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劉丹青,男,漢族。1958年8月生於江蘇無錫,長於蘇州吳江縣(現吳江區)。1976年高中畢業,1977年1月作為知青下鄉,鏇任教於吳江同里中學。高考恢復後於1978年3月入讀江蘇師範學院(今蘇州大學)中文系77級本科。1982年春考入南京師範學院(後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張拱貴教授。1984年底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代漢語教研室主任。其間於1988年夏至1989年夏在美國紐約州的聯合學院(Union College)進修教學。1996年調入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副所長、所長、博士生導師。其間於1997年5月至2000年9月在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徐烈炯教授。2001年4月借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任《中國語文》副主編,次年正式調入,繼續任該刊副主編、主編,並先後任所長助理、副所長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學系主任、所長。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
社會兼職
曾兼河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現兼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德國柏林社會科學院普通語言學研究所、台灣清華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法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東亞語言研究所、匈牙利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韓國慶熙大學、西江大學、高麗大學、首爾大學等處進行訪問研究或講學,並曾在澳門、瑞典、新加坡、澳大利亞等處參加學術會議。
學術貢獻
劉丹青從本科開始從事漢語語法和方言的研究,從跨方言語法比較拓展到類型學視角的跨語言跨時代研究,研究對象覆蓋古今漢語、吳、江淮、徽、粵等幾大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及外國語言。研究領域以語法為主,兼及語音、辭彙語義、文化語言學和套用語言學。中英文論文發表於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美國、日本、法國、韓國等地的語言學期刊及文集。有著作被翻譯成韓國語、日語在韓國、日本出版。
劉丹青致力於將具體語法現象置於人類語言共性和類型差異的大背景下考察,注重理論探討和新領域的開拓,注重將現代語言學觀念引入國內語言的調查研究。他是較早開拓漢語方言語法領域和較早關注語音節律對漢語語法影響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語法研究的語音平面”“語用優先”“唯補詞”“無標化”“語言庫藏類型學”“顯赫範疇”“原生重疊和次生重疊”“(去)嘆詞化”等新概念,也是在國內較早研究框式介詞、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和疊加、關係化、標句詞、附綴(化)等學術問題的學者。劉丹青是語言類型學在中國普及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還主持編制了多種新型方言語法調查問卷,主持創建了兩個方言語法語料庫,編著了《語法調查研究手冊》。
學術成果
編著類
2017 年
《語言類型學》,劉丹青,中西書局,2017。
2015 年
《方言語法論叢(第六輯)》,劉丹青、李藍、鄭劍平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 年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 · 劉丹青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013 年
《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新視角——第五屆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012 年
《名詞性短語的類型學研究》,主編,商務印書館,2012。
2009 年
《漢語的形式與功能研究》,程工、劉丹青主編,商務印書館,2009。
2008 年
《語法調查研究手冊》,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005 年
《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明清吳語詞典》,石汝傑、宮田一郎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003 年
《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
《話題與焦點新論》,徐烈炯、劉丹青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98 年
《話題的結構與功能》,徐烈炯、劉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南京方言音檔》,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音庫》分卷本之一,劉丹青編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徽州方言研究》,平田昌司主編,劉丹青為第三作者。日本東京好文出版,1998。
1996 年
《南京方言詞典》,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本之一,劉丹青編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1995 年
《漢語語言學》,錢乃榮主編,劉丹青編撰第8章,並任編委。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1994 年
《語法研究與語法套用》,邵敬敏主編,劉丹青副主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1990 年
《現代漢語》,錢乃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修訂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1987 年
《語言學概論》,劉寧生、劉丹青、馬景侖合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論文類
2017 年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問卷》(劉丹青主編、唐正大副主編),《方言》,2017年第1期。
《語言庫藏類型學與認知語言學》,《杉村博文教授退休記念·中國語學論文集》,日本東京:白帝社。
《漢語動補式和連動式的庫藏裂變》,《語言教學與研究》,2017年第2期。
《略說國語異讀詞的審音原則》(劉祥柏、劉丹青合作),《語言戰略研究》,2017年第5期。
《漢語指代詞的若干庫藏類型學特徵》,《語言研究集刊》第十八輯。
2016 年
《漢語中的非話題主語》,《中國語文》,2016年第3期。
《先秦漢語的話題標記和主語-話題之別》,《古漢語研究》,2016年第2期。
《漢語否定句全量賓語的語義解讀》(白鴿、劉丹青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16年第1期。
2015 年
《漢語及親鄰語言連動式的句法地位和顯赫度》,《民族語文》,2015年第3期。
《吳語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語序的類型比較》,《方言》,2015年第2期。
《語言能力的多樣性和語言教育的多樣化》,《世界漢語教學》,2015年第1期。
《語言庫藏的裂變:吳語“許”的音義語法分化》,《語言學論叢》,2015年第1期。
2014 年
《論語言庫藏的物盡其用原則》,《中國語文》,2014年第5期。
《當功能遇到認知:兩種概念系統的貌合神離》,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 136-156.
2013 年
《漢語方言領屬結構的語法庫藏類型》,《語言研究集刊》第十輯,上海辭書出版社。
《粵語“先”、“添”虛實兩用的跨域投射解釋》,《語言暨語言學》專刊50號,台灣中研院。
《漢語特色的量化詞庫:多/少二分與全/有/無三分》,《木村英樹教授還曆紀念中國語文化論叢》,日本白帝社。
《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兩大任務:語法庫藏與顯赫範疇》,《方言》,2013年第3期。
《顯赫範疇的典型範例:普米語的趨向範疇》,《民族語文》,2013年第3期。
《民族語人稱代詞的語音象似性》(嚴艷群、劉丹青合作),《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古今漢語的句法類型演變:跨語言的庫藏類型學視角》,載鄭秋豫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資訊與語言類型》,台灣中研院。
2012 年
《漢語的若干顯赫範疇:語言庫藏類型學視角》,《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第3期。
《原生重疊和次生重疊:重疊式歷時來源的多樣性》,《方言》,2012年第1期。
《高名凱學術精神的恆久價值與現實意義》,《語言學論叢》第45輯,商務印書館。
《實詞的嘆詞化和嘆詞的去嘆詞化》,《漢語學習》,2012年第3期。
《北京話代詞“人”的前附綴化——兼及“人”的附綴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現》(白鴿、劉丹青、王芳、嚴艷群合作),《語言科學》,2012年第4期。
《漢語差比句和話題結構的同一性:顯赫範疇擴張力一例》,《語言研究》,2012年第4期。
《漫談漢語的類型特點(下)》,《語言學研究》第11輯,高等教育出版社。
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background. In 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41-1, 2012.
2011 年
《漫談漢語的類型特點(上)》,《語言學研究》第10輯,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字領有句的語義傾向與信息結構》,《中國語文》,2011年第2期。
《嘆詞的本質——代句詞》,《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第2期。
《河南光山方言來自“里”的多功能虛詞“的”——共時描寫與語義演變分析》(王芳、劉丹青合作),《語言研究》,2011年第2期。
《漢語史語法類型特點在現代方言中的存廢》,《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3期。
《語言庫藏類型學構想》,《當代語言學》,2011年第4期。
2010 年
《漢語是一種動詞型語言——試論動詞型和名詞型語言的類型差異》,《世界漢語教學》,2010年第1期。
《重溫幾個黎氏語法學術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構式的語義透明度和句法地位——當代流行構式個案二則》,《東方語言學》第7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人稱範疇〉導讀》(劉丹青、強星娜合作),《南開語言學刊》,2009年第1期。Anna Siewierska《人稱範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類型學導論——語言的共性和差異〉導讀》,Lindsay Whaley《類型學導論——語言的共性和差異》,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話題優先的句法後果》,載程工、劉丹青主編《漢語的形式與功能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
《國語語法中的東南因子》,《漢藏語學報》第4期,商務印書館,2009。
《實詞的擬聲化重疊及其相關構式》,《中國語文》,2009年第1期。
《漢語指示詞語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下)》(劉丹青、陳玉潔合作),《當代語言學》,2009年第1期。
2008 年
《漢語指示詞語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上)》(劉丹青、陳玉潔合作),《當代語言學》,2008年第4期。
《漢語名詞性短語的句法類型屬性》,《中國語文》,2008年第1期。
《重新分析的無標化解釋》,《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1期。
《並列結構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釋》,《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務印書館,2008。
《謂詞重疊疑問句的語言共性及其解釋》,《語言學論叢》第38輯,商務印書館,2008。
《話題理論與漢語句法研究》,載瀋陽、馮勝利主編《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
Syntax of space cross Chinese dialects: Conspiring and competing principles and factors. In Dan Xu (ed.) 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Cross-linguistic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Springer, 2008.
2007 年
《語法學術語的象似性及其利弊》,《燕趙學刊》春之卷(創刊號),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
《漫談語法比較的研究架構》,《中國語教育研究》(韓國),2007年第6號。
《話題標記走向何處?——兼談廣義歷時語法化的三個領域》,載沈家煊、吳福祥、李宗江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三)》,商務印書館,2007。
2006 年
《名詞短語的調查研究架構》,《漢語學習》,2006年第1期。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三種模式》,《中國方言學報》第1期,商務印書館,2006。
《差比句與等比句——〈語法調查研究手冊〉節選》,載雲貴斌主編《語言學名家講座》,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焦點(強調成分)的調查研究架構》,《東方語言學》創刊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05 年
《漢語關係從句標記類型初探》,《中國語文》,2005年第1期。
《從所謂“補語”談古漢語語法學體系的參照系》,《漢語史學報》第五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崇明方言的指示詞——繁複的系統及其背後的語言共性》(劉丹青、劉海燕合作),《方言》,2005年第2期。
《語法調查和研究中的從屬句問題》,《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3期。
《形容詞和形容詞短語的調查研究架構》,《民族語文》,2005年第4期。
《句類和疑問句和祈使句——〈語法調查研究手冊〉節選》,《語言科學》,2005年第5期。
《作為典型構式句的非典型“連”字句》,《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4期。
《小句內句法結構:〈語法調查研究手冊〉節選》,《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第3期。
《漢語否定詞形態句法類型的方言比較》,《中國語學》(日本)252號,2005。
2004 年
《先秦漢語語序特點的類型學觀照》,《語言研究》,2004年第1期。
《深度和廣度:21世紀中國語言學的追求》,載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
《理論語法與語言教學在何處相會》,載張洪明、謝家浩和唐秀玲主編《語言理論與語文教學》,香港教育學院出版,2004。
《漢語裡的一個內容賓語標句詞——從“說道”的“道”說起》,《慶祝〈中國語文〉創刊50周年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
《話題標記從何而來——語法化中的共性與個性》,載石鋒、沈鍾偉主編《樂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華誕慶祝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Review of 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 ed. by Hilary Chappel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2004.
Identical topics: A mor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2004.
2003 年
《蘇州方言“勒X”複合詞》,《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4期。
《語法化中的共性與個性,單向性與雙向性——以北部吳語的同義多功能虛詞“搭”和“幫”為例》,載吳福祥、洪波主編《語法化與漢語研究(一)》,商務印書館,2003。
《差比句的調查框架與研究思路》,載戴慶廈主編《現代語言學理論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試談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框架的現代化》,載戴昭銘主編《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02 年
《賦元實詞與語法化》,載潘悟雲主編《東方語言與文化》,東方出版中心,2002。
《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屬性》,《中國語文》,2002年第5期。
《漢藏語言的若干語序類型學課題》,《民族語文》,2002年第5期。
《漢語中的框式介詞》,《當代語言學》,2002年第4期。
《上海方言否定詞與否定式的文本統計分析》,《語言學論叢》第26輯,商務印書館,2002。
2001 年
《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的類型學研究》,《中國語文》,2001年第5期。
《吳語的句法類型特點》,《方言》,2001年第4期。
《試論話題焦點敏感運算元“可”》(劉丹青、唐正大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1年第3期。
《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語言研究》,2001年第2期。
《方所題元的若干類型學參項》,《中國語文研究》(香港)總9期,2001。
《漢語方言語序類型的比較》,《現代中國語研究》(日本)創刊2期,2001。
《論元分裂式話題結構》,載范開泰、齊滬揚主編《語言問題再認識——張斌先生從教50周年暨80華誕慶祝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00 年
《漢語相互性實詞的配價及其教學》,載瀋陽主編《配價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語文出版社,2000。
《語法研究的對象語言與參照語言》,《語法研究與探索(十)》,商務印書館,2000。
《粵語句法的類型特點》,《亞太語言教育學報》(香港),2000年第2期。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ctors on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approaches on linguistics: Review of 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by Her One-So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8, No.1, 2000.
1999 年
《語序共性與歧義結構──漢語歧義的類型學解釋》,載石鋒、潘悟雲主編《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慶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歲華誕》,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9。
《吳江方言的代詞系統及內部差異》,載李如龍、張雙慶主編《代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1998 年
《國語與上海話中的拷貝式話題結構》(劉丹青、徐烈炯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1期。
《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劉丹青、徐烈炯合作),《中國語文》,1998年第4期。
1997 年
《〈紅樓夢〉姨類稱謂的語義類型研究》,《中國語文》,1997年第4期。
《港式中文詞語小札》,《詞庫建設通訊》(香港),1997年第4期。
《虛歲與實歲的優劣與選擇》,《中國語文通訊》(香港),1997年第1期。
《蘇州方言的動詞謂語句》,載李如龍、張雙慶主編《動詞謂語句》,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1996 年
《詞類與詞長的相關性──漢語語法的“語音平面”叢論之二》,《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2期。
《王夫人和薛姨媽誰長誰幼? ──語言和方言的證據》,《中國語文通訊》(香港),1996年第1期。
《東南方言的體貌標記》,載張雙慶主編《動詞的“體”》,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
《蘇州方言的體範疇系統與半虛化體標記》,載胡明揚主編《漢語方言體貌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1995 年
《語義優先還是語用優先──漢語語法學體系建設斷想》,《語文研究》,1995年第2期。
《漢語語法單位分級理論的再探討》,《漢語學習》,1995年第2期。
《無錫方言的體助詞“著”和“則”(仔)》,《中國語言學報》總第6期,商務印書館。
《蘇州方言變形形容詞研究》(謝自力、劉丹青合作),《中國語言學報》總第5期,商務印書館。
《“當代吳語研究”述評》(石汝傑、劉丹青合作),《語言研究》,1995年第1期。
《1992年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綜述》,《中國語言學年鑑(1993)》,語文出版社。
《創新、突破、飛躍與缺憾──評於黃本〈語言學概論〉》,《漢語學習》,1995年第6期。
1994 年
《試論漢語語法的巨觀研究》,載邵敬敏主編《九十年代的語法思考》,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親屬稱謂在非親屬交際中的運用》(潘文、劉丹青合作),《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
《“唯補詞”初探》,《漢語學習》,1994年第3期。
《南京青年流行語》(劉丹青、黃粵寧合作),《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語》,華夏出版社,1994。
1993 年
《〈南京方言詞典〉引論》,《方言》,1993年第2期。
《漢語形態的節律制約──漢語語法的“語音平面”叢論之一》,《南京師大學報》,1993年第1期。
《科學精神:中國文化語言學的緊迫課題》,《江蘇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與對策》,《語文建設》,1993年第4期。
《專名翻譯規範化的兩大課題──統一與保真度》(劉丹青、石汝傑合作),《語言文字套用》,1993年第4期。
《漢語稱謂中的長幼倫理文化》,《語文月刊》,1993年第2期。
《漢語稱謂中的男女倫理文化》,《語文月刊》,1993年第4期。
1992 年
《吳江方言g聲母字研究》,《語言研究》,1992年第2期。
《“到”的連詞用法及其語義》,《漢語學習》,1992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3年第2期。
《〈南京方言詞典〉引論》,《方言》,1992年第2期。
《數字的數學意義與文化意義(四)》,《學語文》,1992年第2期。
《數字的數學意義與文化意義(三)》,《學語文》,1992年第1期。
《文化語言學的新收穫──讀史有為〈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語文研究》,1992年第1期。
1991 年
《從“娶”與“嫁”的語法對立看漢民族對婚姻的集體無意識》,《文化的語言視界──中國文化語言學論集》,上海三聯書店,1991。
《從狀態詞看東方式思維》,《東方文化》第1輯,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農業文化的語言映證》,《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6期。
《數字的數學意義與文化意義(二)》,《學語文》,1991年第6期。
《試論“可數文化”與“不可數文化”——“文化”概念與文化學科研究對象新探》,《東南文化》,1991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文化研究》同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2年3期摘錄。
《數字的數學意義與文化意義(一)》,《學語文》,1991年第4期。
《從漢語特有詞類問題看語法的巨觀研究》,《江蘇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
《蘇州方言的發問詞與“可VP”句式》,《中國語文》,1991年第1期。
《文化研究中的“語言導入”》,《東南文化》,1991年第1期。
1990 年
《現代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數量和序列》,《南京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0年第5期。
1989 年
《論“有的”及其語用功能》(劉丹青、段業輝合作),《信陽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蘇州方言裡的語綴(二)》(謝自力、劉丹青、石汝傑、汪平、張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3期。
《蘇州方言裡的語綴(一)》(謝自力、劉丹青、石汝傑、汪平、張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2期。
1988 年
《漢藏語系重疊形式的分析模式》,《語言研究》,1998年第1期。
1987 年
《漢語巨觀研究的五大課題》,《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形名同現及形容詞的“向”》,《南京師大學報》,1987年第3期。
《漢語量詞的巨觀分析》,《漢語學習》,1987年第4期。
《當代漢語詞典的詞與非詞問題》,《辭書研究》,1987年第5期。
1986 年
《運用方言研究語言學的其他學科》,《語文導報》,1986年第12期。
《“麵粉”縱橫談》,《漢語學習》,1986年第5期。
《蘇州方言定中關係的表示方式》,《蘇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蘇州方言重疊式研究》,《語言研究》,1986年第1期。
《漢語相向動詞初探》,《語言研究集刊》第一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
《名詞短語的構成和分類》,載張拱貴主編《中學教學語法體系闡要》,語文出版社,1986。
《幾類比較特殊的短語》,載張拱貴主編《中學教學語法體系闡要》,語文出版社,1986。
《句型分析及主謂句的類型》,載張拱貴主編《中學教學語法體系闡要》,語文出版社,1986。
1985 年
《試論兩類“同位語”的區別》,《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1期。
《蘇州方言量詞的定指用法及其變調》(石汝傑、劉丹青合作),《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
《三大類實詞句法功能的統計分析》(莫彭齡、單青(劉丹青)合作),《南京師大學報》,1985年第3期。
《“白”到底代表幾個語素?》,《中國語文通訊》,1985年第2期。
1984 年
《小議指人名詞用“什麼”提問的現象》,《漢語學習》,1984年第1期。
《論“新著國語文法”對漢語語法理論的貢獻》(張拱貴、劉寧生、劉丹青合作),《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6期。
1983 年
《三種補語,三種否定》,《語文月刊》1983年9期。另收入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
《親屬關係名詞的綜合研究》,《語文研究》,1983年第4期。
《吳江方言聲調的初步調查》(張拱貴、劉丹青合作),《南京師院學報》,1983年第4期。
《試論吳語語法的研究及其意義》,《江蘇省語言學會1982年會論文選》,江蘇省語言學會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出版1983。
1982 年
《對稱格式的語法作用及表達功能》,《語文知識從刊》第三輯,北京市語言學會編,地震出版社,1982。
學術榮譽
2017 年
《語法調查研究手冊》獲得“第二屆許國璋外國語言研究獎”提名獎。
2013 年
《語法調查研究手冊》獲得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2007 年
《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獲得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1996 年
《蘇州方言的發問詞與“可VP”句式》、《無錫方言的體助詞“則”(仔)和“著”》二文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一等獎。
學術會議
2017 年
11月26日-28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第50屆國際漢藏語言與語言學會議,大會主題報告《漢藏語言音節顯赫的辭彙語法表征》。
10月31日,湖北武漢,湖北大學,第2屆中法語言學論壇,宣讀論文《If的31種(或86種)對應形式:吳江同里話的條件標記庫藏》。
10月12日,江西南昌,第19屆全國漢語方言學會年會暨國際研討會,主題報告《吳江話吳江(同里)方言的條件標記“者”:從條件標記庫藏談起》,另開幕詞《做好準備,擁抱漢語方言學的又一個高峰》在《今日語言學》公眾號推送。
10月12日,安徽合肥,安徽中醫藥大學,中國民族語言學會類型學專業委員會首屆學術會議主旨報告《If的31種(或86種)對應形式:吳江同里話的條件標記庫藏》。
7月16日,上海,第三屆語言類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主題報告《寄生範疇:基於語法庫藏限制條件的語義範疇》。
6月27日,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第25屆年會,《漢藏語言的若干顯赫範疇及其跨層匹配》
5月25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慶40周年文哲學部學術報告會報告《語言庫藏類型學的形成和發展》。
4月7日,浙江杭州,第5屆《中國語文》中青年學術論壇發言《語言學對漢語史研究的期待》,將刊於《上古漢語研究》第3輯。
2016 年
12月17日,北京,首都師範大學,首屆燕京民族語文工作坊上報告《漢藏語系的若干顯赫範疇和非顯赫範疇》,將顯赫範疇理論進一步拓展到民族語言研究。
11月,福建師範大學,第8屆漢語方言語法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從吳江方言的“也講個”看語法化的庫藏制約》。
11月,北京語言大學,第4屆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互動研究高峰論壇,宣讀論文《顯赫範疇的理論意義和套用價值》。
10月,上海同濟大學,第16屆中國當代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所設句法語義論壇,宣讀論文《話題結構的諸參項:判斷類型、謂語類型、指稱語角色》
9月,上海外國語大學,首屆跨語言研究學術研討會主旨報告《漢語指代詞的若干庫藏類型學特點》。
7月,北京語言大學,國際中國語言學會24屆年會主旨報告《連動式和動補式的庫藏裂變》。
2013 年
12月20-21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第二屆“語言中的顯著性與局部性”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功能和認知:研究取向差異在凸顯觀上的凸顯》。
12月13日-15日,廣東廣州,暨南大學,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暨漢語方言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語言庫藏的裂變:吳語“許”的音義語法分化》。
12月6日-8日,香港,香港理工大學,第四屆兩岸三地句法語義研討會,宣讀論文《功能和認知:研究取向差異在凸顯觀上的凸顯》。
11月29日-12月1日,江蘇常熟,常熟理工學院,首屆語言類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方言語音與語法論壇,大會報告《論語言庫藏的物盡其用原則》。
11月13日-15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的量化——語言理論與語言獲得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的顯赫量化範疇:“全/有/無三分”對“多/少二分”》。
2012 年
10月18日-19日,四川綿陽,西南科技大學,第六屆漢語方言語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漢語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兩大任務:語法庫藏與顯赫範疇》。
10月13日,韓國首爾,西江大學,韓中建交20周年聯合國際學術大會——“韓中建交二十年來互相研究與認識的轉換”,會議報告《漢語的若干顯赫範疇及其歷史演變》。
8月21日-24日,雲南昆明,中國語言學會第16屆學術年會,大會報告《古今漢語的句法類型演變:跨方言的庫藏類型學視角》。
8月18日-19日,湖南長沙,湖南大學,漢日對比研究會2012年年會,大會報告《漢語差比句和話題結構的同構性:顯赫範疇的擴張力一例》。
8月7日-9日,上海,復旦大學,首屆漢語方言語音與語法類型研討會,主題報告《漢語方言領屬結構的語法庫藏類型》。
6月20-22日,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古今漢語的句法類型演變:跨方言的庫藏類型學視角》。
2011 年
11月26日,天津,天津工業大學,天津語言學會2011年年會,大會報告《漢語裡的若干顯赫範疇——語言庫藏類型學視角》。
10月29日,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首屆副詞研究學術討論會,大會報告《漢語裡的若干顯赫範疇——語言庫藏類型學視角》。
9月19日-21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Joint Symposium on the Interfaces of Grammar(語法接口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Some mighty categories in Chinese: A perspective of Lingiustic Inventory Typology.
8月12-日14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第三屆兩岸三地現代漢語句法語義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差比句與話題結構的同構性——語言庫藏類型學視角》。
7月21日,香港,香港大學,中國語言類型學工作坊,(Workshop on Typological Studies of Languagesof China),主題報告《漢語的若干顯赫範疇:語言庫藏類型學視角》(Some mighty categories in Chinese: A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
6月11日-13日,天津,南開大學,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19次年會(IACL-19),宣讀論文《實詞的嘆詞化和嘆詞的去嘆詞化》。
3月26日-27日,北京,北京大學,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暨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大會報告《高名凱學術精神的恆久價值與現實意義》。
2010 年
12月18日,北京,北京大學,第三屆中青年學者漢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漫談漢語的類型特點》。
12月10日-12日,韓國首爾,慶熙大學(Kyung Hee university),韓國語言範疇與類型學會議(workshop of “Linguistic Category and Typology” ),宣讀論文 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background。
11月27日-28日,上海,上海大學,第五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原生重疊和次生重疊——重疊式歷時來源的多樣性》。
8月17日-18日,北京大學中文系,紀念朱德熙教授誕辰90周年和陸儉明教授從教50周年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論嘆詞的本質和嘆詞化》。
6月7日-10日,香港,香港城市大學,第16屆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漢語“有”字領有句的語義傾向和信息結構》。
5月19日,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首屆上海地區漢外兩界語言學高層論壇,大會報告《漢語特色的量化詞庫——全/有/無三分和多/少二分》。
5月8日-9日,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的比較與類型學研究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語言庫藏類型學》。
4月10-11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黎錦煕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大會報告《重溫幾個黎氏語法學術語》。
1月19日,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五屆京津地區中青年語言學者沙龍,主題發言《漫談語言學在其他相關學科中的話語權》。
2009 年
12月1日-3日,澳門,澳門大學,漢語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宣讀論文《古漢語語法特點在現代方言中的存廢》。
11月28日,天津,天津師範大學,天津市語言學會暨天津市對外漢語學會2009年年會,大會報告《漢語史語法類型特點在現代方言中的存廢》。
10月24日-26日,河南開封,河南大學,丁聲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暨第五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構式再探——一種基於北京口語特點的流行構式》。
8月22日-24日,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第二屆“兩岸三地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小型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是一種動詞型語言》。
2008 年
12月18日-20日,香港,香港城市大學,第十三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宣讀論文《粵語“先”、“添”虛實兩用的跨域投射解釋》。
12 月15日-17日,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時演變與語言接觸:中國東南方言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國語語法中的東南因子:方言接觸及其類型後果》。
11月29日,天津,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市語言學會暨天津市對外漢語學會2008年年會,大會報告《國語語法中的東南因子:方言接觸及其類型後果》。
9月10日-11日,甘肅蘭州和張掖,甘肅蘭州城市學院和張掖河西學院,慶祝《方言》創刊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語法化理論與漢語方言語法研究》。
7月11日-14日,吉林延邊,延邊大學,第十五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大會報告《實詞的擬聲化重疊及其相關構式》。
5月30日-6月2日,北京,北京大學,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16屆年會(IACL-16),宣讀論文《謂詞重疊疑問句的語言共性及其解釋》。
4月30日-5月2日,浙江湖州,湖州師範學院,第三屆現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從普通語言學看虛詞的性質和漢語虛詞的分類》。
2007 年
8月23日-24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第二屆漢韓語言對比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漫談語法比較的研究架構》。
8月20日-22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第四屆漢語語法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重新分析的無標化解釋》。
8月18日-20日,香港,香港城市大學,首屆“兩岸三地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小型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名詞性短語的句法類型特徵》。
6月19日-20日,天津,南開大學,“漢語與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中國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根本分野——中國傳統小說與漢語句子結構的同構性一例》。
2006 年
12月25日-27日,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東亞語言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語法學術語的象似性及其利弊》。
10月20日-24日,上海,上海財經大學,第十四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大會報告《並列結構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釋》。
9月23日-27日,雲南麗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結構及類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焦點現象的調查研究架構》。
7月30日-31日,天津,南開大學,南開語言學高級論壇,宣讀論文《漢語詞類類型學初探》。
2006年6月16日-18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國際學術報告會,大會報告《當代話題理論與漢語句法理論的深化》。
4月22日-24日,河南鄭州,首屆漢語形式和功能國際研討會,大會報告《非典型話題類型與漢語話題的句法性》。
2005 年
12月19日-21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法國科研部合作課題“東亞語言中的空間問題表達”課題組研討會,暨 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Cross-Linguistic,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一書的定稿會,提交論文 Syntax of space across Chinese dialects: conspiring and competing principles and factors。
11月12日,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市語言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報告主題《語法調查研究的新框架》。
10月26日-30日,河南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第三屆漢語語法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話題標記走向何處?——兼談廣義歷時語法化的三個領域》。
2004 年
12月3日-6日,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第二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崇明方言的指示詞——繁複的系統及其背後的語言共性》(劉丹青、劉海燕合作)。
11月10日-12日,福建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第十三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作為典型構式句的非典型“連字句”》。
11月4日-6日,日本京都,京都大學,日本中國語學會第五十四回全國大會,主題報告《漢語否定詞形態句法類型的方言比較》。
6月18日-20日,天津,南開大學,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12屆年會(IACL-12)暨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關係從句標記類型初探》。
2003 年
12月31日-2004年1月2日,浙江溫州,溫州師範學院(今溫州大學),第二屆漢語語法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話題標記從何而來?——語法化中的共性與個性續論》。
12月26日-30日,浙江杭州,浙江大學,新世紀漢語史發展與展望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從所謂“補語”問題談古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參照系》。
3月26日-4月6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古漢語及漢語史研究與教學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先秦漢語的語序類型》(代讀)。
2002 年
12月27日-29日,黑龍江哈爾濱,黑龍江大學,首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試談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框架的現代化》。
11月2日,江蘇常州,常州工學院,紀念趙元任誕辰110周年學術討論會暨江蘇語言學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大會報告《語言研究科學化的三種模式》。
10月19日-21日,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中國第九屆當代語言學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量詞的句法類型比較與量詞語義功能的反思》。
8月20日-22日,日本名古屋,愛知縣立大學,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11屆年會(IACL-11),宣讀論文《話題標記的語法化來源及其後續發展》。
6月27日-29日,江西南昌,南昌大學,慶祝《中國語文》創刊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裡的一個內容賓語標句詞——從“說道”的“道”說起》。
5月22日-24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現代語言學理論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討會,大會報告《漢語方言間及漢藏語言間量詞的句法類型差異》。
4月19日-22日,湖南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第十二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大會報告《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屬性》。
3月28日-31日,浙江杭州,杭州師範學院,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第九屆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作為類型學參項的差比句和等比句》。
2001 年
12月22日-24日,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漢語方言調查研究小型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方言語法調查研究的三種模式及各自作用》。
10月15日-17日,天津,南開大學,首屆漢語語法化問題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語法化中的共性與個性,單向性與雙向性——以北部吳語的同義多功能虛詞“搭”和“幫”為例》。
8月16日-18日,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第一屆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宣讀論文《方所題元的若干類型學參項》。
3月,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計畫”第七次研討會,宣讀論文《上海方言否定詞與否定式的文本統計分析》。
3月24日-25日,江蘇蘇州,蘇州大學,第二屆國際吳方言研究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蘇州方言“勒X”複合詞二題》。
3月13日-15日,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第一屆亞太地區中文教學研討工作坊,宣讀論文《理論語法和語言教學在何處相會?》。
2000 年
10月22日-23日,浙江溫州,溫州師範學院(今溫州大學),第九屆全國近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
10月9日-13日,安徽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第十一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的類型學考察》。
6月,香港,香港理工大學,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opic and Focus in Chinese(漢語話題與焦點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 Subtopic prominent dialects of Chinese: A subtype of topicprominentlanguages。
3月,福建廈門,廈門大學,“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計畫”第六次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方言的語序類型比較》。
3月,香港,香港大學,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從類型學角度看漢語及其方言的差比結構》。
1999 年
2月24日-26日,德國康斯坦茨,康斯坦茨大學,作為特邀報告人參加德國語言學會第21屆年會“添加與省略”(Adding and Omitting)專題討論會,報告題目Identical topics and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
1998 年
9月,瑞典隆德,隆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3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第31屆國際漢藏語言及語言學會議),宣讀論文 Postpositions and the related word order types in Chinese。
8月,北京,北京大學,第十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語法研究的對象語言與參照語言——為<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而作》、《介詞與連詞語序類型的一致性》。
1997 年
10月,澳門,澳門大學,話語分析國際會議暨第五屆全國話語分析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宣讀論文《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
8月,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第30屆國際漢藏語會議,宣讀論文《漢語及上海話中的拷貝式話題結構》。
1996 年
安徽休寧,休寧市對外事務辦公室,“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計畫”第四次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中的前置介詞與後置介詞》。
1995 年
10月30日-11月4日,湖南長沙,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紅樓夢>姨類稱謂的語義類型研究》。
10月22日-26日,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八屆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吳江方言代詞的二分與三分》。
湖北武漢,華中理工大學,“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計畫”第三次研討會,宣讀論文《吳江方言的代詞系統及內部差異》。
1994 年
4月,安徽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第四屆現代漢語語法研討會,宣讀論文《語義優先還是語用優先?》、《試論“唯補詞”及其句法語義語用特點》。
廣東韶關,韶關大學,“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計畫”第二次研討會,宣讀論文《蘇州方言的動詞謂語句》。
1993 年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計畫”第一次研討會,宣讀論文《東南方言的體貌標記》。
1992 年
10月,天津,南開大學,第七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詞類和詞長的相關性——漢語語法的“語音平面叢論之二”》。
4月,江蘇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第三屆現代漢語語法研討會,宣讀論文《漢語形態的節律制約——漢語語法的“語音平面”叢論之一》。
1991 年
11月,江蘇南京,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六屆會年會,宣讀論文《吳江方言[ɡ]聲母字研究》。
11月,福建廈門,廈門大學,中國語言學會第六屆年會,宣讀論文《無錫話體助詞“則”(仔)、“著”與吳語“仔”的語源問題》。
1990 年
5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第二屆現代語言學現代漢語語法研討會,宣讀論文《試論漢語語法的巨觀研究》。
1988 年
10月,江蘇常州,江蘇省語言學會第七屆年會,宣讀論文《從特有詞類問題看漢語語法的巨觀研究》。
1987 年
4月,陝西西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全國中青年語言學工作者首屆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蘇州方言發問詞面面觀》。
1986 年
4月,江蘇南京,江蘇省語言學會第五屆年會,宣讀論文《漢藏語系重疊形式的分析模式》、《吳方言“沒得”的比較研究》(合作)。
1984 年
11月,江蘇鎮江,江蘇省語言學會第四屆年會,宣讀論文《漢語相向動詞初探》。
1983 年
11月,江蘇高郵,江蘇省語言學會第三屆年會,宣讀論文《吳語中幾種特殊的複句表達手段》。
5月,安徽合肥,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二屆年會,宣讀論文《蘇州方言裡的一種特殊的重疊構形式》。
1982 年
5月,江蘇南通,江蘇省語言學會第二屆年會,宣讀論文《試論吳語語法的研究及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