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業場[濟南勸業場]

濟南勸業場,也稱國貨商場,位於趵突泉公園南門斜對面,面積不是很大,西至圍屏街飲虎池,南至南新街,北口對面是剪子巷。是集五金交電、日用百貨、菸酒糖茶、乾鮮果品、肉類蔬菜、水產禽蛋、服裝鞋帽、綢緞布匹、文化用品、兒童玩具、中西成藥、醫療器械以及餐飲、住宿、照相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商場。

歷史

勸業場原是清朝官府官辦的工藝局。作為清末的“新政”之一,工藝局以教代養、教養兼施,其目的是為了收容無業游民,進而維護封建政府的統治。

起源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首先設立了工藝局,次年在山東主政的袁世凱也效仿北京,相繼在山東成立了工藝局。工藝局除譯書外,一般還經營金作、木作、絲作及繡活等。到民國初年,工藝局的產品已經有了比較新式的木器,譬如支架周圍雕花、中間鑲著鏡子的高大穿衣鏡,當中有鏡子、兩邊各有小抽屜而下邊是櫥子的梳妝檯,帶有抽屜的桌面與兩個小櫥插拼而成的寫字檯,以及搖椅等。此外,還有仿蘇繡的繡花鏡心和踏腳的小型地毯等等。不久,工藝局又改為工藝傳習所。工藝傳習所實際上只是官辦的手工工場,它以倡導實業、傳習工藝為宗旨,內設銅鐵、毛毯、繡花、織布、木器、洋車六廠,工徒達2000餘人,成為一處重要的手工業基地。

改名

1927年取消工藝傳習所,改為勸業場,取“勸興實業”之意。作為商場的勸業場,那時占地14448平方米。1931年韓復榘統治時期,舉國上下抵制洋貨,買賣國貨,故而勸業場又於1934年1月12日改名為“國貨商場”。“國貨商場”規定場內不準販賣外國商品,商人一律出售國貨。這時的商場以批發為主,兼顧零售百貨、文具、土特產雜品。

抗戰時期

張宗昌任山東督軍期間,曾在商場南側興建一座大樓,令趵突泉商場內外大小攤販限期遷到這裡。樓上樓下都是商場和書場,當年十五六歲的梨花大鼓藝人鹿巧玲、郭鳳霞同時在樓上樓下演唱,吸引來許多聽眾。場內北邊是若干平房店鋪,主要經營“碎貨”和土產雜品;西邊有一座慶升戲院,中間空地為攤販和藝人說書、玩雜耍的場地。嗣後,在韓復榘統治時,將北面平房改建為二層樓房,在此設立了國貨批發所和國貨陳列館。當時商場的大門在東北角,北樓下有兩個過道門。正門的牆下有“國貨商場”四個大字。場內建有幾十米長的一排二層商業樓,商業經營比較興旺。1937年濟南淪陷,韓復榘南逃時燒了商場,造成這裡十幾年生意冷落。1948年前後,商場在樓上樓下重建百貨、絹花、文具、書店、布匹、服裝、鞋帽、理髮、食品等各類商店,經營各類家用電器、土特產品、飲食副食者增多,成為濟南西關一帶繁華之地。那時在場內西南角有金城電影院,放映像《火燒紅蓮寺》、《關東大俠》、《女鏢師》之類的無聲武打影片,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在商場最南邊東、西各有一個書棚,西邊是以說《說唐》、《隋唐演義》聞名的評書藝人吳鑾喜,這裡的聽眾大都是中老年人;東邊則是專門說評書《濟公傳》的馬和義,他那幽默滑稽的表演常常逗得孩子們前仰後合。

解放後的歷史

解放後,勸業場幾經整修,除保留北樓外,從東南角又划進來一部分房子,並平掉解放前院內修防空洞堆起的土堆,重修了不少房屋開設百貨商店、食品和副食品店等,使勸業場成為趵突泉南門附近的唯一商場。在濟南解放初期,在勸業場北樓上和場內東南角朝北的一座平房內,山東省圖書館曾在此設立過書刊閱覽室和兒童閱覽室。 “文革”後,勸業場除了商場北部靠街有幾處商店外,商場內的樓房和西邊的平房大都成了住家戶。

現狀

2000年前後,隨著濼源大街的擴建拆遷,當年的勸業場已無蹤跡可尋了。不過每當經過勸業場的舊址,“老濟南”們仍將這一地段習慣地稱為“勸業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