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恩堡

在1846年之前,為西普魯士和波美拉尼亞省的行政區劃,作為勞恩堡-比余托夫區。 在報復布蘭登堡侯爵領地後,條頓騎士團融合波美拉尼亞大部分地區,包括勞恩堡和比余托夫到條頓騎士團國。 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遠波美拉尼亞包括勞恩堡和比余托夫被融入到新組成的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省。

勞恩堡鎮歷史
由兩個集中於比余托夫(現在的比圖夫)和勞恩堡(現在的蘭博爾克)構成,位於波美熱利亞的西部邊陲。在中世紀盛期屬於波美拉尼亞的公國,它變成了波蘭王國王冠領地的一個地區(ziemia),並持續到1772年,主要由條頓騎士團,波美拉尼亞的公爵和布蘭登堡-普魯士管理。在1846年之前,為西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省的行政區劃,作為勞恩堡-比余托夫區。1846年後,分割為勞恩堡區和比余托夫區。
在12世紀和13世紀,該地區為波美拉尼亞的公國的一部分。在執政的薩姆博利德斯王朝滅亡後,關於波美熱利亞的繼承問題的爭吵在布蘭登堡侯爵領地和波蘭之間爆發,並在1308年條頓騎士團收購但澤(格但斯克)事件之後結束。在報復布蘭登堡侯爵領地後,條頓騎士團融合波美拉尼亞大部分地區,包括勞恩堡和比余托夫到條頓騎士團國。在1317年,比余托夫地區隸屬於波美拉尼亞公國,被格里芬王朝統治,並在1329年再次賣給騎士團。
騎士團邀請移民(參見移民東部)並在勞恩堡和比余托夫建立城鎮,並從1341年到1346年被分別授予庫爾姆法。在1440年兩個鎮加入了普魯士聯盟。在1455年波蘭將該地區給了格里芬公爵埃里克二世,以換取他在波蘭條頓戰爭中對波蘭的幫助,然而,城鎮被騎士團的部隊固守著。在1466年索恩第二次休戰結束戰爭時,那些部隊被付清,國王卡齊米日四世再次將土地送給格里芬家族,但對於土地是委託給人,還是純粹是抵押出去依然有爭議。爭端在1526年國王齊格蒙特一世將土地作為幾乎無條件的封地("libere a servitio et a iuramento")交給了公爵喬治一世。[4]唯一的條件是,公爵不得不將一個官員送給齊格蒙特的繼任者,來保證封地的公爵消除恐懼。
在無子女的最後一位格里芬公爵波基斯瓦夫十四世於1637年死亡後,該地區被併入波蘭,並在1641年變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波美拉尼亞省的一部分。鑒於宗教改革在波美拉尼亞公爵的領導下被實施,波蘭採取了恢復該地區羅馬天主教信仰的行動。根據格里芬家族之前享受的相同有利條件,在1657年經修正的維勞條約彼得戈施遲條約(Bromberg)發布後, 它被承認為布蘭登堡-普魯士的封地,以換取它在瑞典波蘭戰爭中對反陣營的支持。
直到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波蘭之前,勞恩堡-比余托夫為波蘭的正式封地。隨後的華沙條約使彼得戈施遲條約被廢棄。自1772年至1777年被融入布蘭登堡-普魯士的遠波美拉尼亞之前,該地區為西普魯士的一部分。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遠波美拉尼亞包括勞恩堡和比余托夫被融入到新組成的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