕人擬制了20個方案。周恩來對第20號方案表示欣賞。此後,第20號方案模型做好,放置在北京飯店內,供各級領導審看提意見。一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掌管財權的李先念,在北京飯店參加宴會後,觀看了模型。當李先念得知新擴建的東樓僅高50米左右,只有14層時,感到如此利用市中心的土地是低效的。他對陪同的人說:“像北京飯店這樣的寶地,更應該往高層上發展,力爭多建些客房才好。”
按李先念的指示,張做了個100.25米高的方案。工程於1973年春季啟動。一位工程人員在閒聊時對張說,新東樓的西向好,憑窗眺望景致最美,遠可見西山逶迤,近可覽故宮嵯峨。說者無心,可張聞言不由心頭一悸:在這遠景與近景之間,正夾著一個敏感的地塊———中南海。果然沒過多久,中央警衛團政委楊德中來到了建築工地。他告訴飯店負責人和張等:周恩來在夜間從中南海里看到了施工的燈火,繞著海內走著觀察了一圈,感到新東樓已經到了對中南海有威脅性的高度,十分憂慮。
10月29日,北京飯店齊主任通知張開會。張剛到會議室坐下,當年指揮人民大會堂工程的萬里、趙鵬飛也到了,此時他們雖然尚未復職,但張已從中意識到樓層的問題非同小可。果然,楊德中到場即挑明,開會的議題是解決樓層過高威脅中南海的問題。討論時,張得知在15層
地板面,已經可以望見毛澤東的書齋。有人認為如在此安裝竊聽器,或進行紅外線窺測,後果嚴峻。午後,傳來周恩來指示:建築必須終止在15標準層。晚上,張突然接到通知,周恩來要接見主設計人員。午夜24點,張同萬里、趙鵬飛到了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周恩來指著新東樓模型的第10層說:“在這裡可以看見中南海,從新華門到瀛台一覽無餘,瀛台到北海大橋之間,由於端門和午門擋了一下,稍好一點,但再高就擋不住了。在中南海看到這個高樓,
心裡很不安,我已經考慮了一個多星期了,不能再等了。10層以上的房間,應作別的用途,不對外,向西的門窗要遮起來。”周恩來理解張當時的處境,沒有再追究,轉而對萬里說:“北京沒有必要搞那么高的樓房,我看有50米上下就可以了。長安街上如此,外圍可60米左右,沒有必要太高,我們不要學西方那個樣子。”
由於在14層截止,樓頂按原設計已不協調,周恩來建議說:“做大屋頂太貴,是否可以做小斜坡頂?既對排水有利,人也上不去。談
罷握別時,已是凌晨2點45分。”
11月4日,周恩來來到新東樓施工現場,張等人陪總理先到西華門城樓,張向周恩來報告說:“經測量在此建脊高26.7米的屏風樓,即可遮擋從新東樓西觀中南海的視線。計畫南段由西華門樓起到西南角樓,用連線體的連廊式和高31.2米的西華門重檐上脊相連。”接著,他們又隨周恩來掉頭向北,過西華門走了約與向南相等的距離,張告訴周恩來:“計畫兩條直線的配樓建到此為止,已可把中南海的重點部位遮擋住了。”
周恩來未作答,而是繼續向北走,一直走到與三大殿的中和殿平行的位置才停步。他變換著角度看了看,說道:“配樓做到這裡,就可以把39局和西花廳等處全遮住了,就定在這裡吧。”這樣一來,配樓的建築比原先預定的長度多出近4倍。
在返回的路上,周恩來對萬里、趙鵬飛、張說:“屏風樓建成前,新東樓即便完了工也不準開業。”周恩來還說:“在紫禁城東西華門西側加點房子對國家、對故宮都有利。至少從‘廣積糧’來說也是需要的嘛!8341部隊可以用
西華門兩側屏風樓,其餘的可作文物房。所有的房子在形式上要配合故宮,所有朝西的房子只做盲窗,從外形上看要有欞花窗扇。”
根據周恩來的要求,萬里、趙鵬飛、張粗一估算,發現屏風樓和配樓工程量約在50000平方米以上。驟然增加這么大工程,任務又急,又是仿古建築,還要抗震,在資金、材料、人工上都有較大缺口。
北京市政府表示在財政上難以支持屏風樓的工程,使承擔設計責任的張感到壓力很大。故而在與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吳院長一同研究時,他從省工、省時、省資金出發,提議平台上只做單片屏風式牆。不料,他的構想送報周恩來時,周恩來很不以為然,批示道:“不能作這種不倫不類的建築。”周恩來的批評,在張心中引起很大震動:多快好省固然應講求,但不能採取削鼻子,削耳朵式的簡單方法。他精打細算,縝密設計,決心不讓周恩來再為此牽扯精力。結果,第二次設計順利通過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