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蟲

包蟲

棘球蝴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絛蟲的幼蟲寄生於人獸體內引起的疾病,俗稱包蟲病(Hydatidosis )。 包蟲病是棘球絛蟲的幼蟲寄生在人體所致的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我國有囊型包蟲病和泡型包蟲病二種,分別由細粒棘球絛蟲的幼蟲(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絛蟲的幼蟲(泡球蚴)寄生人體組織器官所致。囊型包蟲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多見。我國包蟲病高發流行區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區及氣候寒冷、乾旱少雨的牧區及半農半牧區,以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西藏、內蒙古、陝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較為嚴重。包蟲主要來源於動物的排泄物,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式,在西藏被視為西藏第一癌症。

特徵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蟲體呈淡紅色,長10~50厘米。成熟體節長7毫米,寬2~3毫米,呈長卵圓形,外觀如黃瓜籽。每個成熟節片含兩套雌雄生殖器官,生殖孔開口於體節兩側的中央部。蚤類及犬毛虱為犬絛蟲的中間宿主,在其體內發育為似囊尾蚴。終宿主吞食了含似囊 尾勘的蚤或虱而被感染,在小腸內約經3周發育為成蟲。 寄生於犬小腸內的絛蟲種類很多,不僅成蟲期對犬、貓的健康危害很大,而其幼蟲期大多以其他家畜(或人)作為中間宿主,嚴重危害家畜和人體健康。

生活史

棘球絛蟲生活史必須依賴兩種哺乳動物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經過蟲卵,棘球蝴和成蟲三個階段。

成蟲寄生於犬科動物(如寵物狗、狼、野狗、豺狗等)和貓科動物的小腸內,孕節片或蟲卵隨糞便排出;細粒棘球絛蟲的蟲卵經由有蹄動物中間宿主(如綿羊、牛、豬、馬、駱駝)吞入蟲卵發育成棘球蝴,多房棘球絛蟲經由齧齒目和兔形目動物吞入蟲卵發育成棘球蝴(也稱泡球蝴);棘球蝴在肝、肺和其他臟器中發育,人因接觸宿主感染後導致棘球蝴在肝、肺等器官形成占位性病灶;棘球蝴被終宿主犬吞食後在犬的小腸內發育為成蟲,而細粒棘球絛蟲主要在畜牧業較發達地區的家畜中循環,細粒棘球絛蟲的中間宿主有多種,主要為有蹄類家畜(例如,綿羊、山羊、豬、駱駝、馬,牛);多房棘球絛蟲主要在齧齒目和兔形目等野生動物中循環,其主要的中間宿主是鼠兔、青海田鼠等。

傳染

棘球絛蟲流行特徵流行環節有的主要傳染源,而感染的犬、狐、(1>傳染源感染的犬、狼和貓是多房棘球蝴病狼和狐是囊型包蟲病(包蟲病)的傳染源。

(2)感染途徑與方式:包蟲病是通過食入蟲卵而傳播,中間宿主包括人、有蹄類動物、鼠類等。感染的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為飲水和飲食方式。

(3)易感人群:不同種族和性別的人對棘球蝴均易感。從事牧業生產、狩獵和皮毛加工的人群為高危人群。

流行特點

流行因素

(1)自然疫源性:我國棘球蝴病(包蟲病)流行的特點是由西向東有明顯減弱趨勢,那裡大部分地區屬高寒草甸,乾旱少雨;有些地區是高寒山區,氣候寒冷。這些地區以農牧業作為主要生產生活類型,各種動物資源十分豐富,且相互之間構成較為固定的捕食與被捕食食物鏈,構成了棘球蝴病(包蟲病)在動物間、人和動物間傳播和流行的有利條件。

(2)犬科和貓科動物:是棘球絛蟲的終末宿主。棘球絛蟲寄生於它們的小腸,蟲卵隨犬糞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草場、畜舍和食物,人、畜及小型哺乳動物食入蟲卵而被感染。特別是在青藏高原地區,家犬己成為農牧民重要的生產資料,數量龐大;此外,藏族牧民全民信教,反對殺生,使流行區存在大量野犬或無主犬,這些犬是棘球蝴病(包蟲病)最為重要的傳染源。特別是多房棘球絛蟲,最初是在野生食肉目動物和小型哺乳類動物中循環的寄生蟲,但由於家犬的介入,增加了其生活傳播環節,即野生循環和家養循環,後者是造成泡球蝴病發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增加了防治難度

(3)蟲卵:棘球絛蟲的蟲卵在外界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它能在自然狀態下可保持感染力。因此,犬科動物排出的蟲卵隨犬、人類活動及土、風、水的散播,留存於人及家畜、小型哺乳動物活動場所的機會多,相應的人和動物感染機會就增多。

(4)生態環境改變:我國西北部牧區長期存在草場載畜過多,草原因過度放牧而導致退化甚至沙漠化,這種生態變化促進了小型哺乳動物的生長繁殖,造成泡球蝴病發病率的增加。

(5)人類生產活動:狩獵、從事野生動物皮毛販運、加工、銷售或使用是造成人類感染的高危因素。在青藏高原廣大牧區,牧民仍從事傳統的牧業生產方式,四季遊牧,牲畜可以放養到自然死亡,大大增加了牲畜感染蟲卵和包囊得到充分發育的機會;同時,牧區以個體散在家庭屠宰為主,感染包囊的牲畜內臟隨意丟棄或餵狗,犬和其他野生肉食獸類隨時可能吃到含原頭蝴的牲畜內臟,終末宿主的感染和再感染不斷重複。人類流動和貿易交往則是棘球蝴病(包蟲病)流行擴散的原因之一。

(6)防治知識缺乏:目前我國棘球蝴病高發流行區大部分是經濟較為落後的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於這些地區經濟落後,交通不發達,農牧民的文化程度低,加上地域偏遠棘球蝴病的防治宣傳知識普及率不夠,是造成棘球蝴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最近幾年,我國其他非流行區也有陸續有關棘球蝴原發病人和動物感染的報導,這可能與近年興起的寵物熱有關,因狗、貓等寵物和人類親密接觸,對病原的傳播起到關鍵作用。

發病地區

包蟲病 包蟲病

我國有由細粒棘球絛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蟲引起的囊型包蟲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絛蟲(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的幼蟲引起泡型包蟲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 。我國以囊型包蟲病為主目前21個省(市、區)報導有原發性人、畜包蟲病及家、牧犬細粒棘球絛蟲感染。

我國的流行地區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區和農牧區,其中以西藏、新疆、四川、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和雲南等省(自治區)最為嚴重。由於流行地域廣泛,宿主豐富,地理生態複雜,分布於我國的細粒棘球絛蟲可能存在不同的株型。

泡型包蟲病又被稱為“蟲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患者不經治療,10年死亡率可達90% 。主要流行於我國的西藏、青海、四川、寧夏、甘肅、新疆的部分地區。

我國是世界上包蟲病高發的國家之一,重要的流行國家尚有東亞的蒙古,中亞地區的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土庫曼斯坦、黎巴嫩,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以及非洲北部、東部和南部的一些國家。其他人體棘球蝴病(包蟲病)的病原體還有少節棘球絛蟲C E. oligarthrus)和伏氏棘球絛蟲(E. vogeli ),目前我國沒有這兩種蟲體。

臨床表現

包蟲 包蟲

囊型包蟲病潛伏期約1至30年,病程根據棘球蝴囊占位所在的器官不同而長短不一。包蟲病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症狀,大多數病例是在體檢和手術中發現的,部分病人是在死後進行屍檢時發現的。包蟲病的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棘球蝴囊占位所在的器官(大部分為肝臟和肺臟)所致壓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臨床上根據棘球蝴所寄生的臟器,而命名為相應的包蟲病。包蟲病分為囊型和泡型兩種。囊型全身多個臟器均可發生,其中以肝、肺多見。泡型包蟲病原發病灶幾乎都位於肝臟,患者前來就診時多處於晚期。

肝包蟲病主要臨床症狀為包蟲囊不斷生長壓迫牽拉肝臟和鄰近的器官,主要引起患者肝區疼痛,墜脹不適,上腹飽滿、食慾減退。其中巨大肝包蟲囊腫可使橫隔抬高,活動受限,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肝包蟲囊向下生長時,壓迫膽總管可引起阻塞性黃疽。門脈高壓,甚至出現腹水。

肺包蟲病的臨床症狀為感染早期一般無明顯症狀,囊腫長大壓迫肺組織與支氣管,患者可出現胸痛、咳嗽、血痰、氣急,甚至呼吸困難。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嗆咳,呼吸困難。可伴有過敏反應,甚至休克。若大血管破裂,可出現大咯血。

肝泡型包蟲病:主要臨床症狀為可出現胸部隱痛、脹痛或刺激性咳嗽,巨大囊型包蟲病可引起壓迫性肺不張,重者胸悶氣促,甚至呼吸困難。合併感染時可出現肺膿腫症狀,發燒、胸痛、咳嗽、咯膿痰,伴有支氣管屢者,膿痰中帶有囊碎屑,重者咯血。合併破裂者若穿入支氣管,刺激支氣管引起劇烈咳嗽,咯出大量水樣囊液,其內帶有內囊碎片,嚴重者能窒息死亡。其他部位包蟲病:全身各個部位各臟器均可感染包蟲病,以腹腔各器官感染多見(如:腎、脾等)。少數病人可同時存在2種棘球蝴混合感染。

一、包蟲皮內試驗 (卡松尼試驗)簡便而實用,陽性率約95%。試驗方法以囊液抗原0.1-0.2毫升注射前臂皮內,15-20分鐘後觀察反應。陽性者局部呈紅色丘疹,直徑可達5厘米左右,並有偽足(即時反應)、2--2.5小時後消退;約12-24小時後繼以皮膚紅腫及硬結(延遲反應)持續1-3天。如病人血內有足量特異抗體,則抗原在皮內全被中和,不出現延遲反應。肝病及惡性腫瘤病人偶有假陽性反應。

二、B超檢查 可發現圓形之無回聲區,並可測定其部位、大小與數目。

三、同位素肝掃描 內有占位性病變。

四、X線檢查 右膈抬高。肝包蟲囊退化後X線平片示弧形鈣化影。

本病之診斷可根據

一、流行病史 患者有流行區居住史並有和狗密切接觸史。

二、臨床表現 主要為右上腹無痛性、緩起的腫塊。

三、包蟲皮內試驗

四、B超檢查 可發現圓形之無回聲區,並可測定其部位、大小與數目。

五、同位素肝掃描 內有占位性病變。

六、X線檢查 右膈抬高。肝包蟲囊退化後X線平片示弧形鈣化影。

流行區的病畜屍體應予深埋或焚毀,以免狗被感染。感染絛蟲的狗應予捕殺或治療,人應避免與狗密切接觸,且應注意飲食衛生。

如何治療:

包蟲囊腫的治療以外科手術摘除為主。對不宜手術摘除的瀰漫性生長的多房性包蟲病可用大劑量的甲苯咪唑試驗治療。其用量是每次400-600mg,一日三次,連服21-30天。報導甲苯咪唑成人口服量最大劑量有達3.0克/日,常規服藥三個月。也有用丙硫咪唑0.8克/日,30日為一療程,間隔兩周可重複2--3個療程。

包蟲病預防

包蟲在體內循環 包蟲在體內循環

免疫預防

免疫預防是防止包蟲病流行比較理想的途徑 。 採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對細粒棘球絛蟲的有效免疫原成分進行篩選和克隆 , 製備基因工程疫苗 , 為包蟲病的免疫預防和免疫診斷開闢了新途徑 。

國外在控制包蟲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 。 將體外培養細粒棘球絛蟲六鉤蚴的排泄或分泌產物做成抗原 , 給綿羊接種後可使其獲得抗細粒棘球絛蟲卵的高度免疫力 , 證明六鉤蚴能產生宿主保護性抗原 。 目前有研究者套用 E G 95 重組蛋白疫苗免疫細粒棘球蚴感染中間宿主 ( 羊 ) , 並取得較理想的結果 。 研究發現經 E G 95 重組蛋白疫苗免疫後 的中間宿主( 羊 ) , 可獲得良好的免疫保護作用 ( 96 % ~ 98%), 從而能有效抵抗不同的細粒棘球蚴株 ( 紐西蘭株 、澳大利亞株和阿根廷株 )感染 , 降低包蟲病的發病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