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47年前後,隨父親回到濟寧,和竇朝榮等名角搭班唱戲,後又回到吳宗欽為團長的汶上劇社。次年初,與父劉步雲、兄劉鹹欽至兗州,加入兗州梆子戲班。在兗州戲班掛牌演出七年,成為戲班主演,藝術上進入成熟階段。1954年離開兗州戲班,參加濟寧縣劇團。1959年援疆,至新疆建設兵團農六師八一劇團,曾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大廈”為中央領導鄧小平、王震、王恩茂、賽福鼎等同志演出《穆桂英掛帥》,受到領導的高度讚揚。1962年從新疆返回到濟寧,在濟寧逢春劇院演出時,被汶上縣委書記景西來和於亞民、邵漢青等領導看中,受邀參加汶上縣山東梆子劇團,直至1985年退休。
詳細內容
劉鹹進學藝刻苦努力,從跑龍套、宮女、配角開始,到演主角、挑大樑,在踏踏實實的學習中藝術不斷取得進步。他在藝術表演上博採眾長,在山東梆子表演手段的母體中,不斷注入多劇種、多藝術形式的程式與非程式性的因素,使舞台上的表現手段更加豐富、更加完善。他認為,演戲要懂戲情、明戲理,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人物。他常常把自己飾演的各個劇目中的主要人物對比起來進行思考、分析,把這些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把握住,進而思考其如何表現。他扮演的《穆桂英征東》中的穆桂英、《樊梨花征西》中的樊梨花、《對花槍》中的薑桂芝、《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鍘美案》中的秦香蓮、《桃花庵》中的竇氏等人物都形象迥異,栩栩如生。觀眾將其表演特色總結為“功底深厚、扮相俊美、做功細膩、感情真切”,並送他個雅號“山東梆子的小梅蘭芳”。文化大革命期間,又成功地塑造了《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白毛女》中的楊白勞等藝術形象,展現了深厚的藝術功力。
1981年,在原汶上縣委書記趙志浩的決策下,汶上縣山東梆子戲校成立,招收了40名學生。劉鹹進負責戲校的主要管理工作,除親自教授學生以外,還邀請姚月芝等多位著名表演藝術家到校指導學生。在教學中,劉鹹進悉心教習四功五法,同時還教育學生怎樣做人。他說,做人比演戲重要,人做不好,戲也不會演好;演員是魚,觀眾是水。不管演出條件如何,演員都要認真做戲,這是藝術的要求,也是對觀眾的尊重。三年後,40名學員學成畢業,以此為基礎成立了汶上縣山東梆子青年劇團,開始巡迴演出,主要劇目有《青蛇傳》、《母老虎上轎》、《巧點鴛鴦譜》、《三看御妹》、《雛鳳凌空》等,劇團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讚揚。《濟寧日報》和《大眾日報》報導了他們的事跡,並把汶上縣山東梆子青年劇團譽為魯西南的“小百花劇團”。1985年,汶上縣接管青年團,劉鹹進辦理了退休手續,回濟寧安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