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法國人具有笛卡爾精神。至少他們自己是這樣說的,或者是為了引以為榮,或者是為了表示不滿。外國人也跟著學說不已:笛卡爾主義是一個典型的法國現象。那么,什麼是笛卡爾精神呢?人們繼續說道,笛卡爾精神是這樣的一種精神:它運用一種確實可靠的方法一一探求真理。世人如果不折服於這種美妙的邏輯,那算他們活該!說到這裡,意見大體上一致;然而,一旦追述到這位方法論創始人,意見就不一致了。無論是蒙田,還是拉伯雷、狄德羅、伏爾泰、盧梭,或者雨果老爹,描述他們的形象,我們很容易取得一致,那就是按照這種形象在民眾想像中出現的那個樣子,再加上從歷史探討和閱讀他們的著作中關於他們本人我們所得知的情況。關於笛卡爾,從我們上國小時起,我們知道的就是:他是一般法國人都珍視的偉大的思想大師,是製作一切層次天然光芒的技師。笛卡爾是關在房間裡就發現了大自然一切機制結構的鑰匙的人,又是那一往無前覓路走出森林的大名鼎鼎的騎士。分別來看,盡人皆知的這兩種人云亦云表現的是一種根本上模稜兩可;合起來看,無非是在一種嚴密封閉的旋轉木馬裡邊周而復始地兜圈子。1693年,即巴伊葉所寫傳記出版之後兩年,巴黎的書商若斯發售一種《詩選》,其中載有《哲學家笛卡爾之死,作者:其侄女卡特琳·笛卡爾》。這位卡特琳是彼埃爾·笛卡樂(去世於1660年)的女兒,當時是個老姑娘,酷愛詩歌。忽而散文,忽而八音節詩或亞歷山大體,這部作品中她的叔父勒內·笛卡爾和夏努進行了一場對話。夏努勸告這位病人“聽從自然的勸告——而不要發牢騷”。垂危的笛卡爾闡述了我們的身體機構是怎樣圍繞著“中心火”即精微物質那個部位發生紊亂的。他又說:
對我肉體的痛苦,我的靈魂只是旁觀,絲毫也不橫加阻攔,因而我滿心喜歡;助力 縱有千萬種,但最堅實有力的在痛苦的道路上指引我的是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