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腫療法

現代醫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認為它是全身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芥蒂組織疾病。 最後,現代醫學的專家學者,稱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轉的疾病。 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位深在筋骨,以上三法均不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中醫稱其為“頑痹”又稱“白虎歷節風”。其臨床症狀:雙手指,雙腳趾,腕,踝等小關節首先發病,晨間出現關節僵硬,並有渾身不適。化驗:類風濕因子(RF)呈陽性。到中晚期,關節腫痛增劇,腫處較硬晨僵時間延長;關節逐漸累及肘、肩、膝、髖等大關節,病人活動受限,生活多難以自理。並逐漸出現,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強直,或嚴重者出現關節半脫位和畸形。
現代醫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認為它是全身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芥蒂組織疾病。而關節腫痛則是IgG、IgM,等免疫複合物的致炎物質在關節“作祟”所致。因此,在治療中將腫脹、疼痛作為“靶的”來消除;又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無菌性炎症,一般抗炎藥難以奏效,所以,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成為主要控制腫脹、疼痛、僵硬、高燒的主要藥物。而該藥用上後,很快能緩解腫脹和疼痛。用藥量也不自主的由少到多,否則,腫痛會“此起彼伏”,而該治法的最大的缺點是不能停藥,停藥既“犯病”,也叫“反彈”。
由於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對胃腸、肝、腎有較大的損害作用,久治不愈,又不能停藥逐漸出現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強直關節半脫位、關節畸形而致殘。最後,現代醫學的專家學者,稱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轉的疾病。這就是現代醫學對該病治療的基本狀況。
中醫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療方法。而直接攻病者,只有汗、吐、下三種方法。而汗法主要是用來治風寒表實證的病人,用發汗的方法,使邪從汗道排出體外,該法又叫“開鬼門”;吐法是邪居高位,用吐法將胸膈上的宿食,痰飲涌吐排出體外的方法;下法是病人出現里實證,腹部有痞滿燥實之邪,用瀉下的藥物,將邪從腸道排出體外的治療方法。只有將病邪排出體外,或在體內將其消滅,病才可得到徹底治癒。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位深在筋骨,以上三法均不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而其他五法也只適合輔助治療之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只能在八法之外,經過實踐證明,助腫的治法,是最客觀最科學的治法,因為,它通過中藥的助腫,能起到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無菌性炎症”排出體外的作用。就這樣“助腫療法”一詞誕生了,它的概念是:“病人通過口服助腫重要,促使病人的患病關節,腫痛增劇,以至極限後,自動腫消痛減,以達到由里及表,透邪外出的效果。經反覆多次的腫、消後,達到病邪出盡而治癒的效果。”這種治療方法,稱之為助腫療法。
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了“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而助腫療法則與其所相似,故稱“腫因腫用”之法。它雖然晚出世三千年,但它與“通因通用”可稱為“孿生兄弟”,同樣都是反治之法,只不過所治療的疾病不同罷了。
助腫療法是中醫學發展和創新的產物,是人類醫學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治法,它開創了以腫治頑痹的先河,也改寫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可治癒的歷史;它的問世填補了我過攻關計畫的空白,也將以前所未有的療效震撼著現代醫壇,標誌著祖國醫學為世界醫學作出巨大貢獻的又一新里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