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由於不注意用眼衛生習慣而使眼睛裡負責調節的睫狀肌,經常處於緊張的調節狀態,在跟睛里像雙凸鏡一樣的“ 晶狀體”,也經常使其最大限度地向前凸出,來適應需要。睫狀肌好像寬緊帶,經常處於拉緊狀態,時間一長,就會失去原有的作用;就是說, 睫狀肌因過度緊張的調節,發生疲勞甚至發生痙攣,最後使視力減退,而成為 近視眼。這種近視眼,在醫學上叫做“功能性近視”,既是 假性近視。儘管眼球的前後直徑侵度是正常的,但是看遠還是不可能清楚。病因
一、外因
即環境因素,從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離工作的人, 近視眼比較多,青少年學生中近視眼也比較多,而且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其患病率明顯上升。這種現象,說明近視眼的發生和發展與近距離工作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調節能力很強,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較大,閱讀、收發室等近距離工作時的調節和集合作用,使肯外肌(主要是內直肌)對眼球施加一定的壓力,眼內壓也相應升高,隨著作業的不斷增加,調節和集合的頻度和時間也逐漸增加,睫狀肌和眼外肌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調節作用的過度發揮可以造成睫狀肌痙攣,從而引起一時性的視力減退。但經休息或使用睫狀肌糜爛劑後,視力可能改善在完全恢復。二、內因
1、遺傳素質: 近視眼有一定遺傳傾向,已被公認,對高度近視更是如此。但對一般近視,這一傾向就不很明顯。有遺傳因素者,患病年齡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視眼者,無家族史。高度近視眼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一般近視眼屬多因子遺傳病。2、發育因素:嬰兒因眼球較小,故均系遠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軸也逐漸加長,至青春期方發育正常。如發育過度,則形成近視,此種近視稱為單純性近視,多在學齡期開始。一般都低於6.00D。至20歲左右即停止發展。如幼年時進展很快,至15~20歲時進展更速,以後即減慢,這類近視常高於6.00D,可到20D~25D或30D。這種近視稱為高度近視或進行性近視或病理性近視。此種近視到晚年可發和退行性變,因此視力可逐漸減退,配鏡不能矯正視力。很少在出生時就有近視眼,但有極少數為先天性的。
治療
這種近視跟,要及時糾正不良的用眼衛生習慣,並及時請醫生使用族宏紹孔的叫做“阿托品”或者“後馬托品”的眼藥水,或者採用戴老光眼鏡的方法,叫做“ 霧視療法”處理,使調節作用湖陸硝除緊張狀態,它的視力多數是可以改善,甚至恢復這樣近視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這些處理必須及時,如果時間久了,眼睛內部和 眼球就會發生變化,那么,就會變成另一種所謂真性近視眼。相關學說
一、發生功能性近視眼的近工作學說
1895年,查默斯·普倫蒂斯(Chalmers Prentice)對過度近工作引起功能性近視眼的解釋是,近視眼一般發生在高文化水平的人群中,他們過度使用近視力,使控制睫狀肌的神經中樞產生異常衝動。如果持續刺激,對睫狀肌的神經衝動就長期存在,以致衝動不能自行緩解,而導致看不清遠處物體。衝動持續,睫狀肌不能從痙攣狀態下緩解,晶狀體增強的屈光力不能解除,近視眼就發生了。早期研究者觀察到,功能性近視眼或多或少有變成持久性近視眼的傾向。1936年,0.J.梅爾文(0.J.Melvin)有這樣的描述,近視眼患者對近視眼發生的敘述為:“長時間做近工作之後,發現要看清遠處目標需要花一定時間進行調節。需要調節的時間越來越長,直到再也看不清楚遠處目標為止。”
在很近的範圍內,過度使用眼睛,能夠引起功能性近視眼的學說今天已無爭議。但是,在目前關於近視眼的論文和綜述中,似乎正在淡化官的意義。
二、發生功能性近視眼的精神疲勞學說
威廉·貝茨在1912年首先對近工作學說看法提出不同意見。1、他認為,功能性近視眼並不是觀察近物體後產生的,而是“努力去看遠處目標,通常為無意識的”形成了習慣性疲勞而引起的。貝茨使用視網膜鏡觀察正常人在看“新的、奇怪的或不熟悉的”物體時的屈光變化。如不熟悉的視力表、地圖或寫在黑板上的奇怪字跡等。他發現,只要努力辨認目標不成功(出現斜視、皺眉和其他面部和眼部表情等),就出現各種類型的近視性屈光反射,“近視性散光或單純近視”。貝茨發現,如果被觀察者注視遠目標時放鬆,暫時性的近視或近視散光可以避免。
2、貝茨對功能性近視眼的不同理解是,功能性近視眼是由於肌肉的活動,任何肌肉的活動,而不僅僅限於被普遍接受的調節晶狀體屈光力的睫狀肌。他觀察到“調節作用被阿托品完全麻痹和白內障摘除術後的無晶狀體眼的病例”也發生功能性近視眼。
現代對貝茨的功能性近視眼產生的精神疲勞學說的支持,來自1987年布林默和吉爾馬丁(Bullimore&Gilmartin)的研究。他們測量完成需要各種“認識”水平的任務(如解數學題)前後調節靜止狀態下眼的屈光狀況。他們發現,完成高水平問題時,靜止的屈光系統有轉向近距離聚焦的傾向,這與光刺激引起的近聚焦作用是分開的,證明精神作用對屈光系統確有影響。
關於眼外肌的活動可能引起近視性散光的意見,只得到很少的試驗證明。1931年,驗光師J.W.帕克(J.W.Parker)報導說,他通過對眼外肌的治療,減輕了很多散光的病例。但是,他沒有詳細說明他的方法。1959年費爾曼德(Fairmaid)報告,當雙眼共同向內集中時,發生明顯的角膜變化。
三、發生功能性近視眼的折衷學說
有人認為,引起功能性近視眼的兩種理論,長期近工作和看遠目標產生的習慣性疲勞並不矛盾。貝茨在1911年發表的論文中寫道,兒童在看遠目標時為什麼會產生眼疲勞?因為他們有被教導的經歷,即完成很多事情時需要努力。他們知道,通過自發的努力,看近處的目標就比較清楚,很自然,當看遠目標時更加努力,以至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發生眼疲勞,結果導致看遠處目標不清楚。注意事項
1.合理的飲食結構是眼睛發育的物質基礎就身體健康而言,需要的就是營養的,缺乏的就是急需進補的,過剩的則是有害的。因此,別讓孩子挑食、偏食,食物種類儘可能豐富,葷素搭配著吃,不要讓眼睛的生理髮育"供不應求"。另外食品本身的物質形態以天然為佳。有些家長熱衷於給孩子喝各種營養口服液,就連解渴都不用白開水,而是喝各種飲料。其實家用白開水的生物活性大大優於各種飲料。其他食物也一樣,天然形態比人為提取物容易消化吸收,還不容易發生過量吸收的弊病,因而更有益於健康。2. 適量的體育活動是緩解眼疲勞的有效方法
長時間靜坐用眼後,眼睛會疲勞,覺得酸澀脹痛。這時候最需要起身活動,最好是做戶外有氧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快疲勞代謝物的分解。中、國小生在晚上做完作業以後進行10~30分鐘體育活動(散步、做操等),對保護視力乃至對身體健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3. 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於減輕視疲勞
很多孩子的近視是在學習緊張階段發生的,家長則往往誤以為是長時間看書把眼睛"用"壞了。其實,精神緊張對視力的負面影響大大超過用眼時間的影響。人在精神緊張的時候肌肉僵硬,加重疲勞程度,又不利於疲勞代謝物分解,導致近視高發。但只要及時穿插休息活動,消除精神緊張,視疲勞是可以恢復的。
4. 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持續性閱讀50分鐘後必須休息,不要使眼睛疲勞,同時應作10分鐘的遠眺以鬆弛眼肌的緊張。閱讀時,頭部應稍向前傾,不可過於俯視,以免頭部及眼部淤血,身體應採取正坐的姿勢。課桌椅子要符合人體生理高度,書本或物體與眼的距離應在30厘米以上。要避免臥床或行車走路時閱讀。印刷品應字跡清晰,如果是用鉛筆書寫應以硬性濃黑色為好。
5. 避免長時間在強光下用眼
不少家長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覺得光線強點對眼睛有利,甚至為桌面檯燈裝100瓦的燈泡,可這樣恰恰會加重眼睛疲勞。因為光線強弱對瞳孔擴張有直接影響,過強的光線會增加眼睛調節強度,加重眼睛勞動強度,時間長了反而容易造成近視。一般桌面檯燈以40瓦以下為宜。
預防方法
必須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他們正確的寫字、讀書姿勢,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著身體。書本和眼睛應保持一市尺。學校課桌椅應適合學生身材。看書時間不宜過久。寫字讀書要有適當的光線,光線最好從左邊照射過來。不要在光線太暗的光線下看書、寫字,減輕學生負擔,保證課間10分鐘休息,減輕視力疲勞。積極開展體育鍛鍊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教導學生寫字,不要過小過密,更不要寫斜、草字。寫字時間不要過長。認真做好眼保健操。
看電視時要注意電視機高度應與視線相平;眼與螢光屏的距離不應小於螢光屏對角線長度的5倍;看電視時室內應開一盞支光小的電燈,有利於保護視力;在持續看電視1~1.5小時後要有一個短時間的休息眼睛高呼向遠眺,做眼保健操;應多吃些含甲種維生素較豐富的食物各種蔬菜及動物的肝、蛋黃等。對近視要分檔防治,抓早抓小。積極矯治和防止加深發展。如果已發生近視,要到醫院去驗光,配戴適宜的眼鏡。假性近視可採用遠霧視法、推拿操或晶體操以及物理療法、藥物等進行矯治。
護理
功能性近視是由於較長時間不適當地看書、寫字等用眼過度,使睫狀肌持續痙攣,晶狀體隨之處於變凸狀態,但眼球的前後徑並未改變。經醫師檢查證實後,可點阿托品眼藥水,以解除睫狀肌痙攣,待點一天或數天,遠視力恢復正常後,再改為短效散瞳肌痙攣,待點一天或數天,遠視力恢復正常後,再必為短效散瞳藥(如托品卡胺或雙明星等),每天下課後再眼各滴一次,睡前再滴一次,如晚上還有作業,可配戴一副200度左右的遠視鏡,一般2-6周后,待視力穩定後,可停止治療。
若確診為真性近視,應散瞳驗光後配戴合適的近視鏡。一旦配了就應經常戴,不要經常摘掉,否則會加深近視度數。
近視眼治治癒後仍要注意用眼衛生,以防再發。讀書、寫字的姿勢要正確,眼睛與桌面要保持33厘米距離(即一尺);看書、寫字30-40分鐘後應休息一次,向遠處眺望或到室外活動;每日定時做眼保健操;不在光線暗淡或過強的環境下看書、寫字;躺著不看書,坐車不看書,不邊走邊看書;看電視的時間不要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