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無聲的抒情”創建於2006年初秋,其名得自於劉旭俊第一本自費列印的詩集;而其內在意蘊則與蒙克的名作《吶喊》有關。在劉旭俊看來,《吶喊》扭曲怪異的畫面隱含著無聲又強烈的言說焦慮——外部對於言說的壓制與內心對於言說的渴望。而對劉旭俊來說,這種焦慮正與他在本科期間的讀書歷程不無契合:陷於陳腐的學院體制內接受平庸的文學教育,絲毫看不見可供呼吸與言說的縫隙。因此,劉旭俊決定“自立門戶”,既然在學校里沒有言說的空間,那就開通一個部落格,通過自學與自言自語來獲得呼吸與言說的可能性。
風格
文化批評、書評以及詩歌是他部落格上不曾缺席的內容,偶爾也會有一些影評與時評之類的短文。就書評而言,作為批評家的立場與介入性是劉旭俊始終思考的問題。所謂立場,劉旭俊說,從淺層次上說,有商業與非商業之分,從更高一個層次上來說,有“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區別。
“我注六經”的書評,極其容易喪失自我的立場,甚至會顯得極為可笑——今天為激進派吶喊,明天為保守派張目——立場的喪失最後必定導致“紅包書評”批量生產。所謂介入性呢,就是介入當下的現實生活。作為一種評論性質的文體,書評不可能也不應該對書本身點到即止,對於現實的漠視態度更是極不可取的。在他看來,就書論書不含任何介入性與現實關懷,這看似是文人雅趣,最終必定衰變成讀書人的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