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徐聞包宅生態旅遊村傍海而建,占地面積3000多畝。其中防風木麻黃林約2300畝,天然次生林40多畝。這裡環山抱繞,林深幽靜,鳥語花香;迷人的青安灣,岸長8公里多,海灘沙白如銀,海底平緩自然。岸邊礁石嶙峋,千姿百態;排尾角、朋寮角向大海深處延伸,宛如雙龍出海,氣勢磅礴,當年解放軍解放海南島在此設有前線指揮部和作戰基地。隔海相望的海口市於此近在咫尺,猶似海市蜃樓。
建築特色
包宅村現存民居建築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恆德堂、外翰第等,有堂號的居居建築在泰順縣非常少見。堂號的命名大致有兩種類型,一是有明顯的姓氏特徵的堂號,二是沒有明顯姓氏特徵的堂號,兩者之中以有姓氏特徵的堂號為眾。擁有明顯姓氏特徵的堂號往往根據先人郡望、德望、操行、功業、科第、字號、著述、居住地等來命名,以示家世顯赫,或藉以弘揚祖德,啟裕後人。沒有明顯姓氏特徵的堂號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語和前人的佳句,也有的取義於體現封建倫理綱常、訓勉後人積極向上的詞語,如敦本堂等。
包宅民居的堂號一般刻匾懸掛在廳堂太師壁上。堂號就是家族支派的代稱,族人往往也在日常生產用具上寫上堂號作為標記。衣德堂等民居兼為三合院式,庭院外設門樓,後院有花圃,並在圍牆處設有小門樓一座,從後院花圃通往房後的山林。食德堂與恆德堂相鄰,廳堂里至今仍懸掛著堂號匾額,檐廊月樑上用卷草龍等吉祥物的形體雕刻"福、祿"等字。
包宅村的民居建築雖然規模不甚大,而且做工也不是很精緻。它的特徵在於,構造雖簡單但顯自然,規模雖不巨觀,但顯實用。而且布置融洽,與自然環境非常貼切,院內花木扶蔬,房後林木蔥籠,頗具桃源意境。
村落歷史
包宅村始祖始祖包全,生於唐天寶六年(747),唐貞元元年(785)進士,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長溪知縣。包全於唐元和六年(811),見其地適於安居樂業,便定居,遂成包宅村。
主要建築
世英門
包宅村有一座完全用石構的建築--世英門。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中,有二十五家為一閭的劃定,世英門其實相當於閭門。古時的包宅村周圍兼為山林,為防猛獸,遂建石築門樓以保全全。世英門又名石門樓,為明代族人包元鳳主持興建,這在宗譜里亦有記載:"明元鳳公倡建里門,厥名世英,意欲世濟其美,而為門閭之光,寵與其制,門之上下左右俱以石為之,欲其久也……"世英門除主體為石構外,門前還有上馬石、下馬石、坐凳等石質附屬檔案,上馬石上雕有許多富有時代風格的鐫刻。
節孝坊
包宅村外翰第前原立有一座節孝坊,標榜之人為包涵的母親,其二十一歲嫁到包家,三個月後夫喪,不思改嫁,立志守節,後官府為之立節孝坊。牌坊前原來一堵牆,牆上有一塊石碑,上書"千秋"兩字,為清邑人林鶚題。古時為夫守節,上盡孝道,下撫孤兒的事例非常多,從中既可看出古時女子守節盡孝撫孤的精神,也可窺見封建社會喪夫婦女境遇之一斑:"君不見松與柏,凌霜傲雪常青青;又不見金與石,含堅蓄銳無摧傾。賢哉吳氏秉高節,松柏金石比堅貞。憶昔配作良家室,擬與良人同膠漆。兩心誓學雙鴛鴦,一旦風波頓相失。丈夫一去不復歸,妾身獨立將誰依。子生三年未奪乳,坐啼行哭牽人衣。撫兒憶夫心斷絕,悵望天涯淚成血。飛淚紛紛有時盡,妾心抱憾何由徹。二八年來子長成,新愁舊恨粗能平…?(《包氏族譜·節婦吟》)
百年老街
包宅村前有一條興盛於清末民初的百年老街。當年老街的主要店鋪有南北百貨店、中藥材店和布店等,貨物主要來源於瑞安等地,通過水路進山。這條老街曾一度成為新山以及周邊鄉村的集貿重地。百年老街如今雖已失去往昔的喧囂,但我們透過諸如"寶齡堂自運各省藥材"、"包聚泰號"、"…運自南北雜貨"等店號仍可憶想到歷史往事。
錦繡谷與三友洞
距包宅村不遠處風光秀美的山林中,有兩處宋代摩岩題刻,"錦繡谷"和"三友洞",字型古拙可愛,蒼勁有力。據清光緒泰順《分疆錄》載:"崖(三友洞之崖)下舊有書室,為宋進士吳馹、吳泰和、包湉講學處。""梅竹散植,古松旁挺。君取歲寒三友之義,曰"三友洞"。集賓友徜徉其間,或憩石上,或坐洞中。圍棋者丁丁然,鳴琴者嚶嚶然……" 《綿繡谷記》。林夢禾《贈"錦繡谷"》詩云:"山上山更好,岩間岩尤奇。就中拈掇出,遂意慢題詩。松竹壓檐低,閒雲度短籬。山僧嫌寂寞,誰道子真宜。" (右圖攝影——天文綠蛇)
三友中的包湉即為包宅村人,字公濟,號紫崖,"學問博洽,尤善古文,嘉定丙子舉漕舉類試科,任宜新差官永州州學教授,文章政事蔚為時望,及歸與外兄弟吳馹等娛情山水,吟詠日富"。包湉《詠綿繡谷》詩:"恍然天地外,渾似畫圖間。泉響岩為應,風柔雲較閒。小開三遺徑,高上一層山。詩量雄於酒,賡題病已刪。""三友"之一吳泰和的《三友洞感懷》:"不是桃源路可通,霞蒸洞口滿川紅。看山只有蒼顏客,避世更無白髮翁。明月影移棲風竹,百雲陰鎖臥龍松。歲寒三徑人何在?只有孤梅寄朔風。"
清代包宅族人包涵也作有《偕同人游錦繡谷》詩:"登高心怯上危峰,深谷清幽不負儂。一幅蒼岩秋水抱,半林疏樹白雲封。名山聲價歸文苑,佳會風流付酒盅。薄醉都忘歸去晚,夕陽一路野香濃。
除以上這些詩作以外,還有大量吟賦"錦繡谷"與"三友洞"的詩文。在縣內極少另有一處名勝會有如此多的題詠詩文。由此可見,當時庫村文風的興盛和錦繡谷風景的佳美。
相關介紹
新浦古民居
位於新浦吳宅、包宅、庫尾。是具唐宋遺風的古村落建築群。街坊卵石鋪路,路口古柏佇蔭,有宋代石門樓,清朝古戲台,存留的大量明清時期民居,卵石圍牆分隔成各自大院、天井、正廳、廂房、雜舍,有門樓側門,各厝依地形高低合理布局分布,曲繞井巷小路絡通,是典型的山區水港古民居建築,顯示出結構嚴謹,布局講究,製作精細,具有很高的科學、歷史、美學價值,究其深涵,還體現了一種更側重於“讀”的耕讀文化,顯露出傳統文人隱士避亂世閒情逸緻之雅求,又晦含了一種入仕途以國濟民之企望。
吳畦墓
位於吳宅村停靠站北面屋後。原建成於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重修,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扶椅式。墓室前該有吳畦《夜堂呤》詩。明嘉靖十三年王叔果所撰《重修有唐平章事諫議大夫吳公墓碑記》立於墓前。1990年當地民眾自籌資金重修“吳畦陵園”,興建唐諫議大夫吳畦紀念碑,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碑名。1982年列為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炊天飯甑
位於永華村苦嶺腳,即下漈源與周坑源兩條水流的交匯點。由於受兩側溪流的長期侵蝕,形成了一個中流砥柱似的岩墩,高約11米,四周壁立,形如飯甑,頂上幾棵松樹婀娜多姿,酷似炊煙裊裊,故稱“炊天飯甑”。在其西側也有一個類似的並依山的岩墩,雖不及前者玲瓏透剔,但比前者高。這一低一高,似分似連,呈一字排開,蔥蘢疊翠,綠水排映,堪稱南浦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