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蛻(821~?)
正文
唐代散文家。字復愚,號文泉子。自雲長沙(今屬湖南)人,又有記載作桐廬(今屬浙江)人。有人認為這兩處都是僑寄之地,並非原籍,他又從不祭祀祖先;所以當代學者有疑其為非華裔者。大中四年(850)進士,曾任東川觀察判官。流寓射洪時,嘗聚生平所為文,掘土埋於南山,刻石曰“文冢”。累遷至左拾遺,中書舍人。懿宗鹹通二年 (861),因劾奏前宰相令狐綯之子令狐滈擢左拾遺事,貶為華陰令。唐末文風轉趨俳麗,劉蛻自視甚高,以復古自命。文集自序說:“收其微詞屬意古今上下之間者為外內篇焉,復收其怨抑頌記嬰於仁義者雜為諸篇焉。”但立論不專主儒家,亦參用道家之說,並多憤詈之詞。文風奇奧詰屈,遠師揚雄,於古文中與皇甫湜、孫樵為近。《山書》中論萬物無常聲,有襲用嵇康《聲無哀樂論》之處。《文冢銘》一文,發泄文士高自期許而不遇於時的感嘆,最為後人稱許。清人劉熙載說:“劉蛻文意欲自成一子,如《山書》十八篇、《古漁父》四篇,辭若僻而寄託未嘗不遠。學《楚辭》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雖止三章,頗得《九歌》遺意。”(《藝概》)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劉蛻自編文集《文泉子》10卷,已佚。今傳明代天啟年間吳馡問青堂 6卷本《劉蛻集》,是傳世最早也是較好的刻本,《四部叢刊》據以影印。事跡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新唐書》本傳、《潼川志》。陳寅恪有《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載《金明館叢稿初編》),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