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簡介
勐醒農場創建於1959年9月,體制演變經歷了六個時期:建場初期——隸屬勐臘總場時期——隸屬兵團第六團時期——隸屬勐臘農場時期——勐醒農場時期——政企分開改革時期。1981年8月,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1981)72號文精神,勐醒農場正式從勐臘農場分離出來,轄三個分場,至1987年相繼成立基建機運公司、供銷服務公司、農場中學、農場職工醫院、商業服務公司、派出所,期間的1985年3月接管建設中的回窪電站;1992年籌建水泥廠,1995年建成投產;1997年1月,成立四分場。地理人口
勐醒農場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中部偏西,場區跨北緯21.62——21.96度,在易武、關累、勐侖、象明四鄉鎮境內,並與瑤區鄉毗鄰。楚捧公路(楚雄——勐捧)和小臘公路(小勐養——勐臘)在這裡交匯。勐醒農場是一個天然橡膠種植、生產的國有企業,有總人口7034人,其中:女性2959人;有在職職工2343人,其中:女職工1098人;離退休職工975人,內退職工533人。現有橡膠總面積87527.98畝,其中:開割橡膠49728.57畝,中幼林37799.41畝;下轄3個橡膠分場,34個生產隊;有水泥廠和職工醫院2個分場級直屬單位。下屬單位
2003年墾區實施政企分開改革,橡膠生產從農場劃分出來成立勐醒橡膠分公司,農場和分公司由黨委統一領導,工會等群團組織機構仍不變;將四分場與二分場合併統稱二分場,回窪電站劃歸農墾電力分公司,派出所、學校也相繼剝離到地方。截至2007年3月,勐醒農場有分場級單位5個(一、二、三分場,醫院,水泥廠),生產隊34個,其中割膠生產隊30個。農場經濟
勐醒農場的家底很薄。直到1994年,全場只有橡膠面積42870畝,3600多名職工人均只有11.9畝。1997年前由於產業結構調整不合理,使這個經濟基礎薄弱的企業一下子陷入極度困境之中。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目的是增加職工收入。1998年農場黨委班子痛定思痛後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當年決定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從三件大事入手:一是始終抓住主業乾膠生產不放,在千方百計增加產量的同時,深化割制改革,全面推行一個膠工三個樹位,三天一刀的割膠制度改革,擴建一個橡膠分場,擴大橡膠種植規模。二是進一步挖掘工業潛力,加快工業改革的步伐,增加工業利潤。三是裁減冗員,減員增效。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時,幫助兩級機關“消腫”,建立精幹高效的領導機構。1998年至2002年三年間,全場幹部減員123人。在精減三級管理人員的基礎上,膠工重新劃定崗位。膠工人均負擔面積從1997年的22.74畝411株,增加到人均37.8畝740株,分別增長66.5%和80%。膠工人數從1847人減至1097人,減員750人。三年間,全場幹部、工人減員共893人,僅此一項,就節約開支近千萬元,達到了增效的目的。改革發展
2003年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也是勐醒農場改革力度較大的一年,全場全面實施職工承包家庭經營方案。44個橡膠生產隊合併為35個。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由545人減為442人,減少122名管理人員。全場全面實行四天一刀割膠制度。每個膠工割四個崗位,膠工人均負擔面積從37.8畝增至50畝,膠工人數從856人減少到653人,減員203人。政企分開改革後,勐醒農場黨委把“十個統一”作為農場、橡膠分公司共謀發展的工作準則,做到工作上分、思想上合;職責上分、目標上合;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健康發展。 在統一以主業橡膠生產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農場黨委一手抓學習,一手抓生產,做到學習生產兩不誤、兩促進。針對個別生產隊、少數膠工完不成生產任務的實際,黨委經研究確定了重點單位和個人,農場、分公司各級督導組、領導幹部深入到這些重點單位和割膠崗位,幫助分析尋找原因,制定措施加強管理,及時進行督促指導,扭轉了乾膠下滑的勢頭。通過紮實有效地工作,重點隊的乾膠完成比例已開始上升,膠工個人的產量也有明顯提高。同時,農場、分公司還加大了對職工家庭承包實施方案和護林保膠的宣傳力度,使“三到戶、四自理、六統一”更加深入人心。建立了黨員護林保膠責任區,通過加強對聯防隊的管理建設,召開場地聯席會議,形成合力,確保了護林保膠、場區的穩定取得實效。改革為勐醒農場帶來了生機,大大促進了農場的發展。2003年,全場主業產品乾膠完成5690.439噸,完成年計畫的107.77%;發電量完成2132萬千瓦時,完成年計畫101.48%;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現價)7853.68萬元,比年計畫6056萬元增長29.7%;在崗職工人均全員勞動生產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