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護城河
北京是六朝古都,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的四周均有護城河。今德勝門外的土城溝便是元大都
![北京護城河](/img/f/104/nBnauM3X2QTM1czNyYTMwUDM0ETMxQTNzADMwADMwAjMxAzLxA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據1953年的測算,北京護城河的總長度為41.19公里。其中,西北護河(西直門至德勝門外松林閘)長1.84公里,東北護城河(松林閘至東便門)長10.91公里,西護城河(西直門至西便門)長5.22公里,前三門護城河(西便門至東便門)7.74公里,南護城河(西便門至東便門)長15.48公里。新中國建立前,北京護城河的水源主要來自玉泉山及西山諸泉,經長河、玉淵潭等流入護城河,再經護城河流入城區河湖。北京護城河也是城區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歷史上對京城的防洪排澇起過很大作用。
在歷史上,北京護城河不僅具有輸水、排水、保障城市安全的功能,而且在交通、運輸、觀光遊覽、美化環境等方面都起到過很好作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曾長期利用東護城河運送漕糧。由於明、清時期城內皇家園林不許老百姓進入,於是城外的河道水體就成為百姓遊樂的好去處。當時,京城百姓出遊多是從朝陽門外登舟,沿護城河南下至東便門或通惠閘。每到冬天,前三門護城河和南護城河都開闢冰上運輸線,坐冰船出遊即省錢又快捷。每年的七月十五舊曆中元節時,前三門護城河又成為市民放河燈賞河燈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部門對北京的河湖水系(包括護城河)進行過多次整治,修建了官廳、密雲等大型水庫,並引永定河水和潮白河水入城,為城市開發建設提供了新水源。解放後,北京年平均引水量是解放前的25倍,大大地改善了北京城市水環境。在此,應當特別提到1958年編制的北京城市水系總體規劃。該規劃明確提出,在北京城內要修建以永定河引水渠、前三門護城河、通惠河為主體的城市水系,並與西北郊的昆明湖、京密引水渠相連線,形成一條山青水秀、名園族詭、遊船往來、貫穿城市中心的觀賞河道。根據這一規劃,有關部門當年就對前三門護城河進行了擴建施工,完成了東段與西段的河道建設。
現狀
但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仍有不少頗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河湖被填埋。僅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市區就有8個湖泊(共33.4公頃水面)被填埋。具有500多年歷史的護城河,也難逃“厄運”。在60年代中期,本來規劃作為市中心觀賞河的前三門護城河被改成了暗河。70年代初期和中期,為修路西護城河、東護城河和北護城河西段也被改為暗河。此後,陸續又有一些護城河段被擠占、分割或壓入地下。目前,北京只有北護城河一段和外城的南護城河依然存在,總長度不過原來的一半。
清淤工作
2006年2月20日,在北京環城護城河永定門段,北京河湖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對護城河內的冰凍及淤泥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確保護城河春季河水的水質。
參看網站
北京護城河開始大規模清淤--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