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於1969年10月6日開始組建,1970年3月1日正式成立,1974年底撤銷。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許可權,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在原農墾分局、總場、農場、生產隊的基礎上,組成4個師,23個團,116個營,1038個連隊,4個直屬企事業單位。編制
雲南是國家重點開發的墾區之一。1955年,由4000餘名復員轉業官兵開闢了9個軍墾農場,於1957年歸省農墾局統一領導。1960年,雲南省的國營農場達90個,職工總數為7.8萬人,總人口14萬人。1963年全省農墾農場合併縮減為40個,職工減少為6.5萬人。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組織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3月1日,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許可權,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成立大會的會場設在思茅0284部隊的營房,以後這裡成為兵團三大機關(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的駐地。從四月到1974年底兵團撤消,實行三渠道的財務管理,即中央撥基建投資,省軍區撥國防軍費,省財政撥流動資金。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在原農墾分局、總場、農場、生產隊的基礎上,組成4個師,23個團,116個營,1038個連隊,4個直屋企事業單位。1969年10月在西雙版納地區建立的5個水利工程團,劃歸雲南兵團領導。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設在思茅,一師所屬團場集中在西雙版納州內,二師各團場分布在臨滄地區內,三師大部分團場設在德宏州內,少數團場設在保山地區,四師的團場分布在紅河等地區。到1972年年底,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幹部、戰士、職工總計18.7萬餘人,總人口達29.6萬人(包括原農場9萬餘人)。累計接收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萬人,包括上海郊區青年農民2萬餘人),成都(17000人),重慶(24000人),昆明(1萬人)的知識青年11萬人,除以後病退、團退、升學及各種形式走後門陸續離開兵團或農場外。到了1977年底,整個雲南墾區的知青還有8.71萬人,為原知青總人數的70%,其中上海知青37000人,四川(包括成都和重慶)知青32000人,北京知青2900人,昆明知青3600人。
在生產建設兵團的建制下,多數兵團把營作為常規建制,一個營相當於過去一個農場或分場。每個營轄下若干連隊外,還設機務隊、基建隊、衛生隊、武裝排,連隊是兵團最基層的組織,連隊下設排、班:
連部:連長 副連長 指導員 副指導員
軍醫 衛生員 司務長 炊事班 文書 通訊員 保管(統計)員
排:排長 副排長 班:班長 副班長
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構成基本由現役軍人、地方幹部、復員轉業軍人、原農場職工、知識青年等幾部人組成。
現役軍人幹部是兵團的主要領導階層,其中級別最低的也為副連級,大多數現役軍人在調到兵團時,作為一種鼓勵,職務提升了一級。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現役軍人任職的幹部為2700人,兵團機關幹部80%以上,師機關幹部70%,團機關幹部50%,均為現役軍人,現役軍人與知青的比例為1:35。
地方幹部大多是原來農場的管理幹部,現地位低於現役幹部,雖參與領導,但始終處於協助地位。
撤銷之前團場建制表
單位 機關所在地 原農場名稱兵團機關 思茅
獨立一團 文山州硯山縣 平遠街,稼依,堂上等五個農場
獨立二團 玉溪地區元江縣 甘莊,紅河農場
獨立三團 大理州賓川縣 太和,賓居農場
獨立四團 曲靖地區陸良縣 陸良農場
獨立五團 思茅地區江城縣 紅星農場,省第四五七乾
水一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六團,二十團
水二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十九團
水三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四團
水四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水五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一師一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景洪農場
一師二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東風農場
一師三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勐養農場
一師四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橄欖壩農場
一師五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黎明農場
一師六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臘農場
一師十九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醒農場
一師二十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滿農場
獨一營 思茅地區孟連縣 孟連農場
獨二營 振東農場
獨三營 紅星農場
二師七團 耿馬縣 勐定農場
二師八團 耿馬縣 勐撒農場
一師九團 滄源縣 勐省農場
獨四營 耿馬縣 耿馬農場
獨五營 雙江縣 雙江農場
獨六營 永德縣 永康農場
獨七營 永德縣 勐底農場
三師十團 德宏州隴川縣 隴川農場
三師十一團 德宏州瑞麗縣 瑞麗農場
三師十二團 德宏州潞西縣 遮放農場
三師十三團 德宏州盈江縣 盈江農場
三師十四團 德宏州潞西縣 芒市,遮相農場
三師十五團 保山縣 潞江,新城農場
四師十六團 河口縣 河口農場
四師十七團 彌勒縣 彌勒東風農場
四師十八團 金平縣 勐拉(金平)農場
兵團熱帶作物研究所 思茅
兵團機械廠 昆明黑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