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牛雜 ,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小吃,一直以來都難登大雅之堂,亦因其製作工序複雜繁瑣,極少出現在普通餐桌。儘管如此,老百姓對牛雜依然鍾愛有加,各種各樣牛雜店也因此遍地開花。尤其在化州,牛雜小吃的特色風味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上街洞”最為火爆,其牛雜的種類很多,還有蘿蔔、大白菜、豆腐炸等等,湯的味道也很不錯、只要吃過都會回味!
在化州,牛雜已經成為了當地搶絕風頭的特色小吃,只有去過化州的人,才能領教到這種陣勢。當地從來就沒有過一家成型的牛雜店子,但一家家的小牛雜檔子,卻可以誇張到“除卻牛雜不成墟”的地步,甚至代表了當地的一種飲食文化。
化州牛雜
一個小牛雜檔子,一輛小推車,一個蜂窩爐,一個大大的燉牛雜鐵鍋,鍋蓋上一把大大的剪刀(當地的牛雜都是現賣現剪的)。天一擦黑,牛雜檔子上的橘黃色燈光迅速串亮了整條牛雜街,檔主們揭開燙手的大鍋蓋,燉泡足時的牛雜香氣馬上冒上來,在橘黃色的暖調中飛揚,空氣里全是那充滿激情的牛雜香味。人們圍坐著小推車,檔主們開始了買賣,到處一遍紅火的景象
廣州的牛雜一般是以燉爛汁濃為主,與廣州牛雜做法不同的是,化州的牛雜講究火候,燉出來的牛雜必須帶嚼勁,咬下去不偏軟不偏硬,不偏濃也不偏淡,是剛剛好,可以完全滿足鼻子要的香度,舌尖要的味度,牙齒要的質度的那種剛剛好。大鐵鍋里滿滿的牛雜是用陳皮、八角、丁香等勾人食慾的藥材清燉而成的,這種清香,氣味吸引,加上帶著韌勁的牛雜,入口清爽,由於是清燉,使得入口的牛雜香而不膩,齒唇更是留香。另外,化州的牛雜是用剪刀剪下起鍋的,客人們可以看著鍋里的,隨意點,點了什麼,就剪什麼,因為牛雜的韌度夠,帶嚼勁,剪刀下去的時候自然要講究牛雜的大小了,這裡面已經充分考慮到客人的口感問題了,更貼心的是,檔主們準備了兩種醬料,分為辣與不辣,完全尊重了客人們的口味。冷冷的冬天裡,在充滿橙黃暖暖的色調中,圍著熱騰騰的大鐵鍋,看著鐵鍋里滿滿的牛雜,剪刀不緊不慢地張合出一串串的牛雜,口中細細地嚼上令人討好的牛雜,再舀上一碗清香的牛雜湯,叫人如何不滿足?就算是熱辣辣的夏天,對愛吃的人們來說,根本形成不了障礙,誰叫我就愛這陣香氣,就愛這種嚼勁,就愛喝熱湯逼出來的那種大汗淋漓的感覺?
做法
牛雜的湯底料:主要有:八角、草果、橙皮、桂皮、乾辣椒、孜然粒、花椒麵各5克、蘿蔔兩斤,精鹽、老抽、白糖、白酒、味素適量。牛雜的做法很簡單,它的主要原料就是牛肉、牛肚、大腸、牛肺、牛心、牛百葉、牛肺等等。
做法一:先把主要的原料(牛肉、牛肚、大腸、牛肺、牛心、牛百葉、牛肺等)和蘿蔔洗淨,把切好的原料放到燒開的水裡,並不斷撇去浮沫,見肉呈白紅色,過濾去湯水,再加人乾淨的清水,加入蘿蔔和用紗布袋裝好的鍋底湯料(八角、草果、橙皮、桂皮、乾辣椒、孜然粒、花椒麵、老抽),用旺火燒沸約30分鐘後(高壓鍋15分鐘),改用小火繼續燒1.5小時(高壓鍋半小時),煮至牛肉、牛雜酥而不爛,加入精鹽、老抽、白糖化州牛雜、白酒、味素即可。鮮牛骨、牛雜(肚、心、舌、頭皮等)、辣椒油、醬油各150克,花椒麵25克,八角4克,味素、花椒、肉桂各5克,精鹽125克,白酒50克。
做法二:將牛骨、牛雜洗淨。牛骨打碎與牛雜一起放人鍋內,加入清水(以淹過牛肉為度),用旺火燒沸,並不斷撇去浮沫,見牛雜呈白紅色,潷去湯水,牛骨、牛雜仍放鍋內,倒人老滷水,放人香料包(將花椒、肉桂、八角用布包紮好)、白酒和精鹽,再加清水400克左右,旺火燒沸約30分鐘後,改用小火繼續燒1.5小時,煮至牛雜酥而不爛,撈出晾涼。加入味素、辣椒油、醬油、花椒麵調成味汁。將晾涼的牛雜分別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0.2厘米厚的片,混合在一起,淋入湯汁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