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恭冕

劉恭冕

劉恭冕,字叔俛 ,號勉齋,劉寶楠次子,江蘇寶應人,生於道光元年,卒於光緒十年,年六十九。清光緒五年舉人。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劉恭冕幼承劉氏家學,博涉通經。劉恭冕所學,“於訓練文字,辨核極精確,尤喜尋繹微言大義,無主漢奴宋之習”。

安徽學政朱久香延請權審試卷,為校李貽德《春秋賈服注》,移補百數十事。經朱久香舉薦而進金陵書局校書,此後,又受李瀚章延請主持李鴻章主辦的湖北經心書院。幼習《毛詩》,晚年治《公羊春秋》,發明新周之義,辟何劭之謬說。續撰《論語正義》,並對全書補訂;倡導“廣經說”,意在開闢通儒之路。

個人貢獻

劉恭冕對《論語正義》的貢獻是十分重大的,主要為:其一,使之完整完善。續成七卷,是使之完整;歷經十年“重複審核,手自繕錄”,使之完善。在劉寶楠《論語正義》前十七卷寫作中,劉恭冕也有輔助之功。劉恭冕的《論語正義補》與《何休論語注訓述》,更是對《論語正義》的補充與發展。其二,使之整體水平提高。劉寶楠去世以後直到《論語正義》刊成,其間有十六年時間。劉恭冕在補訂全書時,能將這十六年最新研究《論語》的成果採納其中,特別是孫詒讓的《群經平論》與《諸子平義》使全書為之增色,清人註疏風格的特色更為鮮明。其三,使之影響更為深遠。由於劉恭冕的關係,國學大師俞樾與孫詒讓等著名學者參預了《論語正義》的研究與批校,更得到了名臣名儒曾國藩的關注,使該書擴大了影響,也提升了品位。劉恭冕還在國事動亂之中保存其原稿,並予以刊成,功莫大焉。論《論語正義》,不能不論劉恭冕。

人們知道劉恭冕,那是因為他與其父劉寶楠共疏《論語正義》,成就了一部治經名著;其實,作為“廣經”論的創建者與倡導者的劉恭冕,他在理論上的卓越建樹,同樣是輝煌的。

“廣經”問題的提出,首推段玉裁,他主張在原“十三經”基礎上,加上八種書籍,合稱“二十一經”。但當時學者“囿於所習,未能實行”。劉恭冕在段玉裁的基礎上,對加入幾部書籍作了調整,並“推其意而論之”,上升為理論,使之成其為學說。劉恭冕在《與劉伯山書》中除對加入經典的八種書籍各自作了理論闡述外,更強調了“廣經”的目的和意義,他認為“倘能家弦戶誦,則人人皆可通儒矣”。劉師培對此“書”很重視,並為之寫了“跋”。

劉恭冕的“廣經”說,看起來是其宗旨使儒者成為“通儒”,但是它的“廣經”之舉及其理論所示,其意義遠不止此。

段、劉在這裡不僅僅是加入幾部經典,而是表現了他們在學術上一種全新觀念。首先,他們打破了原有“經”的概念,引進了“經”的新概念。儒家經過這樣的改造,也就使儒學成為歷史上包容性最強的開放性儒學了。這在儒學發展史上是一項重大的改革,也是一個開拓性突破。

劉恭冕將《荀子》列入儒家經典,這是一個超歷史之舉,而他所作的理論闡述,又體現出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思想,韓嘉學者無可倫比。雖說汪中在《荀卿通論》中也為荀子翻過案,以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但不如劉恭冕這樣徹底。劉恭冕不僅如汪中肯定了荀子“有功於諸經”,而且還肯定了荀子其地位“不在孟子之下”,雖有悖於孟子之論,還能將其《荀子》與《孟子》並列,同為經典。別人不敢論之,劉恭冕敢論之;別人不敢為之,劉恭冕敢為之,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悖”。

個人評價

譚嗣同有言:“中國兩千年之政治,實為奉政;中國兩千年所學,實為荀學”。如果按照此觀點看來,更可見劉恭冕思想之卓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