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娃娃,全身赤裸,棕色皮膚,迷失森林裡之後,在夜晚來到了一個狼窩。“那是人的小娃娃嗎?”狼媽媽問道,“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呢。把他叼過來吧。”
狼孩莫格里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寫下莫格里的故事的人,是廣受全世界兒童喜愛的英國作家吉卜林,1907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近日,這個故事被冠以《狼和孩子》的名字重新出版,收入中國和平出版社推出的《人與自然的交響樂章》系列。著名作家莫言對這套叢書頗為推崇,他說:“向年輕讀者推薦這些故事,是希望青少年多一些非功利性的閱讀,保留更多的想像力。”
“讀書等於受苦!”這是時下不少孩子的心裡話。與此同時,各種關乎閱讀現象的負面報導也時常見諸媒體:公民讀書率下降,網路動漫打敗經典名著,現代人無暇讀書、大眾精神狀態漸趨浮躁,全社會文化底蘊被削弱,等等。
莫言認為,名著的閱讀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閱讀生活的目的化、功利化。
他說,功利閱讀,已從兒童開始。寫不好作文,就看作文參考,成績不好就多做教輔書上的習題,這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的共識。“我承認,閱讀經典文學故事,對時下人人焦灼的應試教育幾乎毫無用處。但是,孩子們的想像力,不能再繼續被各種功利化的‘實用閱讀’所抹殺。”
對此,作家、《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肖復興深有同感。他說,為了應對考試而進行的“實用閱讀”,歸根結底是由高考壓力過大而造成的。但是,應試閱讀不可能使考生寫出精彩的高考作文。
他解釋說,閱讀不僅包括“知性教育”,還包括道德,即人文生活的“德行教育”。從近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可以看出,這些作文題目已經不僅僅是純語文作文的命題,已經轉變到倫理道德及價值判斷的命題。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顧之川說,美國的素質教育比較發達,就語言教學來說,強調閱讀的綜合性,同時還注重考察學生的聯想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美國的一道考題題目———“如果到荒島生存,你應如何做才能活下去?”讓學生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和解決方法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考題讓中國孩子考,估計會有很多人都不會及格。
清華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特級教師崔琪提醒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閱讀選擇,幫助孩子選擇符合孩子閱讀特點和思維方式的作品進行閱讀。選擇閱讀作品時,不要古今中外面面俱到,否則,即使讀了,也是囫圇吞棗,領悟不到文章的奧妙。
肖復興建議青年讀者,要在閱讀中培養優秀的閱讀習慣,為今後終生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