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2年7月在南開大學社會學本科畢業。
1995年7月在南開大學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1998年7月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博士研究生畢業。
2004年8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2004年11月—2005年6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社會學系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
中國社會研究,城鄉社區研究。
社會運動研究,都市研究,尤其是都市空間利用模式和都市政策研究。
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研究(變遷中的中國社會的消費形態)。
中國的社會自發性、社團和社會運動研究(環境保護、消費者運動、合作運動等)。
技術套用和社會變遷,尤其是新技術套用所帶來的社會後果。
越軌、犯罪和社會問題研究(青少年犯罪、流動人口的越軌、性越軌)。
主講課程
城市社會學、越軌與犯罪社會學。
主要貢獻
劉能,2002(譯著):《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能,2004(專著):《公益項目評估:希望工程教師培訓項目暨朗訊班總體績效評估》。上海:文匯出版社。
劉能,1995a:“法蘭克福學派”,pp. 48-74,載侯均生主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劉能,1995b:“社會學中的辯證方法”,pp. 75-96,載侯均生主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劉能,1997b:“蘇聯解體後圖瓦共和國內的民族關係”(譯文)。Pp. 454-486,載馬戎主編,《西方民族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能,1998:“關於研究方法:讀《重讀〈江村經濟·序言〉》有感”,pp. 535-557,載馬戎、周星主編《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北京:群言出版社。
劉能,2000:“鄉鎮行政體制的一次解剖”,pp. 72—116 載馬戎、劉世定和邱澤奇主編的《中國鄉鎮組織變遷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劉世定、邱澤奇、劉能,2000a:“浙江省玉環縣陳嶼鎮調查”,pp.434-534,載馬戎、劉世定和邱澤奇主編的《中國鄉鎮組織調查》。北京:華夏出版社。
劉世定、邱澤奇、劉能,2000b:“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鎮調查”,pp.535-654,載馬戎、劉世定和邱澤奇主編的《中國鄉鎮組織調查》。北京:華夏出版社。
Liu, Neng, Mary O’Hara-Devereaux, Robert Mittman, and Lydia Mutch, 2002. China’s Generatio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ily Life. Beijing and San Francisco: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China.
Liu, Neng, 2002a. “The Sandwich Generation: Knowledge-Worker Pioneers of China’s Changing Workplace.” Pp. 123-139 in Mary O’Hara-Devereaux, Robert Mittman, and Ma Rong eds. China Five-Year Forecast: 2002. Beijing and San Francisco: 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China.
劉能,2002c:“広がるジエネレーション·ギヤツプ”。《人民中國》,2002年第12期:頁19-25。
劉世定、劉能,2002:“戶籍—身份制、貧民區與社會安全:一個理論準備”,pp. 264-283,載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Liu, Neng. 2003a. “Beijing Rising: The Future of Urban Movements in China”.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XXV, No. 2.
劉能,2003b。“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多維度的解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四期:29-37。
劉能,2003c:“越軌社會學視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30-38;第12期:32-40。
劉能,2004a:“等級制和社會網路:中國社會空間場域的權力機制”。《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25-31。
劉能,2004c:“中國都市地區普通公眾參加社會捐助活動的意願和行為取向分析”。《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2期:68-78。
Liu, Neng. 2004d. “Modernization,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Structural Origins and Socio-Cultural Roots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y, April 23-24, 2004, Beijing, China.
劉能,2004e:“怨恨解釋、動員結構和理性選擇:有關中國都市地區集體行動發生可能性的分析”。《開放時代》2004年第4期:56—81。
劉能,2005a:“農村流動人口與城市社會安全:理論命題和政策建議”。《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63-67
劉能,2005b:“人口學分布和社會福利水平:中國15-24歲青少年的社會發展概況”。《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13-23。
劉能,2005c:“實地研究的方法論策略:以農村消費實踐的研究為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62-66。
李衛平、劉能、阮雲洲,2005a:“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治理結構分析”。《衛生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3-10。
李衛平、阮雲洲、劉能,2005b:“F醫院治理結構分析”。《衛生經濟研究》2005年第6期:3-8。
阮雲洲、劉能、李衛平,2005:“關於公立醫院治理結構的員工問卷分析”。《中國衛生經濟》2005年第7期:17-21。
我國公立醫院治理結構研究總報告(第一作者:李衛平,與周海沙合作),論文 ,《中國醫院管理》2005年第8期。
一家公立醫院的治理變革及存在的問題(第一作者:李衛平,與阮雲洲合作),論文 ,《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5年第14期,第35-40頁。
浙江邵逸夫醫院公益法人治理結構的改革探索(第一作者:李衛平,與阮雲洲合作),論文 ,《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5年第13期,第30-36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治理結構分析(第一作者:李衛平,與阮雲洲合作),論文 ,《衛生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第3-10頁。
數位技術在中國西部希望國小:朗訊四川省希望網校項目績效評估報告,諮詢報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2005年。
農村流動人口與城市社會安全:理論命題和政策建議,論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63-67頁
人口學分布、社會福利水平分析:中國15-24歲青少年的社會發展概況,論文,《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第3—23頁。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Conflict, And Government In China 論文 Pp. 119-154 in Zhang Yunlin, ed.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Beijing: Current Affairs Press. May, 2005.
實地研究的方法論策略:以農村消費實踐的研究為例,論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62-66頁
農村流動人口與城市社會安全,論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3期。
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制度評估和制度創新,諮詢報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民政部救災救濟司,2004年8月。
愛滋病、污名和社會歧視:對中國鄉村社區兩類人群的一個定量分析 論文 《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6期第136-164頁。
聯合國兒基會支持的婦女兒童兩綱計畫監測項目終期評審項目評估報告,諮詢報告,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05年12月。
當代社會學視野下的消費,論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5期。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GE教育項目績效評估報告,研究或諮詢報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中國農村社區的愛滋病感染與社會歧視”,論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2期。
聯合國兒基會支持的婦女兒童兩綱計畫監測項目終期評審項目評估報告,研究或諮詢報告,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北京市城鄉結合部外來流動人口的城市適應和社會控制:核心概念界定、外來流動人口分類和理論關注點的明確”,研究或諮詢報告,2007/06/18,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規劃課題,2007中期檢查報告,劉能。
“全球化と網民が中國を變える?”,論文,2007/06/15,日本岩波書店《世界》雜誌2007年第7期,劉能
“各式各樣的馬克思主義階級結構概念”,譯文 2007/06/15,《社會理論》第三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劉能。
“豐裕但可能並不幸福的一代”,論文,2007/05/15,《數字商業時代,專訪,劉能。
“當代社會學視野下的消費”,論文,2006/10/30,《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劉能。
《聯合國兒基會支持的婦女兒童兩綱計畫監測項目終期評審項目評估報告》,研究或諮詢報告,2006/07/18,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劉能。
1996年7-8月,參加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和新加坡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聯合課題《中國鄉鎮組織運行機制》的實地調查工作(湖北、浙江兩省),並參與撰寫部分研究報告。
1998年7-8月,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劉世定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方孝謙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政治系博士生耿曙先生一起赴山東省濟南市北園鎮進行“鄉鎮企業改制”的調查研究。
1999年7月-2000年2月,參加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和美國未來研究所聯合課題《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變遷》的研究設計、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並參與撰寫研究報告。
2001年3-8月,協助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和美國未來研究所聯合課題《中國各主要產業電子商務業務的現狀與未來》在中國的實地調查工作。
2002年4月-2003年3月,獨自承擔國家民政部招標課題《經常性社會捐助制度評估和制度創新》,在全國8個省、市、自治區進行大規模的實地調查。
2003年4月起,獨自承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委託課題《希望工程國小教師培訓項目總結性評估》,在上海、江蘇和山東三省(市)進行多點評估研究。
2003年4月起,獨自承擔國家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委託課題《我國公立醫院治理結構改革》,在浙江省杭州市三所省級公立醫院進行實地研究。
2003年10月起,獨自承擔日本卡樂B基金會委託課題《中國都市家庭消費模式研究》,預定在北京市開展問卷和訪談研究。
2003年11月起,獨自承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委託課題《網路通訊技術在中國鄉村基礎教育中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希望網校運行績效評估》,預定在四川省六所希望國小進行實地研究。
2004年4月-2004年8月,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北京神州融智國際諮詢有限公司委託課題《需求分析、問題識別和多元社會支持體系的建構:中國15—24歲青少年發展研究》。
2004年6月-8月,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北京好麗友羅世諮詢有限公司委託課題《北京中關村地區主流人群電影消費行為模式研究》。
2004年9月起,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委託課題《河南、山西兩省愛滋病重點地區紅絲帶關愛行動項目評估》。
2005年7月起,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通用電氣希望工程教師培訓項目績效評估》課題,在上海、江西和北京開展評估調研工作。
2005年8月起,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美國未來研究所合作項目《中國人家庭生活方式五年跟蹤研究》,在四川和北京展開實地戶訪。
2005年9月起,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婦女兒童兩綱項目2001-2005年項目周期最終績效評估》,在北京、新疆、寧夏、江蘇、四川、廣西等地展開評估調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