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鈞

劉志鈞

劉志鈞,1969年出生於鈞瓷聖地——河南省禹州市。生於藝術世家,自幼隨父學習繪畫。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劉志鈞 劉志鈞

劉志鈞,男,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 、工藝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國家職業技能鑑定考評員、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設計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傳承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南省美術家協會設計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南省陶瓷藝術研究中心藝術總監、全國鈞瓷收藏聯誼會藝術總監、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客座教授、陝西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河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客座教授、河南工藝美術學校兼職教授、鄭州輕工業學院輕工職業學院兼職教授。

生於藝術世家,自幼隨父學習繪畫。先後師從湖北美院院長尚揚教授研習繪畫,師從新中國第一代陶瓷人清華美院張守智教授研習陶瓷藝術設計,師從設計專家付中承、徐國楨、陶瓷總工楊文憲研習陶瓷設計及熱工工藝。師從“鈞瓷泰斗”晉佩章學習鈞瓷配釉及燒造工藝。

1989年美院畢業後,就職於黃河科技大學工藝美術系, 1993年9月,供職於鄭州大學新聞系,1996年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富安一起創建劉富安鈞瓷工作室,並任副主任,大師助理。2007年5月就職於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任秘書長,河南省陶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河南陶瓷》雜誌執行主編、《陶瓷中國》雜誌編委、2012年任河南省美術家協會設計藝委會副秘書長、2013年任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2016年任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

在陶瓷藝術創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研習、領悟傳統陶瓷文化藝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陶瓷設計理念與手法,創作出許多優秀陶瓷作品,並在學術和技術上開拓進取,銳意創新。

人物合影 人物合影

個人作品連續三年斬獲“河南之星”藝術設計大賽金獎,主持策劃實施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43屆陶瓷藝術大會禹州分會”,主持策劃實施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主辦的“首屆(國際)汝瓷文化節”,主持策劃實施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的“河南首屆、二、三、四屆陶瓷藝術大展”,主持策劃實施第一 、二 、三屆“全國鈞瓷藏家展”。被河南省發改委授予“河南省陶瓷藝術突出貢獻獎” 、“河南省最佳設計師”, 被河南省工商聯授予“中原陶瓷文化傑出青年”  獲國際和國內大獎80餘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計30餘篇。作品20餘件被英國珍寶博物館、匈牙利中歐文化教育基金會等國內外多家博物院收藏機構永久收藏。

作品和事跡在《人民網》《光明網》《文匯報》《南方周末報》《深圳都市報》《央廣網》《央視網》《中國青年網》《新浪》《網易》《搜狐》《文匯網》《大公網》《中國陶瓷》《中國陶瓷藝術畫刊》《藝術品鑑》《大河報》等國內外報紙 刊物網站有大量的刊登報導。

個人成就

《秋天的伏羲》 《秋天的伏羲》

劉志鈞的骨子裡是不安分的,心思敏銳富於洞見,什麼都願意去嘗試,認為生活就應該有“曠達不羈”的心態。然而他的態度又是認真的,歷經近三十年的探求,也頗有積累和收穫。“跨界”的發展,使得他在鈞瓷、設計、國畫、油畫等領域遊刃有餘。劉志鈞敢於對鈞瓷既有形式進行創新,不斷追求鈞瓷藝術的新境界。他提倡的“新鈞瓷藝術”和倡導的“陶瓷、藝術、生活”理念,用瓷土演繹東方美學,以釉色渲染中華人文,繼承唐宋文化,秉承儒、釋、道精神,以設計引領陶瓷藝術,追求陶瓷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致力陶瓷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劉志鈞,1969年生於禹州市,自幼隨父親學習繪畫。他的父親既是一位畫家,又是一位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知識分子,由於工作的關係,經常會設計一些鈞瓷造型。在很小的時候,劉志鈞就經常隨父親去神垕。

但真正接觸陶瓷藝術,還是要從陶瓷壁畫談起。就在劉志鈞讀高中的時候,藝術家尚揚承接了一項巨型壁畫設計工程,有九層樓的高度,是當時“亞洲第一大壁畫”,在禹州燒制。同時,楊國辛等老師也在禹州參與壁畫創作和鈞瓷創作。熱愛繪畫的劉志鈞經常跑到工坊里,一邊請教繪畫技法,一邊參與到老師的工作中,這項工程前後耗費了兩年。在這期間,劉志鈞不僅在美術專業方面受到了尚揚和楊國辛等的指導,而且在陶瓷藝術方面甫一入門,就受到了學院派理念的影響。

他說:“年輕的時候對什麼都比較好奇,都想去嘗試一下,最想當個畫家,覺得無拘無束、很過癮。我考學的時候,當時的湖北美院不像現在的院系那么細分,只有美術系和工藝美術系。後來感覺搞設計很有趣、新鮮、好玩,就由國畫專業轉入了工業造型設計。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一領域,一晃幹了二十多年。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從事的鈞瓷造型研究也與設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也還算是在鈞瓷藝術的圈子有所依持。”

葵花洗 金 葵花洗 金

劉志鈞師從於張守智、尚揚、楊國辛、付中承、晉佩章、楊文憲、徐國楨等當代大家,在劉志鈞近三十年的藝術歷程中,他們的言傳身教和諄諄教誨,使得劉志鈞的起點有著常人無可比擬的高度,特別是在鈞瓷藝術上,劉志鈞可謂是集中西之學,兼諸師之長。

如今,他不僅具備了出色的藝術才華,更是在鈞瓷、設計、國畫、油畫等方面小有建樹。作為劉志鈞的生命中的引路人、嚴師、摯友,諸位老師也對他的“小有建樹”頗為嘉許。他鈞瓷藝術的成就也受到業界肯定,擔任了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藝術陶瓷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南省美術家協會設計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1993年,禹州鈞瓷研究所正式成立,劉富安擔任副所長,主持該所的專業技術工作,主抓鈞瓷設計和工藝。當時研究所里缺一個文筆較好的設計骨幹,劉富安前往鄭州大學找到劉志鈞,邀請他回禹州。劉志鈞回憶說:“那時候,每逢周末,我都要回禹州,同劉富安、文國政等討論造型、畫設計圖……劉富安大師是一個十分勤奮和聰明的人,對鈞瓷造型精益求精,為研究一個滿意的鈞瓷造型,常常會耗費半年進行推敲。”

劉志鈞 作品

在“劉富安鈞瓷藝術工作室”期間,劉志鈞擔任了工作室的副主任,兼劉富安大師的助手,他同劉富安大師探討並設計一些新的鈞瓷造型。隨後又成為晉佩章先生的關門弟子,晉老先生在鈞釉的理論和實踐上,給予了他耐心的指引和無私的教誨。”

“無論是在做人還是學藝,晉佩章老師都使我受益匪淺。他對我是十分嚴厲的,手把手教我選料、選礦……”劉志鈞回憶說,“一年裡至少有200天都待在瓷區,在這期間,親手製作鈞瓷的機會一下子多了。大概七八年的時間都呆在晉家鈞窯。與晉佩章、晉曉瞳有不少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晉老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來研究釉色,將鈞瓷釉色之美發揮到極致,對我更是毫無保留的。”

有意思的是,二十年後,劉志鈞成為了晉文龍(晉佩章長孫)的老師。晉文龍說:“老師(劉志鈞)對我挺嚴厲的,觀察非常細緻,行為上有一點不合規,都會提醒我,如果我哪裡做的不合適,老師也會分析很到位,有理有據地進行批評。(劉志鈞)在評析古代經典陶瓷造型時,拿張守智老先生給他講的話來指引我:‘你師爺經常跟我說,你首先要把傳統陶瓷藝術的精髓徹底領悟,你才能在鈞瓷藝術上承古開今。’並親自動手帶領我學習現代陶藝技法,進行嶄新的設計和嘗試新造型的創作,施釉也是他手把手教的。尤其是使用同一種基礎釉方,製作不同顏色的釉彩。”

鋼筆風景速寫 鋼筆風景速寫

劉志鈞笑著說:“只不過是把從他爺爺身上學的東西又還給了他。”

而楊文憲和徐國楨兩位老先生嚴謹的陶瓷科學理論、紮實的陶瓷燒制經驗,也都使得劉志鈞受益匪淺。已逾耄耋的楊文憲還經常親赴禹州瓷區,每次去都要求劉志鈞跟著。一方面身邊有個放心的人可以照顧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指導配釉、燒造時能夠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傳與愛徒。2013年,在楊文憲和徐國楨老先生作品聯展上,特意安排了劉志鈞代表兩位老先生的眾多學生,向兩位老先生敬獻紅圍巾。帶上紅圍巾,坐在太師椅上,兩位老先生笑逐顏開。

正是由於得到張守智、晉佩章、徐國楨、楊文憲等老一輩陶瓷大家的親傳親授,劉志鈞對鈞瓷文化、燒制技藝、鈞釉配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學習,並在此基礎上對鈞瓷藝術與工藝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骨子裡流淌著根深蒂固、純正而新鮮的鈞瓷血液;同時,藝術科班出身的他,憑著對藝術理論的研究和多年的設計經驗,使得他能夠以嶄新的眼光、前衛的理念去全面地審視和看待鈞瓷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劉志鈞創作照 劉志鈞創作照

在他看來,鈞瓷藝術的巔峰時期是在宋代,這主要包含了兩層涵義:第一,宋鈞已成為一種標桿、參照物,從當時的人文和社會背景來分析,宋代文人及皇家注重“道法自然”的觀念,崇尚“自然、質樸、含蓄、內斂、簡潔”的美學精神。第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玉是一種極具文化象徵的符號,而具備“似玉非玉而勝似玉”品質的瓷器,如:鈞瓷、汝瓷等備受宋人的追捧和喜愛,甚至成為宮廷專用的器物。而宋鈞設計還僅限於“器”,主要作為宮廷御用的日用器物,以及禮器等。

由於傳世宋鈞的珍稀,當今大眾普遍認為鈞瓷是一種收藏品、甚至是奢侈品。作為五大名窯之首,普遍認為製作“器”會掉價。目 前市場上以陳設、觀賞及收藏品為主,任何一種瓷器都應當具備 “為人所用”的功能性價值,在鈞瓷上往往被人無意識地忽略掉了,這是人們的誤區。鈞瓷的發展受此局限,很難達到新的高度。工藝美術,首先講求實用,其次才是觀賞性,美而無用的東西,曲高和寡,很難積累大量的客群。故而應該強調“人文第一,審美次之”的創作觀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近幾年來,鈞瓷也迎來了悄無聲息的變化,業界都在積極努力求新求變,以往秉持固守的理念也在和新的社會環境進行磨合,鈞瓷設計慢慢地朝著實用器物類的造型延伸。這是正確的方向,長遠看來,也是利於鈞瓷藝術的發展。

輪迴·禁果 輪迴·禁果

背負前輩的智慧和心血,劉志鈞從全新的角度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將鈞瓷與現代藝術理念融合,在鈞瓷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他繼續探索鈞瓷藝術的可能性,提出了“新鈞瓷藝術”的概念,即現代鈞瓷要充分借鑑和吸收其他姊妹藝術門類的裝飾性特點,如浮雕、繪畫、當代陶藝等,來豐富鈞瓷藝術的表現形式。並試圖探索出一種新的鈞瓷藝術發展出路。尤其是“鈞瓷釉色瓷板畫”,這一藝術形式被傳統鈞瓷觀念所不屑,而敢於創新的他希望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

為此,他也做了大量的功課和準備工作,討論和嘗試了繪畫與釉色結合的種種可能。然而,其中諸多細節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在題材和創作方式的選擇上,這一形式的選項非常廣泛,但與鈞瓷現有材料聯繫在一起,並落實到具體的製作工藝上,還要在細節上多番考量。因為鈞瓷的釉色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完成具象的東西,但試驗出的好作品甚至神似於趙無極的抽象繪畫。

劉志鈞補充說:“這些還僅僅限於理論實驗階段,是否能得到業界、市場的認可,還未可知。但我堅信,美的東西定能引起共鳴。因為美是一種共識”

作品欣賞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