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三姐妹踏出約克郡教區那片文明飛地,進入無人保護的世界,她們被迫成為家庭教師,把自己所受的教育作為商品兜售。她們身上記錄了文明與粗蠻的衝突、教養與勞作的衝突、自我表達與自我壓抑的衝突,無處不彰顯出社會存在的新形式。
這是當時我所寫過的最有理論雄心的一本書,儘管它關注的是經典作家,但我覺得它在理論上是有突破的。
——特里·伊格爾頓
《權力的神話》是英國著名批評家伊格爾頓關於勃朗特姐妹的幾部為人所熟知的作品——《簡·愛》《呼嘯山莊》《謝莉》《教師》《維萊特》《艾格妮絲·格雷》的解讀。伊格爾頓從小說文本和勃朗特姐妹所生活的歷史背景與家庭環境出發,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和她們所處的社會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勃朗特姐妹生活在18世紀與19世紀之交,也即從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主義,向英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轉型的時代。一方面,身為牧師的女兒,她們有機會接受體面的教育,卻因為迫於生計不得不做家庭教師,寄人籬下;另一方面,當工業革命正在她們家的門口如火如荼地展開,大規模的勞工運動也就此復興。這種時代的交替在她們身上留下明顯的烙印,“對異見者既同情又恐懼,對當局既心存不滿又滿懷敬仰”,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她們作為中低階層在轉型時代所特有的一種搖擺立場。
站在新時代的連線埠,在邁向城市化的英國社會裡,人們正在學習新的感受方式,壓抑、順從和形塑自我;人們也有新的主體模式,既熱情不斷又挫折不斷,既孤立無依又聰明自立,此般分裂式的處境在她們的小說中有充分而自由地展現。
當然,勃朗特姐妹的個性迥異,這也造就了她們的小說內容的不同發展趨勢。相比夏洛特·勃朗特的“適度妥協”,艾米麗·勃朗特的性格則更顯“激烈決絕”,正如他們的主人公在《簡·愛》和《呼嘯山莊》中表現出來的一樣。
本書於1975年在英國首次出版,當時這種把作品放到作家生活的歷史背景中去看的眼光還是獨到而先鋒的。哪怕是經歷過1968年巴黎文化運動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權力的神話》也還是一種不成熟的構想,猶如政治疾風中的一芥稻草。到了1988年再版時,這本書引起了眾多人的重視,女性主義者已開始批評伊格爾頓的作品忽視了勃朗特姐妹的性別特徵。2005年又出了30周年紀念版,伊格爾頓在序言中坦陳女性身份的特質確實應作為重要因素考慮在其中。
作者簡介
特里·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生於1943年,英國著名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出版著作超過四十本,代表作有《權力的神話》(1975)《批評與意識形態》(1976)《文學理論:導論》(1983)《批評的功能》(1984)《美學意識形態》(1990)《理論之後》(2003)《理性,信仰,革命》(2009)《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2011)《文學事件》(2012)《激進的犧牲》(2018)。憑藉深厚廣博的學識和獨樹一幟的批評,伊格爾頓不論在文學研究者還是愛好者那裡,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譯者:高曉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教授,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譯有《文化與社會》。
書籍目錄
致謝
周年紀念版導言(2004)
第二版導言(1987)
導言
第一章 《簡·愛》
第二章 《教師》
第三章 《謝莉》
第四章 《維萊特》
第五章 夏洛蒂·勃朗特小說的結構第六章 《呼嘯山莊》
第七章 安妮·勃朗特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