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劉靖,字文恭,黃初年間由黃門侍郎升任廬江太守,魏文帝下詔說:“您父親過去在那裡任職,現在您又要去管轄這個郡,真可以說是能為國家擔當重任了。”
後來劉靖被調任河內郡太守,升為尚書,朝廷賜予他關內侯的爵位,又出任河南尹。散騎常侍應璩給劉靖寫信說:“你由外邊來擔任納言的職位,在京城作官。使百姓富足的政策,在於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院牆籬笆要造得又高又陡,來杜絕那些偷盜的企圖;播種的時候,一定要選好搭配黍、稷、麻、麥、豆五類種子,以避免水旱災害;農具一定要完備充足,不能耽誤農時;養蠶、種麥要有苫蓋的準備,才能保證不受雨淋。吏員要按期升遷,不要讓他們滯留原位;鰥寡孤獨的人,讓他們享受到官倉的賑濟;再加上明察秋毫,執法如山,不為權勢所屈的魄力;各級官吏遵奉朝廷的旨意,舉國上下都能垂手聽命,那么,即使是前朝治理京兆的能臣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王駿,也不能同您相比。”而劉靖施政大多做到了應璩所說的那樣。起初似乎讓人感覺瑣碎繁複,但最終還是便利了百姓,行事有他父親的遺風。因為母親去世,劉靖離任奔喪。後來又擔任大司農衛尉,晉封廣陸亭侯爵,食邑三百戶。
論議儒教
黃初五年,魏文帝曹丕在洛陽恢復兩漢的太學,置博士以傳授經學。二十多年過去,太學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
劉靖曾上疏陳說儒家教化的根本道理,他說:“學問之道,乃是關係到治亂的法則儀制,是聖人最重要的訓誨。自從文帝黃初推崇建立太學,到現在已有十多年,但罕見培養出有成就的人才,原因就在於博士的選送太輕易,眾儒生又是為了逃避兵役而來,高門貴族的子弟詆毀太學,引為恥辱,所以沒有真正來求學的。雖然掛著學校的招牌卻沒有學習的人,雖然設立了教育的體制卻沒有什麼功效。應該用高標準來選拔博士,選擇那些行為能夠作出表率,通經學能夠勝任教師的人來執掌太學,教導儒生。遵照古代的制度,讓食邑兩千石以上官員的子孫,從十五歲開始,都進入太學。明確地制定升降獎懲的學習法規。對那些能通曉經術、修養德行的,要提升他們以發揚盛德;對那些敷衍了事、荒廢學業的,要開除他們以示懲罰。推選出素質好的來接受教育,對一般人則勸勉他們行善,這樣一來,那種浮華庸俗的風氣不用禁止就會自行消滅。闡發弘揚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使那些還沒有歸順的地區也得到安撫,使四方百姓承受儒家風尚的沐浴,邊遠地方的人民也自動前來歸附,這就是聖人的教化,達到治世的根源。”
劉靖提出解決方案:1、高選博士。教授資格要嚴。2、強制令高幹子弟按齡上學。3、明賞罰,禁浮風。希望能夠整頓太學課督不嚴,學風浮華的問題,然而朝廷並沒有採納。
外鎮河北
劉靖後來升任鎮北將軍,持節總管河北地區的軍事,他認為“邊防一貫的、最重要的策略是守御,沒有比守御更好的辦法,要分清百姓和蠻夷的界限”。他開拓了邊疆的防線,在險要的地方屯兵據守。又修鑿拓寬了戾陵渠大堰,引水灌溉薊州南北的大片農田,使田地能夠連續三次種稻,邊疆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根據·《劉靖碑》記載,劉靖將軍,親自登上梁山,觀察地形,勘察漯水。他派遣部下丁鴻率軍士千人,在選定的地址上修築了戾陵主堰,此堰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步,因在戾陵附近,故而得名。在戾陵水門,下接一條引水乾渠,因形似車箱,故名車箱渠。通過車箱渠分出一部分河水,平地導流,注入薊城西北的高梁河。再沿高梁河西岸開支渠,以達到灌溉農田,發展水稻生產的目的。這是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可以說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政績。它在山洪爆發的時候可以用來防洪,山洪乘堨東下,免遭山洪侵害。在平時則用以灌溉稻田,取得豐碩的財政收益: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同時由於水利條件的改善,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三更種稻,邊民利之。這裡的三更種稻,大抵是因為水利發達了,可耕田增多,通過輪作休耕,養地的方法來提高糧食產量。
公元254年(嘉平六年),劉靖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征北將軍,並晉封他建成鄉侯爵,諡號為景侯。他的兒子劉熙承襲了他的爵位。
公元291年(晉惠帝元康元年),司隸校尉王密上表稱頌劉靖有功於人民,應立祠供奉,於是在元康四年(294 )九月二十日刻石立碑於薊城東門大道左,揚名於後世。
人物評價
應璩:雖昔趙、張、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三國志·魏書·十五》
墓碑
《劉靖碑》
其詞云: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勢,嘉武安之通渠,羨秦民之殷富。乃使帳下丁鴻,督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於水,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
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別源也。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餘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人,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晦。至景元三年辛酉,詔書以民食轉廣,陸費不贍,遣謁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徑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含,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高下孔齊,原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於當時,敷被於後世。
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驍騎將軍、平鄉侯宏(《晉書》作弘),受命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寧朔將軍,遏立積三十六載,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損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餘丈,上渠車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勛,親臨山川,指授規略,命司馬關內侯逢惲,內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門,門廣四丈,立水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準遵舊制,凡用功四萬有餘焉。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負而事者,蓋數千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遇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紀勛烈,並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水經注-漯水注》
家族資料
父輩
劉馥,字元穎,東漢末揚州刺史。
子輩
劉熙,嗣侯。
劉弘,字叔和,有才謀,仕晉為,車騎大將軍開府,荊州刺史,假節都督荊、交、廣州諸軍事,封新城郡公。死後追謚為元。
孫輩
劉璠,北中郎將。劉弘為荊州牧,為治中,劉弘去世,劉璠被推舉為主,保全荊州。
六世孫
劉安,後被陶侃闢為掾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