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永樂,中國明代明成祖朱棣的年號。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後共22年。
永樂年間,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期間,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重要事件
永樂元年(1403年)
正月:宴諸王於華蓋殿。立北平布政司為京師,詔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二年(1404年)
四月: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三年(1405年)
六月: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
永樂四年(1406年)
閏七月: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宋禮等采木燒磚。命泰寧侯陳圭董治其事。
永樂五年(1407年)
七月:皇后徐氏卒。十月謚曰仁孝皇后。
九月:鄭和還。
十一月: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鄭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樂七年(1409年)
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監國。冊貴妃張氏、賢妃權氏、順妃任氏、昭容王氏、昭儀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選陵地於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八年(1410年)
二月:命皇長孫留守北京。帝親征塞外,獲勝,七月還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樂九年(1411年)
十一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行冠禮於華蓋殿。
永樂十年(1412年)
十月:皇太孫演武於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賀。
十一月: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爪哇等國。
永樂十一年(1413年)
正月:仁孝皇后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
二月:帝北巡,發自南京,皇太孫從。仁孝皇后葬長陵。
四月:帝至北京。
永樂十二年(1414年)
六月:帝大敗瓦剌,追至圖拉河,班師。
永樂十三年(1415年)
五月:漢王朱高煦屢行不法事,囚之,將廢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兩護衛,徙封樂安。懷有異謀。
永樂十四年(1416年)
八月:作北京西宮。
九月:帝還南京。
十一月:複議建北京宮殿。
十二月:遣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十五年(1417年)
二月:谷王橞恃建文四年為燕兵開金川門功,甚驕肆,奪民田,殺無罪之人,欲謀反,廢為庶人。命泰寧侯陳圭仍督北京建設事。命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北京西宮成。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宮新殿受朝賀。
七月:冊胡氏為皇太孫妃。
永樂十六年(1418年)
三月: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十八年(1420年)
閏正月:以學士楊榮、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
八月:北京始設東廠。
九月:北京宮殿將成,遣行在戶部尚書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終至北京。又命皇太孫從行。諭行在禮部,明年元旦定北京為京師,去行在之稱,設六部,並取南京諸司印給北京各衙門,別鑄南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
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孫至京師。北京新宮成,規制如南京,加壯。自戊子(永樂六年)六月肇工,歷十三年至是成。論建設功,擢工部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余升賚有差。
永樂十九年(1421年)
正月朔:帝詣太廟奉五廟神主,皇太子詣郊壇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孫詣社稷壇奉安神主,黔國公沐晟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群臣。命鄭和復使西洋。
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遂下詔暫停下西洋事宜。
永樂二十年(1422年)
正月:帝力排眾諫,決意親征塞北阿魯台,命皇太子監國。
八月:以大勝班師,九月回北京。
閏十二月:乾清宮災。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
五月:常山護衛指揮孟遇等欲毒殺永樂帝,然後廢太子,立趙王朱高燧。事發,孟賢等伏誅,由於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阿魯台又來犯,帝復親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正月:復命鄭和使西洋。
四月: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於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太子。
七月十七日:駐於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制。
九月:上永樂帝諡號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
十月: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后,並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葬太宗文皇帝於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