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膽識過人
劉曄七歲時,母親去世。其母臨終時說:“你父親(劉普)的僕人有誣害人的秉性,我擔心自己死後會出亂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劉渙)長大後能除去此人。”劉曄十三歲時就按母親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劉曄的動機後也對他十分欣賞,不作苛責。汝南許劭善於觀人,當時楊州避難,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劉曄二十多歲時,天下大亂,揚州地方的豪強們大多不願抑強扶弱而且狡猾殘暴。揚州當地有鄭寶、張多、許乾等人擁兵自重,其中以鄭寶最為驍勇果斷,才能和力氣都很突出,為當地人所忌憚。當時鄭寶想擄略百姓渡過長江到江南地區,看中了劉曄是當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強逼他倡導這個計謀。劉曄知道後很害怕,但都沒有被鄭寶找到。此時曹操派使者到揚州,劉曄去見使者,論及當前時勢,並請使者在他那裡停留數日。鄭寶於是帶數百人帶著牛和酒迎接使者,並等待劉曄。劉曄則在中門外設酒菜飯席給鄭寶部眾,自己則與鄭寶在內宴飲,並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機會殺掉鄭寶。但鄭寶原來不好酒,並且很留意他們,令那人不敢下手。劉曄於是親手用佩刀斬殺鄭寶,並斬他的頭下來,向他的部眾恐嚇:“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部眾見此都很震驚和害怕,跑回營舍。當時營中尚有精兵數千,劉曄為防他們作亂,即騎鄭寶的馬匹到鄭寶的營門前,向一些首領陳說禍福利弊,最終眾人叩頭迎納劉曄。劉曄入營後安撫民眾,令眾人歸服,更推舉劉曄為新首領。但劉曄見漢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擁兵,與是將那些部曲都委託給廬江太守劉勛。
料事如神
劉勛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勛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勛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勛詢問,劉曄則說:“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今出,禍今至矣。”但劉勛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時從後乘虛襲擊劉勛,劉勛失敗後,於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劉曄亦跟隨。
後來,曹操到壽春,當時山賊陳策在廬江聚眾數萬人,並據險而守。曹操曾派偏將試圖消滅但不果。曹操於是詢問群下問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認為山賊據險而守,難以攻克,而且無足輕重,不應徵伐;但劉曄認為其實是偏將資歷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賊仍敢對抗,而當時局勢已經大致穩定,應該先懸賞勸降,再用軍事實力進逼,那山賊就會自己潰敗。曹操同意,並派猛將在前,大軍在後,最終如同劉曄所預測般平定陳策。戰後曹操辟劉曄為司空倉曹掾。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據守漢中的張魯,任用劉曄為主簿。當時張魯弟弟張衛領兵堅守,曹操攻陽平山上各個屯寨,但山勢險峻難登,難以攻克;而且士兵死傷甚多,糧食又缺乏,曹操於是打算撤軍,命令夏侯惇和許褚呼叫山上的軍隊撤退。此時有一些軍隊在夜裡誤闖張衛別營,營中士兵大驚四散,當時在軍隊後方的劉曄見此認為可以取勝,勸夏侯惇等不要退軍。夏侯惇見後相信,於是回去告訴曹操,曹操於是進攻張衛,張衛不敵退走。張魯不久投降,曹操得漢中。劉曄及後即勸曹操進攻劉備新占的蜀地,認為攻占漢中後令蜀人震驚,只要進攻他們就會望風歸附;否則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那日後就難以征服。但曹操不聽。七日後,有從蜀地投降的人說蜀地人心惶惶,劉備斬殺驚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於是再問劉曄可否進攻,劉曄卻說蜀人人心已經較為安定,不能進擊。曹操最終回師。及後任行軍長史,兼領軍隊。
籌謀畫策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當時曹丕問朝臣究竟劉備會否為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大多數都是認為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最終劉備果然於次年(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東吳在夷陵之戰戰勝後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於是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么倉卒進攻。曹丕又不聽。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孫權會親率軍隊抵抗,但劉曄認為孫權知道曹丕只率大軍到江北壓境,過河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將領,因而必定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最終孫權都沒有來,曹丕唯有撤退。
精於知人
魏諷在東漢末年很有名聲,卿相以下的官員都與他誠心結交。公元220年(延康元年),劉備將領孟達率眾投降,曹丕對孟達甚為器重,任命他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當時的人都稱他有“樂毅之量”。而劉曄一見他們二人,都說他們必定會叛變。最終魏諷於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鄴城叛變;而孟達則於公元227年(太和元年)與諸葛亮通信,意圖叛亂。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駕崩,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劉曄東亭侯,食邑三百戶。次年,遼東公孫淵脅逼叔父公孫恭讓位,自立為遼東太守,劉曄認為公孫氏占領遼東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會好像胡族一樣難以制約,甚至發動叛亂。建議應趁公孫淵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討伐,並開設懸賞引誘他的反對者協助,可能未必開戰就能解決遼東割據問題。但最終都沒有被接納,公孫淵亦與於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鬱鬱而終
劉曄得到曹叡寵信親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漢,朝臣都說不可以,但劉曄私下卻對曹叡說可以;後出去和朝臣又說不可以,因為劉曄的膽識,說時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沒有懷疑。當時中領軍楊暨被明帝寵信,亦敬重劉曄,他是最為反對曹叡伐蜀的大臣,劉曄與楊暨見面時亦有向他說不可攻伐的理由,楊暨於是以為劉曄一定會支持自己。
到後來楊暨再和曹叡討論攻伐蜀漢之事,楊暨懇切地進諫反對;曹叡指責他是儒生出身,不通軍事,楊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對伐蜀,亦是重臣的劉曄去勸告曹叡,但曹叡卻一直聽劉曄說可以攻伐,於是找來與楊暨對質,但召見時劉曄卻不發一言。後來劉曄再私下見曹叡,劉曄指責曹叡不應將伐蜀大計隨意告訴其他人,更稱懷疑蜀漢已得悉曹叡要來攻的情報;曹叡更是感謝劉曄。後見楊暨又指責他對君主進言過於直率,應要婉轉地表達;楊暨亦感謝他。有人見到劉曄這樣巧妙奉迎這兩方面,甚為厭惡,於是向明帝詆毀劉曄,更建議明帝召見劉曄時特地以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來問他,如果每樣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劉曄他是揣摩上意了。後來曹叡一試,果然如此,更因此疏遠劉曄。劉曄因而發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鴻臚。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及後死去。謚景侯。
家族成員
父:劉普
母:修
兄:劉渙
子:劉寓、劉陶(字季冶,善論縱橫,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曄生平與正史相差不大,經郭嘉推薦,為曹操效力。官渡之戰時提出用發石車,擊退了袁紹軍來自營樓的攻擊。曹氏三代元老,獻過許多妙計。官拜魏太中大夫。
影視形象
1994年《三國演義》:由馬玉森、肖魯、魏憲分別出演劉曄。
人物評價
總評
劉曄一生在曹操時代擔任過司空倉曹掾,主簿,行軍長史兼領軍,在曹丕時代但任散騎常侍,侍中等職務,雖然職務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歷代魏主的心腹,參與重大事情的謀劃決策,“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始終是魏主的重要參謀。也正是有了一批這樣優秀的謀士,才有了魏武掃蕩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業。歷代評價
許劭:“曄有佐世之才。”鮑勛:“劉曄佞諛不忠,阿順陛下過戲之言。昔梁丘據取媚於遄台,曄之謂也!”
陳壽:“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傅玄:“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諺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葉適:“如劉曄、蔣濟之流,區區乎以揣摩徔人者,固至是歟?”
郝經:“當是之時,魏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為之謀,吳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運其籌。”
胡三省:“言者謂曄善迎合上意,上若有所問,試反上意而問之,曄之對必與上之問反,而與上意所向者合。每問皆然,則可以見曄迎合之情矣。”
王夫之:“迨於子桓之世,賈詡、辛毗、劉曄、孫資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
何焯:“為帷幄之臣,本之以忠信,持之以慎密,則無敗矣。若窺伺機詐,未有令終者也。”
毛澤東:“劉曄曾經長期跟隨在曹操身邊,出過不少奇計,後又輔佐曹丕和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20世紀50年代後期,毛澤東曾先後向幹部推薦讀《三國志》的四篇傳記,即《張魯傳》、《呂蒙傳》、《郭嘉傳》、《劉曄傳》。毛澤東熟讀《劉曄傳》以及裴松之的注,並作了如下批語:“此傳可一閱。放長線釣大魚,出自劉曄。”劉曄的足智多謀和善於應變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讚揚。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小型會議上談論曹操缺點的同時,也讚揚了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