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以來,中國學術界湧現出一批新學人。他們大多有過對社會動亂與變革的體察,受過“西風”漸欲迷人眼的種種思潮的衝激,有過放眼望洋的蹈厲,亦有過躲進小樓的沉潛。他們在80年代初嶄露頭角,繼而漸趨成熟。90年代以來,這批學人更以一種成熟的心態,對新世紀的學術前景作了從容的思考。由此我們也就有理由期望他們在步入下一個世紀的時候,成為新世紀通博的學術大家。這樣的大家是現代化中國所迫切需要的。因為一個民族,在其步入現代化的時候,倘不能對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釋與肯定,那便是崩潰的開始。學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於作出這樣的解釋與肯定。我們不能在擁有了技術之後卻失去了精神。這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是可堪憂心的問題。
作者簡介
劉東,一九五五年三月六日出生於江蘇徐州,籍貫山東嶧縣,一九六一年九月起就讀於徐州市中樞街國小,念至五年級時因。文革罷課而輟學:至一九七零年始升入徐州市第五中學續讀,卻因家庭出身之故而於次年十一月即被分配到徐州機械廠翻砂車問做童工,惟能借工余時間自修中學及大學低年級的部分功課:一九七七年考入南京大學哲學系,四年後畢業,旋輾轉任教於浙江大學及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八五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班,並於三年後如期完成論文:至一九九零年方獲準通過答辯,此後迄今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目錄
自序
回到軸心時代
不通家法
形式合理化只是必要條件和最低標準
西方的醜學
叔本華:沒有意志的意志哲學家
“現實主義”可能嗎?
藝術究竟是怎樣流變的——述評《藝術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
試論中國文化類型的形成
中國古代飲酒文化
中國古代體育文化
北大學統與五四傳統——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性”
中國能否走通“東亞道路”?
多元標準下的“進步”概念——在中德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提要
“創造性轉化”的範圍與限制
文化觀的鐘擺
主要著述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