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耶西,M.M.

印度 印地語民間詩人。出生於印度北方邦的加耶斯村普通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比較貧苦,據說曾從事過農業耕種。後隨印度教修行人生活。他的宗教思想屬於印度的伊斯蘭教“蘇菲派”,主張平等、泛愛和敬愛神明。他對各種宗教不懷偏見,他的追隨者中既有伊斯蘭教徒,也有印度教徒。

加耶西,M.M.

正文

印度印地語民間詩人。出生於印度北方邦的加耶斯村普通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比較貧苦,據說曾從事過農業耕種。後隨印度教修行人生活。他的宗教思想屬於印度的伊斯蘭教蘇菲派”,主張平等、泛愛和敬愛神明。他對各種宗教不懷偏見,他的追隨者中既有伊斯蘭教徒,也有印度教徒。
他的作品據說有21種或15種左右,現僅發現3部詩。《最後的話》和《字母表詩》都不長,前者為 1,000餘行,後者有 1,100多行,這兩篇詩主要反映了他的宗教哲學思想和某些社會觀點。長篇敘事詩《伯德馬沃德》是他的著名的作品,分 58章,600多節,每節18行,共11,000餘行。它描寫一個小王國的太子勒登森歷經艱難險阻,與獅子國美麗的公主伯德馬沃蒂結成良緣。德里的皇帝阿拉烏丁得悉後,派人向勒登森索取公主,發生戰爭,苦戰 8年,雙方議和。阿拉烏丁把勒登森騙至德里。公主設計救回,阿拉烏丁率兵追趕,中途受到阻擊。而鄰國一國王企圖乘機搶劫公主,勒登森力戰而死,公主也殉情自焚。這部長篇敘事詩的情節取材於歷史事件,並雜以民間傳說,而大部分屬於詩人的虛構。它歌頌了堅貞的愛情和不畏艱險、不怕強暴的英雄氣概。男女主角的這一悲劇具有社會性。長詩最後一節把詩中幾個主要的人物和地點按宗教思想作了說明,如把女主角當作神明,男主角則是靈魂,靈魂為了和神明統一必須克服世俗的羈絆和幻境等艱難險阻,以此作為作者宣傳“蘇菲派”教義的依據。但有人懷疑這一節牽強附會的詩並非原作,是後人所加。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