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病毒學

動物病毒學,研究動物病毒感染,感染後表征等的一門學科。

亞病毒

亞病毒(Subvirus)又稱亞病毒因子(Subviralagents),是衛星因子、類病毒和朊病毒的總稱,以與真病毒(Euvirus),也就是所謂的常規病毒相區別。但是必須指出,雖然衛星因子、類病毒和朊病毒都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生命單位,但是它們在理化學特性、結構、複製方式和致病性等方面卻又各不相同。本書第四章已對各類亞病毒的特性略有闡述,本章將進一步深入介紹,特別是對嚴重危害人和動物健康的朊病毒。

[BT2]一、衛星因子

衛星因子(satellites)是由核酸分子組成的一種亞病毒,必須依賴宿主細胞內共感染的輔助病毒才能複製。衛星因子的核酸不同於輔助病毒和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但也發現少數衛星因子核酸末端的短序列與輔助病毒相同。有的衛星因子編碼外殼蛋白,核酸被包裹於其中,則稱衛星病毒。

迄今發現的衛星因子包括:衛星雙鏈DNA(dsDNAsatellites),衛星雙鏈RNA(dsRNAsatelltes),衛星單鏈RNA(ssRNAsatellite),衛星單鏈DNA病毒(ssDNAsatelliteviruses)和衛星單鏈RNA病毒(ssRNAsatelliteviruses)。這些衛星因子大多以植物病毒為輔助病毒,本節僅介紹衛星因子的一般特性以及涉及動物病毒的一些衛星因子。

[BT4]1.衛星因子的一般特性

衛星因子以其對輔助病毒的依賴性為特徵,多數衛星因子是基因複製性依賴,但也有一些衛星因子是殼體化的依賴。但是少數衛星病毒可於某些特定條件下在無輔助病毒存在時,呈現輕度增殖。衛星因子不構成統一的分類學類群。某些衛星因子歸屬於相應的病毒科或屬,例如衛星雙鏈DNAP4被列入肌病毒科(Myoviridae),單鏈DNA腺聯病毒歸入細小病毒科依賴病毒屬(Dependovirus),而單鏈RNAδ病毒則歸列於δ病毒屬(Deltavirus)但還有許多衛星因子尚無歸屬。

[BT4]2.腺聯病毒

腺聯病毒(Adenoassociatedvirus,AAV)是一種單鏈DNA衛星病毒,包括腺聯病毒1~5型以及禽、牛、犬、馬和綿羊的腺聯病毒。形態結構與細小病毒相同,病毒粒子的直徑為18~20nm,正20面體,衣殼由32個殼粒構成,病毒DNA包裹於其編碼的蛋白質結構中,一半為正股DNA,一半為負股DNA。在DNA提取過程中,易於退火而形成互補的雙鏈DNA。腺病毒和皰疹病毒是輔助病毒。輔助病毒使腺聯病毒在容許條件下於宿主細胞內複製。在非容許條件下,腺聯病毒基因組整合於宿主細胞基因組內,建立隱性感染,但其對宿主動物的病原性尚不清楚。

[BT4]3.蜜蜂慢性麻痹病毒相關的衛星因子

蜜蜂慢性麻痹病毒相關的衛星因子(Chronicbeeparalysisvirusassociatedsatellites)是一種單鏈RNA衛星因子。顆粒直徑為17nm,常見於感染慢性麻痹病毒(CPV)的蜜蜂體內,在血清學上與CPV無關。RNA的大小約1Kb,包裹於其編碼的蛋白質結構中,RNA與CV不同,但某些寡核苷酸可能與CPV相同。這種單鏈RNA衛星因子干擾CPV的複製。

[BT4]4.δ病毒

δ病毒(δvirus)又稱δ肝炎病毒。1977年在B型肝炎患者的肝細胞中發現一種核抗原,後來證明是一種與δ肝炎有關的缺損病毒,複製時必須依賴B型肝炎病毒(HBV)或東方土撥鼠肝炎病毒等輔助病毒,但δ病毒的增殖常占優勢。國外估計,約20~30%的HBV攜帶者的病情加重由δ病毒所致,δ病毒感染HBV的慢性攜帶者或與HBV合併感染。病毒粒子呈圓形,直徑34nm,包膜來自輔助病毒,例如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沒有表面突起。核心直徑18nm,由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組成,基因組為單分子的環狀負股單鏈RNA,大小約為1700nt。基因組複製時發生RNA指導下的RNA合成,形成互補的中間體,稱為反基因組(antigenome),在感染肝組織中只能發現δ肝炎病毒的一種mRNA,由它指導合成單一的病毒蛋白,即δ肝炎抗原(HDAg),後者分子量為22~27×103kDa。這種抗原蛋白有大小兩型:大型蛋白用於病毒粒子合成;小型蛋白系基因組複製所必需。

〖BT2〗二、類病毒

[BT4]1.類病毒的特性

類病毒(Viroid)是使植物發病的感染因子。系單鏈共價閉合的環狀RNA分子,沒有蛋白質,分子量約120kDa,約只最小的病毒,如小RNA病毒的感染性RNA的1/10,但卻具有極高的感染性,以馬鈴薯紡綞形塊莖病類病毒(PSTVd)為例,10個分子就足以使馬鈴薯感染。許多原來認為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後來證明病原是類病毒。類病毒因此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先後已經發現幾十種類病毒,且對其中20多種進行了比較完全的鑑定,證明類病毒的全長均在246~375nt之間。隨著新發現的類病毒的數目的不斷增加,Puchta等根據不同種的類病毒的核苷酸之間序列的不同進行分類,但是後來發現不同種的類病毒的不同區域呈現明顯不同的同源性,例如澳洲葡萄類病毒(AGVd)的某些區域與柑桔裂皮類病毒(CEVd)的相應區域的同源性達100%,但在其他區域,兩者的同源性卻只有50%,甚至不到50%。因此,Koltunow等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方法,他們根據類病毒是否含有中央保守區域或核酶保守序列而將其分為馬鈴薯紡綞狀塊莖病類病毒(PSTVd)組和鄂梨白斑類病毒(ASBVd)組。PSTVd組含有中央保守區,不含核酶保守序列,不能自我切割加工;而ASBVd組沒有中央保守區,卻有核酶保守序列,能夠自我切割加工。根據中央保守區的序列差別,PSTVd組還可進一步分為PSTVd亞組和蘋果銹果類病毒(ASSVd)亞組。由於類病毒之間可能發生重組,某些類病毒,特別是某些新發現的類病毒,可能是原有的兩種類病毒的重組體,這就增加了類病毒分類的困難性。

〖BT4〗2.類病毒的結構

以PSTVd為例,由於廣泛的分子內鹼基配對,PSTVd在自然條件下,按能量最低原則形成一種棍棒狀結構,但存在一些單鏈區。這種非分支的二級結構似乎為大多數類病毒所共有。但某些類病毒,如ASBVd,好象常有一個小小的側枝。此外,類病毒在一定條件下,如高濃度NaCl的溶液和高溫等,結構發生轉換,例如形成新的髮夾狀結構等等。

〖BT4〗3.類病毒的複製

類病毒的基因組特小,其RNA又無mRNA活性,因此不可能編碼任何蛋白質。類病毒的複製必須全部依賴宿主細胞的酶系統,複製過程只是RNA→RNA的直接轉錄,沒有DNA複製中間體的存在。按目前掌握的知識,RNA聚合酶在類病毒的複製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否還有其他酶,包括由類病毒誘導產生的新酶參加類病毒的複製,有待於進一步闡明。

在類病毒感染的細胞中,可以發現多個類病毒分子長度的(+)鏈和(-)鏈複製中間體,說明類病毒不能呈滾環式複製模式。類病毒複製的最終產物是單體環狀(+)RNA分子,也就是說,這些複製中間體由核酶切割成單位分子長度的線狀分子,後者再連線成環狀。有時發現的小線狀分子,可能是尚未環化的分子,也可能是環化成熟的分子又被核酶切割所致。

〖BT4〗 4.類病毒的致病機理

自然界中類病毒株系的毒力不同,以PSTVd為例,弱毒株只使馬鈴薯減產10%左右,而強毒株系卻可引起70~80%的減產。但是強弱毒株的核苷酸數相同,都是359。所以類病毒的毒力差異可能是由於核苷酸的交換、插入或缺失。類病毒的致病性似乎還與其致病區的穩定性有關:穩定性愈差,愈容易打開鏈間氫鍵,從而有利於單鏈RNA區域與宿主成分的相互作用,呈現致病力。

總之,類病毒致病區的構型和序列及其與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決定著類病毒的致病力。

〖BT4〗5.類病毒的起源

由於類病毒與真核基因中的內含子在序列和結構上具有較高的同源性,因此有人認為類病毒是由內含子進化而來的,也就是說,是在真核基因表達時,mRNA前體中的內含子被切除下來,這種切除或“逃脫”下來的內含子可能環化,抵抗機體RNase的降解,並進化而成為可以自我複製的感染因子,即我們目前認識的類病毒。另一個似乎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認為類病毒與衛星RNA等小分子共同起源於更為原始的小RNA分子,隨著漫長時期的進化,逐漸演變成當前具有侵染性的類病毒。

〖BT2〗三、朊病毒

朊病毒是亞病毒中又一類重要感染因子,侵害動物與人類。因其主要由蛋白質構成,迄今尚無含有核酸的確切證據,故暫定名為朊病毒(Virino)或蛋白侵染子(PRION)。由於對各種朊病毒的本質的了解不夠,採用“因子”命名,例如癢疫因子和牛海綿狀腦病因子等,似乎較為恰當。

〖BT4〗1.病原性概述

在植物上,新的類病毒正在被不斷發現,但在動物中,卻從未發現過類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然而人和動物存在著一類被稱為亞急性海綿樣腦病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人的庫路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格史氏綜合症(GerstmannStrausslersyndrome)、羊的癢疫(scrapie)、水貂傳染性腦病(Transmissibleminkencephalopathy)、黑尾鹿和糜鹿的慢性消耗病(Chronicwastingdiseaseofmuledeerandelk)以及牛海綿狀腦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popathy)。這些疾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1)潛伏期長,一般為幾個月、幾年甚至十幾年以上;(2)機體感染後不發熱,不出現炎症症狀,也不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反應;(3)臨床上出現進行性共濟失調、震顫、痴呆和行為障礙等神經

症狀;(4)病程緩慢進行,但均終於死亡;(5)病理剖檢變化以腦灰質的海綿樣變為特徵。

(1)庫路病:又稱震顫病,是1966年確定的第一種人類亞急性海綿樣腦病。發生於巴布紐幾內亞EasternHighland省局限範圍內的一個稱為Fore的部落中。患者首先出現共濟失調和震顫等小腦症狀,隨後癱瘓死亡。病理學變化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神經原變性和喪失、膠質增生和灰質海綿樣變。這種病是由於該部落人有吃死人腦和死人肉的習俗而
傳播的。隨著這一習俗的廢除,庫路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2)克雅氏病:即CJ病,又稱傳染性早老痴呆,最早發現於1920年,但到60年代後期才被確定為是由非典型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歐美克雅氏病的發病率約百萬分之一,似有一定的家族性。我國1986年才有首例屍檢報告,某些醫院的神經科病房中也已有了可疑患者。患者肌陣攣,共濟失調,嗜眠,出現進行性痴呆。病灶變化與庫路病相似。套用人源或動物源的生物製劑可能是克雅氏病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20多年前,美國套用人源垂體激素治療垂體功能缺陷患者,由於原料(屍體腦垂體)中可能混有克雅氏病患者的腦垂體,從而使接受治療的患者遭受了感染。從1982年以來,在注射過這種製劑的患者中成批地出現了克雅氏病。本病似乎還與吃食污染有癢疫因子的羊肉,特別是羊腦有一定關係。來自以色列的一個統計,發現喜食羊腦的利比亞猶太人和南非猶太人,其克雅氏病的發病率比不吃羊腦的歐洲猶太人高30倍。但是另一些移居以色列的地中海人和北非人也同樣喜食綿羊的上述組織,克雅氏病的發病率並不增高。克雅氏病的發病年齡平均為65歲,很少發生於青年人,但最近英國發現的10個病例,平均年齡只275歲,甚至有幾個十幾歲的少年。有人推測可能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克雅氏病。

(3)阿耳茨海默病和格史氏病:是人類另外的兩種亞急性海綿樣腦病。前者具有與老年性痴呆相似的病理學變化,可能是克雅氏病另一臨床病理型。格史氏病是由左側角回病灶所致的左右失認、計算不能和右側偏盲症。

(4)癢疫:是綿羊和山羊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又稱癢病或搔癢症。早在18世紀中葉就發生於英格蘭,隨後傳播至歐洲許多國家。二十世紀30~40年代報導於北美,蔓延至世界許多地區。我國於1983年從英國進口的羊群中發現疑似病例,組織學檢查符合癢疫特徵。潛伏期長達1~5年,於發病早期,病羊易驚,頭高舉,行走時高高舉步;頭、頸或肋腹部發生震顫;用手抓搔時常可使其發生咬唇反射。多數病例出現搔癢症狀,病羊體溫正常,且照常採食,但日漸消瘦;運動失調,後肢更為明顯,病羊不能跳躍,常反覆跌倒,最後完全不能站立和動。病期為幾周至幾個月,幾乎100%死亡。屍體肉眼病變不明顯,病理組織學上的突出變化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海綿樣
變性,大量神經元發生空泡化,特別是在紋狀體、間腦、腦幹和小腦皮層最為明顯。神經元胞漿內含有許多空泡,形成所謂的“泡沫細胞”。癢疫具有比較明顯的家族史傾向,

某些品種的綿羊如英國Suffolk品種,比另一些品種的綿羊易感。病羊全身組織中均有病原體,經腦內、皮下、腹腔和肌肉內接種途徑,也易使小鼠、大鼠、倉鼠以及水貂和猴等實驗動物感染,一般經4~8個月的潛伏期後發病,出現類似於自然病例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病情逐漸增進,並終於死亡。病綿羊與易感山羊接觸,可將癢疫傳給山羊,出現癢疫症狀,人工感染的小鼠與健鼠接觸,也可使後者感染髮病。感染母羊對胎兒的垂直傳播途徑早已被肯定。

(5)水貂傳染性腦病:是成年貂的一種類似癢疫的疾病。病理學特徵也是慢性進行性腦海綿樣變性。潛伏期8~18個月以上。病貂在臨床上首先表現為高度易驚,繼而奮力啃咬,運動失調,最後嗜眠和昏迷而死。病貂腦組織內含毒量極高,腦內、肌肉接種或經口餵服都可使敏感貂感染髮病,也可實驗感染綿羊、山羊、倉鼠和猴等動物。有人認
為,水貂不是本病的自然宿主,而是因吃食癢疫病羊的肉或臟器等而遭致感染的,但是流行病學調查證明,本病更可能因水貂之間的互咬而傳播。

(6)鹿慢性消耗病:1978年,美國Colorado的黑尾鹿群中發現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其臨床症狀和神經系統的病理變化,與羊的癢疫極為相似。人工接種健康黑尾鹿亦已成功。後來(1982)又在附近的麝鹿中發現這樣的疾病。

(7)牛海綿狀腦病:1985年南英格蘭的牛群中發現一種海綿樣腦病,俗稱瘋牛病,至1995年5月,英國飼養的約15萬頭牛感染或可能感染了本病。初步認為是牛吃食了病牛或污染癢疫的肉骨粉而發生的。本病現已發現於歐洲多數國家,加拿大、阿曼和蘇丹等也從英國進口的牛中發現了本病。潛伏期25~8年。病牛易驚,對聲音和觸摸反應過敏,行動異常,運動失調,起站後後肢叉開,步樣蹣跚。晚期不能站立,並因衰竭而死亡。病程1~3個月。病變以中樞神經系統灰質部形成海綿狀空泡為特徵,發病牛的年齡為3~11歲,但多見於3~5歲的成年牛。迄今尚無牛或羊→牛間傳播的確切證據。套用病牛腦接種小鼠,可以使其感染髮病。

1994年2月以來,英國發現12例克雅氏患者(包括最近發生的2例),並已死亡8人。據英國海綿狀腦病諮詢委員會的調查、分析,認為這些病例同1989年禁止食用特定牛內臟之前同瘋牛病接觸有關。

1988年7月英國禁止用反芻動物源蛋白飼料餵牛,1995年計畫屠殺和燒毀400萬頭牛。許多國家,包括我國,亦已開始禁止從英國進口牛肉和牛肉產品。

根據現有的一些證據,在人和動物的這些疾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有人甚至武斷地認為,克雅氏病和水貂傳染性腦病等可能都來源於癢疫,將克雅氏病患者或癢疫病羊的腦組織接種山羊,都可使其發生在臨床和神經病理學上與自然癢疫相似的實驗感染。將癢疫因子感染水貂,則引起與水貂傳染性腦病無異的疾病。如上述,牛海綿狀腦病主要是因吃食污染癢疫骨粉所致。 

〖BT4〗2.特性與本質

由於癢疫因子易於人工感染小鼠和倉鼠,並能順利傳代,因此關於朊病毒特性和本質的研究,大多來自癢疫因子。癢疫因子對理化學因素具有異常的抵抗力,其對紫外線照射的抵抗力比常規病毒(即真病毒)高40~200倍,比馬鈴薯紡綞形塊莖病類病毒高10倍,其對離子照射的抵抗力,亦明顯高於常規病毒。對化學滅活劑的抵抗力也高,37%甲醛溶液處理4小時,不能使其完全滅活。對非離子型去污劑,例如NP40和去氧膽酸鈉等具有極大抵抗力。核酸酶不起滅活作用。羥膠和二價陽性鋅離子也不起化學修飾作用。但是1M氫氧化鈉、05%次氯酸鈉以及1%十烷基硫酸鈉加2巰基乙醇卻可使其滅活或大致滅活。蛋白酶K是蛋白質中很少有能抵抗的蛋白酶,但是套用溫和性去污劑由感染腦乳劑中抽提純化的癢疫因子卻對其具有極高的抵抗力。以凝膠電泳、蔗糖梯度密度法或強力去污劑提取的癢疫因子,可在長時期的蛋白酶K作用下滅活。人們認為,這是由於癢疫因子蛋白易於集聚或不溶於去污劑中的緣故。

由於迄今沒有證明癢疫因子中存在核酸,DNA酶和RNA酶等不呈現核酸酶滅活作用,癢疫因子又對許多理化學因素呈現很高的抵抗力,因此人們推測癢疫因子可能只是一種蛋白質,或者核酸極小,且被很好地包藏於蛋白內部,從而得以抵抗上述物理學照射和化學劑的滅活作用。

Prusiner等採取癢疫因子感染的倉鼠腦組織,套用TritonX100/去氧膽酸鹽抽提、聚乙二醇沉澱、核酸酶和蛋白酶消化、膽酸鹽/十二烷基肌氨酸鈉抽提、硫酸胺沉澱、TritonX100/十二烷基硫酸鈉抽提、在連續蔗糖梯度中沉澱、蛋白酶K處理、十二烷基硫酸鈉抽提以及高效液相柱層析等一系列提純手段,分離獲得一種特殊的糖蛋白,分
子量為27000~30000kDa,稱為PrP,即蛋白酶抗性蛋白(proteinaseresistantprotein)。

PrP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桿狀結構或纖維狀結構。後者就是可在電鏡下看到的所謂癢疫相關纖維(SAF,scrapieassociatedfibrils)。SAF發現於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癢疫的綿羊腦組織內,而且也見於克雅氏病、格史氏病和庫路病患者以及牛海綿狀腦病的腦組織內。SAF寬4~6nm,長50~500nm。因其具有特異性,故可作為癢疫類疾病的病理學診斷指標。但也有人認為SAF只是一種感染產物,而不是感染因子本身。那末SAF與PrP的關係如何?學者們認為,PrP是SAF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套用蛋白印跡技術(westernblot)可以發現SAF中含有PrP,抗PrP抗體能夠修飾不同毒株來源的SAF。SAF似乎是與細胞膜相關的PrP所組成,在用去污劑抽提時,PrP以SAF的形式出現。根據蛋白印跡分析結果,最近發現未感染動物細胞膜成分中存在著與PrP具有相同抗原決定簇的正常成分。但是這種正常細胞成分因對蛋白酶K敏感而可與PrP相區別。因此,製備SAF標本或提純PrP,應該套用蛋白酶K消化手段,以期除去對蛋白酶K敏感的許多組織蛋白。基因,具有2個外顯子和1個很大的內含子,在正常和不正常(癢疫相關)的PrP基因或mRNA之間似乎沒有差別。因此,癢疫相關PrP是由大多數細胞均有的一個正常內源性基因編碼的。正常腦組織和癢疫腦組織中這種蛋白的差異表現在PrP本身的理化學性質上。在正常腦組織中的去污劑抽提物中,PrP不能聚集成大分子的纖維樣結構,且對蛋白酶K高度敏感。相反,癢疫感染腦中的PrP聚集成電鏡下可見的大分子纖維樣結構,且在溫和性去污劑溶液中對蛋白酶K具有抵抗力。但將SAF溶於十二烷基硫酸鈉等強去污劑中,則將分解成為33~35kDa的多肽,且可被蛋白酶K所完全消化。
 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特別是一些新的發現,學者們對癢疫因子的本質提出了諸多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唯蛋白論”和“核蛋白論”兩種說法。前者認為,癢疫因子沒有核酸,只是正常宿主PrPc蛋白的修飾形式;後者認為,既然癢疫因子存在許多不同的毒株,呈現不同的表型,那就證明必然有核酸作為其組成成分。1991年Weissman提出了統一這兩種假設的所謂聯合學說。按照這一學說,癢疫因子感染組織的粗提物中的感染因子,即“完全朊病毒”(holoprion),由兩個成分組成,其中一個成分是PRPS,即使沒有核酸,PrPsc也能致發疾病;另一個成分是核酸,可能存在許多變型,並因修飾PrPsc的生化特性而決定後者的株特異性,這種核酸可能正常地連結於PrPsc上,但也存在於未感染的宿主細胞中。沒有核酸的PrPsc侵入細胞後,可能激活某個細胞核酸,使其呈現朊病毒核酸的作用。朊病毒核酸藉助正常細胞酶(聚合酶)而複製,這一過程由PrPsc所激發,甚至可能依賴PrPsc的存在。因此,PrPsc是致病成分,但其原始結構由宿主基因所編碼,而朊病毒核酸則是傳播性遺傳成分。

無論是完全朊病毒或PrPsc,在侵入敏感細胞後,均可發生增殖過程,其大致過程。

〖BT4〗3.發病機理

淋巴網狀內皮系統可能在癢疫的發病機理中起著重要作用。以感染羊腦組織接種小鼠,最早可在脾臟、外周淋巴結、胸腺、腸管和唾液腺中檢測到癢疫因子,腦和脊髓是最後感染的器官。但是最近報導,在經一定階段的潛伏期後,感染因子集中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經皮下、腹腔或靜脈等外周途徑感染後,脾臟是癢疫因子複製的最初部位,至少在嚙齒類是這樣。切除脾臟可以延長潛伏期,但不能阻止癢疫的發生,說明其他臟器,如內臟淋巴結等也可作為癢疫因子增殖的原發部位。在脾臟中增殖後,癢疫因子沿內臟自主神經軸索內途逕到達中樞神經系統,最初限於胸部脊髓,隨後向頭側和尾側方向擴展。也不排除血源性散布的可能性,因在癢疫和克雅氏病實驗感染的小鼠和倉鼠體內,均在血液和血清中發現感染因子。實驗感染山羊體內感染因子的分布與小鼠相似,但時間較長。

綜合以上實驗研究結果,經口途徑發生的自然感染,始發部位可能是咽淋巴組織,隨後再向淋巴網狀組織擴散,或者最初感染髮生在遠端小腸和近端結腸,隨後再向脾臟和內臟淋巴組織擴散。

癢疫等朊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原纖維束、澱粉樣原纖維、癢疫相關原纖維(SAF)和澱粉樣斑等的形成。這些病理產物在化學和免疫學上與神經元中的一種10nm神經絲相關。由於朊病毒干擾這種神經絲的產生,導致神經絲在核周體內堆積以及神經元溶解,或者啟動不正常神經絲的產生,導致澱粉樣原纖維和澱粉樣斑的形成。

早期研究發現小鼠基因能夠影響癢疫的潛伏期。後來證明一個特殊基因sinc對潛伏期具有明顯影響。最近發現編碼PrP的基因緊密聯鎖於影響潛伏期的一個PRNi基因。prni基因可能就是上述sinc基因。迄今尚未完全闡明prni或sinc基因本身是否就是PrP的結構基因,或者只是位於這一結構基因近傍的一個基因。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的H2位點也可影響癢疫的潛伏期,但並不與sinc或prni基因聯鎖。

〖BT4〗4.診斷

由於癢疫等朊病毒感染不誘發動物機體產生免疫反應,故在臨床發病以前,很難檢出感染動物。但是潛伏感染和臨床前期的感染動物卻是擴散疫病的重要傳染源。因此,為了減少動物之間的傳播,必須建立有效的診斷方法,以期儘早發現和淘汰感染動物。

由於沒有血清學診斷方法,現在進行診斷的主要根據是臨床症狀(持久的疾病經過、臨床發病動物幾近100%的死亡率以及各該疾病的特殊症狀,如癢疫的搔癢等)、病理組織學變化(腦的海綿狀變性和神經元空泡化等)以及生物學試驗。患病動物丘腦、中腦和腦幹內含有高濃度的感染因子,將這些組織的乳劑腦內接種小鼠,可在13~20個月內使其發病,並可再以小鼠材料進行傳代,潛伏期縮短至5~7個月,甚至4~5個月。

1988年,Satoshi等以相當於癢疫朊病毒蛋白N端一個區域的人工合成多肽,製備抗血清,採用蛋白免疫印跡技術,不僅成功地檢出了癢疫感染小鼠腦組織中的少量癢疫相關纖維(SAF)蛋白,而且也可在脾臟和淋巴結標本中檢出這種蛋白。小鼠在腹腔接種癢疫因子4周后,脾髒標本就可呈現陽性反應,從而為臨床前期的感染動物的檢出提供了一個可能手段。這一方法的缺點是被檢標本的製備技術比較複雜,感染組織經乳化、凍融和超聲處理後,還需經過DNA酶、去污劑和蛋白酶K以及超速離心沉澱等操作,才能取樣作電泳和蛋白免疫印跡測定。

1991年,Ikegami套用兔抗綿羊PrP多克隆抗體,通過蛋白免疫印跡技術,在已呈現癢疫症狀的6頭自然感染綿羊的中樞神經系統、脾臟和淋巴結標本中,分別在5頭、4頭和3頭檢出了PrP。對47頭臨床健康綿羊也作了PrP的檢出試驗,結果在39頭被檢綿羊中,從3頭的脾臟和淋巴結中檢出了PrP。

根據上述結果,套用抗PrP抗體進行蛋白印跡試驗,有可能成為檢出臨床前期感染動物的一種方法。但是必須指出,被檢標本必須套用蛋白酶K處理,以免出現因健康動物細胞膜成分中正常存在的PrP類似物,導致假陽性反應。Prusiner等套用以SDS-PAGE提純的倉鼠PrP27-30製備兔抗血清,據云在蛋白印跡和免疫斑點檢測中表現良好的特異性。

〖BT4〗5.控制
迄今尚無預防朊病毒感染的疫苗。一般採取屠殺發病動物以及與發病動物有接觸史的動物,控制本病的進一步行,銷毀屍體。制訂育種計畫時,不僅要淘汰產生患病後代的公羊和母羊,而且淘汰其所有後代。加強海關檢疫,嚴禁從疫情發生地區引進種畜。

培育對癢疫等朊病毒感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品種,可能是防制此類疫病的有效途徑。

相關人物

著名動物病毒學和分子生物學專家——殷震院士

殷震院士生於1926年6月28日,江蘇省吳縣人,1949年6月畢業於江蘇南通學院。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獸醫學校教員,解放軍獸醫大學――農牧大學――軍需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校專家組組長、解放軍基因工程實驗室主任。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攀登計畫項目專家委員會顧問,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等職。

作為我國著名動物病毒學和分子生物學專家,殷震院士開拓並奠基了我國動物病毒學研究,是我國重點學科傳染病與預防獸醫學學科傑出的帶頭人。他率先在國內同類院校中開展了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等高技術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於實驗室內實現了不同屬病毒基因的細胞內重組,並在國際上首創轉基因家兔的自體植入技術。他主持建立的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基因工程實驗室,在轉基因動物研究領域形成了獨有的特色和優勢,他領導的預防獸醫學學科始終保持國內領先,並在國際上占有優勢地位。他把科技報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曾多次立功受獎,兩次被評為全軍優秀黨員。1999年榮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殷震同志是江蘇省吳縣人,1949年參加工作,1956年入伍,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華東軍區獸醫學校教員,解放軍獸醫大學———農牧大學———軍需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校專家組組長、解放軍基因工程實驗室主任等職,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動物病毒學》專著(第一版、第二版),先後取得科研成果20多項,其中7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他曾承擔國家“863”計畫、國家攻關、國家攀登計畫項目等重大課題10餘項,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高技術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內實現不同屬病毒基因的細胞內重組,國際首創轉基因家兔的自體植入技術。他主持建立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基因工程實驗室;他先後培養了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其中多名已成為軍內外著名的專家教授和重大科研課題主持人。他先後被原國家科委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被總後勤部評為“一代名師”,並榮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著名動物病毒學專家夏鹹柱院士

夏鹹柱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動物病毒學專家,長期從事家畜傳染病學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專家組成員。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三等獎多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0餘名。先後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軍優秀教師”、總後勤部“優秀共產黨員”和“一代名師”,三次榮立三等功,2002年榮獲“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獻身國防,攜筆從戎報國家
夏鹹柱院士1939年出生於江蘇省建湖縣。1965年8月,南京農業大學畢業後,他選擇了獻身國防科學事業。他被分配到我軍唯一的獸醫人才和軍馬疫病防治教學研究機構——軍馬衛生研究所。他先後參加了郭佩蓉教授主持的馬傳貧特異診斷和殷震院士主持的馬傳貧病毒異種細胞分離研究。
立足前沿,開闢動物疫病
與人畜共患病防治研究新領域
進入80年代,軍犬被正式列入戰鬥編制。由於我國犬病學研究起步較晚,種犬多數需要從國外引進,犬病的診斷與防治製劑也嚴重不足,以致於在引進種犬的同時,也“引進”了犬瘟熱、傳染性肝炎、細小病毒性腸炎等疫病,導致軍犬疫病泛濫,阻礙了我軍軍犬的培訓和使用。夏鹹柱院士大膽地擔起了軍犬疫病的防治研究重任。
他運用分離所獲得的多種病毒進行疫苗研製工作並於2002年研製出“犬五聯弱毒疫苗”,它是我國唯一獲國家批准的犬用弱毒聯合疫苗,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新獸藥證書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久,他又成功研製出“犬六聯弱毒疫苗”。面對成功,他沒有止步,而是把眼光瞄準了更高的目標——狂犬病毒基因重組活疫苗。他大膽採用可以在犬、狐、狼等多種動物體內複製的犬Ⅱ型腺病毒弱毒為載體,進行狂犬病毒基因重組活疫苗的研究,現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夏鹹柱院士開展人畜共患病防治研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003年在全國爆發的SARS疫情期間,他作為國家農業部SARS病源調查專家組成員,對SARS病源調查提供了很多有寶貴价值的建議和技術支持。特別是在野生動物可能攜帶導致SARS發生的致病病毒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被動免疫製劑,緊急預防製劑與試驗動物模型研究等建議案。多數被有關部門採納,有的已取得了較大進展。
拓寬視野,填補瀕危
野生動物疫病防治空白
近幾年,夏鹹柱院士在瀕危野生動物的疫病防治研究上,獲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國內外首次對虎和熊貓進行了犬瘟熱、副流感、流感、細小病毒、冠狀病毒、傳染性肝炎病毒和貓瘟熱病毒的血清學調查和病原研究。在國內外首次發現了熊貓冠狀病毒和虎的流感病毒。通過對所分離熊貓冠狀病毒S基因的序列測定和分析,確定了其進化地位。在熊貓犬瘟熱病毒的研究中,測定了熊貓犬瘟熱病毒的全部H基因和部分F基因序列,這些基因已被列入世界Genbank基因庫,從而從分子水平確定了犬瘟熱病毒對熊貓的致死性感染,有關論文被美國《化學文摘》摘錄。
夏鹹柱院士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先後與四川臥龍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黑龍江橫道河中國大型貓科動物繁殖基地、毛皮動物養殖場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有力推動了國家野生動物保護與經濟動物養殖業的發展。僅“犬用聯合弱毒疫苗”1項成果使用,便獲得直接經濟效益1400餘萬元,為國家和人民挽回經濟損失5.8億元。
艱苦創業,嘔心瀝血育人才
年逾六旬的夏鹹柱院士沒有忘記學科建設及後續人才梯隊的培養。為了搭建一座集科研教學一體的學術平台,主持創建了全軍軍犬疫病防治中心。已成為我軍預防獸醫學研究領域的實驗基地。多年來,他共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0餘名,為獸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書籍

動物病毒學

全書由病毒學總論、病毒學技術和病毒學各論三篇組成共180萬字,病毒學總論篇介紹動物病毒學簡史、病毒的特性、病毒的分類與命名、病毒的增殖、理化學因子對病毒的作用,病毒遺傳和變異、病毒感染,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治療以及病毒病控制和消滅。病毒學技術篇介紹病毒的培養、電子顯微鏡技術、病毒和病毒成份提純、病毒病常規實驗室診斷技術以及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病毒學各論篇幅介紹RNA病毒、DNA病毒和亞病毒等共24個科180多種病毒歷史、形態、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生態學、抗原性、培養、免疫和診斷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