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公元前496年,各諸侯國紛紛爭雄稱霸,孔子感覺自己“恢復禮樂制度”的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生涯,其間顛沛流離、四處碰壁。然而,在郾城,他和弟子們卻受到熱情接待,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
公元前491年,孔子在從蔡至陳的途中,突然聽到楚國 不再重用自己的訊息,他百感交集,既不願無功而返,又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正當他左右為難的時候,他發現郾城西8公里處的一所私塾辦的不錯。此時此刻,這對於自三十歲開始授徒講學,打破“學在官府”、創設私學的孔子來說,不亞於冬雪裡發現一處新綠,他對這座私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向當地人打聽,原來辦私塾的地方叫化身台。
化身台傳說
說起這個化身台,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在很久以前,這裡曾有一對夫妻,結婚不滿三日,丈夫就應徵去邊關服役,從此便杳無音信,其妻思夫心切,每日抱石墊於腳下,以望夫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墊腳的石頭壘成了高台,而她也從青絲少女變成了白髮老嫗,丈夫仍然沒有回來,思念、痛苦的她最終絕望而死,從此這裡就叫望夫台,也叫化身台。
孔子辦學
再回來,秀才們便在這裡辦起了私塾。聽了這個故事,一向推崇禮教的孔子被這個節婦的精神所感動,毅然決定留下來傳道講學,希望在此宣揚自己的思想,實現政治抱負。而一向淳樸尚學的郾城名士聽說孔子及幾位高徒到了這裡,也紛紛熱情邀請他們到私塾里講學。
孔子開始講課了,大家聽的都很認真,一天,子路問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個當地的落榜秀才向他請教治學的方法,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還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來聽他講學的還有商人和士紳,他便告訴大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講的很認真,大家聽的也很專心,他的許多“學而”、“為政”的名句和做人的道理都是在這裡講授的。由於他講的深入淺出,既有治國的策略又有治學的方法,所以,方圓百餘里的讀書人都爭相來聽他講學,以至於把從私塾到縣城15里之內的客店都住滿了,因此,私塾東面的村子後來便改名為十五里店村,一直沿用至今。孔子在這裡講學百日走後,有幾個姓孔的學生不忍離開,就在私塾里整理孔子講過的知識,同時教授學生,後來他們便在這裡娶妻生子繁衍後代,這就是現在化身台寺南1公里的孔莊。
再說這座私塾,由於孔聖人在此講過學,當地人便把孔子的牌位供奉在了這裡。不論是過往的客商還是趕考的秀才,到了這裡都要進去燒柱香、許個願,說來也怪,凡是到此許過願的,都很靈驗,經商的贏利、趕考的中舉。以至於後來方圓幾十里的民眾,只要誰家有了孩子,都會來拜一下孔聖人,請孔聖人保佑孩子聰明伶俐,將來做學問有出息。
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在我國最為興盛。尤其是武則天統治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她詔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全國各地廣建廟宇,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而到了大唐開元年間,唐玄宗又開始推崇道教,抑制佛教發展,他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元元年,當地政府卻出資在化身台寺建造了興國寺(有現存明嘉靖二十四年所立石碑為證)。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一向精通音律、善詩詞書法的唐玄宗對孔子是很尊崇的,這在他寫的《經魯祭孔子而嘆之》一詩中我們就可看出: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鄒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泣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因此,當他聽說化身台寺是為紀念孔子而建的,便特批准於在化身台建造興國寺,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從此,每任縣令來到郾城後都要先到化身台寺拜一下孔聖人,祈求保佑這裡風調雨順,黎民平安。
1140年,金帥兀朮率大軍進犯中原,岳飛把部隊駐紮在郾城,為防止附近的化身台寺遭金兵破壞,他專門派一員副將保護化身台寺,不但岳家軍大獲全勝,而且保全了化身台寺。後來的200多年間,戰火不斷,化身台寺曾一度被毀。到了明萬曆三十六年,當地政府又出資對化身台寺進行了重修,這些在現存萬曆四十二年所立的石碑上有記載。這期間,香客們又專門從外地移到化身台寺一株白果樹植於寺內。說來也怪,此樹不但長的茂盛,而且能預兆時運年景,它伸向哪個方向的枝條長的茂盛,哪個方向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且還有人發現,誰家若有了病人,只要來這裡燒柱香,揀幾片白果樹葉回去熬藥喝,病人馬上就好。從此,化身台寺名聲遠播,規模越來越大,最鼎盛時占地達到100餘畝。雖然屢經戰火,但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保護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整修。1970年,有人還曾經在寺院下挖出過孔子講學時用過的陶鼎和陶壺。
如今,古老的化身台興國寺是漯河市唯一對外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
化身台興國寺簡介
化身台位於郾城西11公里龍城鎮李灣村北約1公里處。台高8.3米,東四寬180米,南北長130米,面積約23400平方米。屬龍山文化遺址。
古碑記載:化身台,但云其夫行於外,其妻朝暮登台望之,心志攣凝,久而立化為石,因以名——化身台。
化身台八方位正,五行氣和,四野拱而平,若立若陵,不圓不方,磊磊然。而鍾靈不異於靈鷲峰也。
台頂古剎興國寺之初建,不知何代,明永樂初僧人得台槽刻其文曰:“大唐開元元年興國寺造”。即物索證,則全唐以來之盛時也。化身台創基淵深。歷代而下,田革糜常,幾度興衰。僧人重建卓錫於此。明正德玖元( 公元1506年)更新。嘉靖二十六年,當地居民積資復修,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再次重修立碑,
並植白果樹一棵,現已高四丈余,三人合抱。盛時店五楹,高五十尺,闊八十步,弘敞深逐,伽蘭祖師之大殿廣庭,方丈、禪室、齋廚、迴廊宛然一新。珠壁輝煌,闊以重門,繞以周垣,風峰雲輾之下,四望極目,邑之勝境,甲剎也。後毀於戰火。大量文物被盜,歷史資料散失。1959年2月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千年古剎,化身台興國寺。1989年後在政府有關部門關懷下廣大信眾和僧人共同發心重建。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
現有天王殿,千手觀音殿,大雄寶殿等正、偏殿共六座,客房、堂齋等二十七間,總計建築面積1667平方米,佛菩薩雕塑40尊,彩繪裝飾600平方米,圍牆430米,千年古剎重輝於世。成為佛事活動的重大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