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黎

劉青黎

劉青黎(應作“劉青藜”,1839——1900)字乙觀、大同城內人。幼年讀書,13歲入邑癢(縣學),以文學著稱。同治庚午年(1870)中舉,辛未年(1871)中進士,以知縣用,派往陝西選充發審局差(由督撫委派候補官擔任審訊的差官)。

基本信息

劉青黎(應作“劉青藜”,1839——1900)字乙觀、大同城內人。幼年讀書,13歲入邑癢(縣學),以文學著稱。同治庚午年(1870)中舉,辛未年(1871)中進士,以知縣用,派往陝西選充發審局差(由督撫委派候補官擔任審訊的差官)。癸酉年(1873)委辦漢中總厘局事(專管徵收商業稅)。他任陝西洋縣(今陝西西南部)知事時,一上任即以儲義倉、興學校為己任,為民貯義倉幾百餘石,以備飢害。又整頓書院,重訂課程,購置了書籍。
庚辰年(1880)又赴陝西平利縣。鄰境竹溪(今陝西竹谿縣)匪首柯進成手下有五千餘人,威脅平利縣,陰謀作亂,使人心洶洶。青藜上任後,編保甲,設局卡,晝夜巡警,柯進成見無法對付,遂率眾逃遁。
平邑沙家口是川陝的一個重要渡口,過去在此建有鐵索橋,由於年久失修,鐵橋已不存在,每到夏秋,河水暴漲,多有人被淹死,經常發生事故。劉公見此情景,出面各方籌款,請來工匠,親自督促修復此橋。橋建成後,給百姓帶來莫大之便,百姓感激,將此橋命名為“劉公橋”,以志紀念。
辛巳年(1881),他擔任陝西榷 縣(今陝西略陽縣)厘務,所收稅銀涓滴歸公,“脂膏不以自潤,廉明一如漢中時”。
壬午年(1882)補淳化縣(今陝西省淳化縣)知縣。該縣書院經費短缺,劉公拿出自己的銀兩捐廉資助,他還經常到書院去授課,往往口講兼用手比劃不厭憚煩,士風由是蒸蒸日進。
後又調至三原縣(今陝西三原縣),當時剛遭兵 之後,士曠民惰,百廢待理。劉公為了發展農業,他親自督令全縣鑿井開渠,灌溉田地,共掘井二百多眼,使農業得以發展。他又引導農民開闢桑園,廣植桑樹,達數十萬株。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凡毀樹者罰種一定數量的桑樹。農民既得桑樹,就大興蠶業,紡織業逐漸興起。由於厲行蠶桑,民間每年得到絲利達十餘萬銀。為了感激他,百姓還為他立了生 祀之,曰:“劉青天活我”。劉青藜在三原縣十多年,興利除弊,散賬救荒,凡事從實際出發,不追名逐利,以振興絲利最為顯著,使這個川陝較大縣邑,成為紡織商業興盛縣。在他辭官清養,回歸故里時,臨行父老攀轅不忍去,餞行者四十餘里,劉公與鄉親們執手灑淚而別。
庚子年(1900)他回大同居住。同年秋天病故,享年61歲。他生前留下著作多部,有《蠶桑備要》、《蠶桑全圖》、《井利圖說》、《蠶桑指誤》、《蠶桑考》、《蠶桑歌示合編》等,為發展我國農桑業做出了貢獻。這些著作斟酌時宜,繁簡適當,為後人留下了珍貴遺產。其子應昭勒銘日:
桑水湯湯,恆岳蒼蒼。
佳氣磅醇,鍾毓循良。
興學造士,捐廉傾囊。
詰奸禁暴,醜殮跳梁。
鐵橋重建,歡洽旅商。
口碑載道,嘉名永彰。
懿彼原邑,媲美桐鄉。
水泉既鑿,歲慶豐穰。
春來陌上,蠶婦執筐。
繭絲載德,用極蒸嘗。
生詞巍峨,青史增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