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號[飛機]

北京一號[飛機]

北京一號(原名北航一號)是由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計和試製的輕型運輸機,也是大躍進時期學校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北京一號”從設計、製造、試飛,只用了短短的一百天就完成,創造了中國航空史的一個奇蹟。

基本性能

北京一號北京一號

“北京1號”飛機為全金屬下單翼前三點式雙發(安裝兩台“阿什”14P型191千瓦活塞發動機)10座(包括兩名駕駛員)小型支線客機,機長12.4米,翼展16.4米,起飛重量3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312千米/小時。

研製背景

該機醞釀於大躍進時期的1957年6月至7月間,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北航決定結合專業進行新產品研製,當時擔任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院長兼黨委書記的武光同志號召全院師生:“大戰100個晝夜,送三個號上天,向國慶獻禮”。分別是北京一號多用途飛機(後改為輕型旅客機)、北京二號高空探測火箭、北京五號無人駕駛飛機。

1958年2月9日王大昌、沈元副院長利用參加人大會議的機會,向周恩來總理匯報了製造飛機的構想。當即得到了總理的肯定和支持並且當面批下15萬元人民幣作為研製經費。

1958年9月20日製成,9月23日在首都機場首次試飛,次日由北京市委命名為“北京一號”,並且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上海的航線試飛。

設計團隊

在飛機系系主任王德榮的直接領導下,黨總書記王敬明任總指揮,副系主任許建鉞任生產長,徐鑫福任總設計師,俞公沼(前期)、張吉臣(後期)任副總設計師,張克明任主管設計師,常榮福任總工藝師,王雲勃和汪一彭任副總工藝師,吳雲書任總檢師,饒國璋任副冶金工藝師等。系領導王敬明總支書記是“北航一號”領導小組的總指揮,其組員共有四人:總設計師徐鑫福、主管設計師張克明、總工藝師常榮福、總檢驗師吳雲書。在“北航一號”從設計到製造試飛中,所有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都提交到這個小組去解決。學校建立了設計室和工藝室,分別下設10個設計組、3個生產準備車間和5個生產車間。經過組織和動員,參加“北航一號”的設計試製人員多達1800餘人,其中,二三四五年級的學生有1159人,調乾生76人,本校工人180人,校外人員116人,教師約116人以上。

試飛

北京一號北京一號
1958年9月24日試飛,試飛成功後,《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航空教育事業的偉大勝利”的社論。社論指出:“‘北京1號’飛機是我國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蹟,而學校自己設計並製造飛機,更是我國所沒有的創舉。這是航空事業的偉大勝利,是執行黨的教育事業的偉大勝利。”

1958年10月28日,潘國定和王來泉駕駛“北京1號”飛機,歷時5天,途徑濟南、徐州、南京,往返2500千米,圓滿完成北京至上海航線的試飛任務。

後停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物館的停機坪上。

擱淺

“北京一號”試飛成功後,就一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物館的停機坪停至至今,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套用。

一個主要原因是未能按照民航局需要的農用多用途飛機使用要求進行設計和試製,但“北京一號”最終設計成了客機,這一教訓極為深刻。
再者,“北京一號”的重量嚴重超重,不按照規範設計,個別部件設計不合理,比如用鋼材料代替鋁合金,用厚蒙皮代替薄蒙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