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晉曉瞳,男,字亞平, 1963年生,禹州市神垕鎮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生於鈞瓷世家,其父為著名鈞瓷藝術家,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當代鈞瓷泰斗晉佩章。
晉曉瞳是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東方外國語學院兼職教授,香港國際陶瓷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中國美術研究院研究員,晉家鈞窯董事長兼總工藝設計師。
1963年生於神垕鎮,1977年隨父晉佩章學習鈞瓷燒制技藝,1980年進入禹縣鈞瓷美術廠工作,1984年參加河南省陶瓷造型設計培訓班,後進入原禹縣鈞瓷二廠實驗室,從事鈞瓷造型與雕刻工作。1988年隨父親創辦“劉山窯藝實驗室”,研究宋代鈞瓷工藝及北方青瓷的工藝技術。
2003年11月被評為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2004年12月率先完成鈞瓷倒焰窯柴燒工藝實驗,此舉使得失傳了700多年的鈞瓷柴燒工藝得以成功地恢復,並受到了中國民協陶瓷藝術委員會的嘉獎。2005年初,被授予“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河南省傑出手工藝獎章”和“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同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大師”。2007年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為“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2010年12月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家鈞窯歷年創作的代表作品“鳳耳琵琶瓶” “天球瓶”、“太平尊”、“ 葵花尊”等被視為當代鈞瓷作品中的經典,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文化機構所收藏。其作品“吉祥天使”,被2011年深圳第26屆大運會選作“國禮”。創作之餘,更致力於陶瓷藝術的文化積累與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出版《話說鈞窯》、《鈞窯探源》《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佩章作品選》等多部鈞瓷專著,共完成50多萬字的研究記錄。作品常用底款“劉山窯”、“亞平手制”、“龍鱗堂”、“小劉山人”等。
擅長領域:造型設計、燒成工藝、釉彩調配、理論研究。
釉色特點:雄渾壯麗、美妙多姿、內涵深厚。
造型特點:以瓶、尊、洗、鼎等傳統器皿造型為主。
燒成方式:柴燒、煤燒。
常用底款:劉山窯、晉家鈞窯、龍麟堂。
名家心語:努力進取、精益求精,追求品高、藝更高的境界。
只有用心血凝聚而成的藝術瑰寶,才能傳之千載而不朽。
成長曆程
作為晉家鈞窯的技藝傳承人,晉曉瞳14歲起即追隨父親學習鈞瓷小爐燒制技藝,1980年到禹縣鈞瓷美術廠後,又師從文付章先生從事鈞瓷燒制工作。1984年參加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開辦的河南省陶瓷造型設計培訓班。此後,得恩師徐國幀先生力薦進入禹縣鈞瓷二廠實驗室任設計員,追隨邢國政、溫大木、溫國立等名師,從事鈞瓷造型的雕刻與設計工作。1989年冬,隨父親晉佩章創辦劉山窯藝研究室,出任造型設計師並任生產工藝員、工藝師等職。1992年至1998年,晉曉瞳先生的作品曾先後在香港、大阪及紐約的博物館參加展出。2001年起晉曉瞳先生獨立運作晉家鈞窯,出任總經理,走上鈞瓷創作研發與工藝研究工作之路。多年的學習與探索,從摸索起步到發展逐漸成熟,雖然困難、挫折甚至磨難接連不斷,但是他靠著永不言棄的執著精神走了過來。正是那種一往無前的執著精神,讓晉曉瞳打下了堅實的實踐與理論基礎,成長為一名技藝卓越、發展全面的鈞瓷藝術家。
作為秉承鈞瓷藝術、土生土長的鈞瓷傳人,為擔負起當代鈞瓷發展的重任,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使古老的鈞瓷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晉曉瞳先生的鈞瓷作品是窯變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結合的產物,以五彩斑斕的釉色、蘊潤雅致的特色著稱於世。晉曉瞳的作品釉層豐厚,在鈞瓷窯爐內高溫與還原氣氛的特殊作用下,具有一定流動性的豐厚釉層在陶瓷器物的表面熔融流動,窯變成各式各樣的紋路。這種紋路與鈞釉釉色在還原氣氛中生成各種交相輝映的美妙色彩,所形成的一幅幅變幻萬千、渾然天成的神異畫面,猶如鬼斧神工,令人拍案稱奇、嘆為觀止。
說到鈞瓷,說到晉曉瞳,就不能不說說他的父親——已故著名鈞瓷藝人晉佩章。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鈞瓷藝術發展到今天,人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在不斷創新。民間有諺語:“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真正了解鈞瓷、喜愛鈞瓷的人們,如果能夠收藏到幾件晉佩章的鈞瓷作品,那可是夢寐以求、值得誇耀的美事。
晉家鈞窯坐落於中國鈞瓷藝術的故鄉——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其前身是被世人譽為鈞瓷泰斗的晉佩章創立的劉山窯藝實驗室。神垕鎮三面環山有燒制鈞瓷的肥源沃土,自唐、宋以來歷經千年,即在此取土造瓷,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格。
晉佩章1962年開始著手鈞瓷藝術研究,風裡來,雨里去,四方尋找,遍訪了古代鈞窯遺址,蒐集整理了大量的鈞瓷資料,有的可以稱為世間鈞瓷資料絕品。在他的家裡,從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出產的鈞瓷標本一應俱全,全國各地鈞窯遺址、特別是河南省禹州市一百六十多個窯址上的標本更是完整無缺。
歲歲年年,花開花落,晉佩章埋頭於這些古舊鈞瓷資料之間,千百遍地燒制各種鈞瓷以求研究新的成果。他經過反覆考查論證,把鈞瓷始於唐代的歷史向前推了200多年。晉老先生一生窯火相伴,無私奉獻,不計名利,精心創作,為後世留下了絕代的當代鈞瓷珍寶。由他獨立撰寫的《鈞窯史話》一書填補了我國鈞窯歷史的空白。他的研究成果更是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這位沉醉於“一把泥的活兒”的老人,是清華大學、浙江美院等大專院校的研究生指導老師。晉老先生還是截至目前鈞瓷界唯一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晉佩章先生對鈞瓷藝術的至愛緣於他對鈞瓷藝術的理解。繼承盧廣東老藝人的技藝精髓,團結了一大批青年藝人,開創了“盧鈞”的研究,成為鈞瓷薪火的傳承者,他創立了鈞瓷大家庭共同發展的和諧理念,奠定了當代鈞瓷藝術振興的基礎,成為鈞瓷薪火的守望者。與此同時,他同大專院校聯合,從型、釉、材質、工藝等方面為鈞瓷文化藝術的發展注入新鮮動力,開創了“科技興鈞”的理念,成為了新時代開拓發展鈞瓷的領軍人物。
在晉老先生的影響下,全家人都在從事這項一把泥的藝術活兒。埋首做事、沉默少言的晉曉瞳如今已是鈞瓷業知名的行家裡手。從那一件件精美的鈞瓷藝術品中不難看出,鈞瓷在這家人心中的藝術魅力。晉曉瞳在鈞瓷藝術研究的道路上,追隨其父近30年。歷經了從徒工、藝工、技師、藝師到當代鈞瓷藝術名家的成長曆程。父親淡於功利、嚴以律己的為人原則,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心路歷程。使他在面對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楚與更多的艱辛時,能夠甘於寂寞,潛心於鈞瓷藝術的探索與研究。
晉曉瞳童年時,晉佩章先生本著“家有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的樸素思想,執意讓當時只有14歲的晉曉瞳追隨自己學習鈞瓷小型碳爐的燒制技藝。那時,晉曉瞳白天上學,放學後就幫助父親燒制小爐鈞窯,做爐鈞坯釉試驗。
1980年晉曉瞳進入禹縣鈞瓷美術廠,師從文付章先生,學習窯變鈞瓷的燒制技藝。隨著鈞瓷二廠招工,他進廠做了一名徒工。次年,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在神垕舉辦河南省陶瓷設計培訓班,晉曉瞳有幸入選。培訓班結業時,晉曉瞳創作的梁山泊108將人物頭像,深得徐國幀先生的讚賞,經過先生大力推薦,他進入當時的鈞瓷二廠設計室從事鈞瓷產品的設計工作。在晉曉瞳看來,如果沒有這次珍貴的學習機會,後來從事鈞瓷藝術創作也就無從談起。每每提起此事,晉曉曈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師恩深重。
3.十三年的艱苦磨礪晉曉瞳在鈞瓷二廠設計室擔任設計員的最後一年裡,受到新興的現代陶藝風潮影響,他懷著強烈的創作衝動,利用泥片鑲接的方式,在一年內,潛心創作新型鈞藝作品四十餘件。隨著當時的鈞瓷一、二廠相繼倒閉,晉曉瞳的家人都下崗失業,全家失去了工資收入。在如此拮据的生活條件下,晉曉瞳同父親、家人共同度過了一段極為艱苦的日子。這時的晉曉瞳一邊在父親身邊學習,一邊幫助父親做一些輔助性的研究工作。在晉老先生的培養下,晉曉瞳從陶瓷材料入手,鏤剔刻花、拉坯成型、雕塑造型,逐漸深入到鈞瓷坯釉配方的工藝研究中,十三年的技藝磨礪,使他漸漸地成了鈞瓷行業內技藝全面的行家裡手。
4、前輩關懷在晉曉瞳的成長曆程中,曾經得到過眾多專家和領導的關愛。中國輕工業總會楊志海會長在鑑賞晉曉瞳的鈞瓷作品時,為他的陶瓷專著撰寫了序言。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楊自鵬會長對晉家鈞瓷關愛有加,曾在香港國際陶瓷藝術大賽向與會人員大力推介,並親筆為他題寫了廠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呂章申館長對晉曉瞳諄諄教導,為他的創作指出了方向。
中國收藏家協會閻振堂會長多次幫助指導晉曉瞳的鈞瓷創作,並為其題詞:晉家鈞瓷,國之瑰寶。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傅維傑、王愛純二位副理事長對晉家鈞瓷的發展更是恩義深重、關懷備至,經常親臨指導晉曉瞳的創作。張守智老師、苑寧夫先生、山東的李梓源大師、河北的劉立忠大師、陳文增大師和龍泉的徐朝興大師等都對晉曉瞳先生的創作給予了無私的幫助。
1990年晉曉瞳設計的《大葵花爐》問世,該作品大氣磅礴,曾在亞運會期間於北京展出,並曾在多種鈞瓷書刊上刊載發表。1996年與1998年晉曉瞳有30餘件作品分別入選《香港國際鈞瓷珍品展》和《大阪國際鈞瓷珍品展》。此後,晉曉瞳所作的《直口銘文洗》一件,曾赴紐約參加《東西方藝術家交流展》。2001年—2003年,應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楊彤環所長之約,為山東博物館複製陶瓷類文物72種,涉及遠古陶器、原始瓷器、三彩、漢綠以及秦漢唐宋等諸多瓷種。2003年4月創建晉家鈞窯工作室。2003年11月被評為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2004年12月率先完成鈞瓷倒焰窯柴燒工藝實驗,此舉使得失傳了700多年的鈞瓷柴燒工藝得以成功地恢復,並受到了中國民協陶瓷藝術委員會的嘉獎。2005年初,被授予“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河南省傑出手工藝獎章”和“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同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大師”。2007年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為“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同年,當選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2008年晉曉瞳手工拉坯成型的《牽牛花瓶》榮獲香港國際陶瓷大賽金獎並被英國國家珍寶博物館收藏。同年,當選香港國際陶瓷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香港國際陶瓷藝術家協會副主席。200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再次收藏晉曉瞳的柴燒鈞瓷作品《乳釘罐》。晉曉瞳歷年創作的鈞瓷作品“鳳耳琵琶瓶”、“天球瓶”、“太平尊”、“ 葵花尊”等被視為當代鈞瓷代表作品中的經典,為國內多家博物院、館所收藏。晉曉瞳先生已經成為鈞瓷界公認的後起之秀,中年梯隊的頂樑柱,鈞瓷文化藝術的播火者。
晉曉瞳在鈞瓷藝術創作之餘,更致力於當代和古代陶瓷藝術的文化積累與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完成《話說鈞窯》、《鈞窯探源》、《中國陶瓷藝術》等多部鈞、陶瓷學術專著。
精湛的技藝
1、精研鈞釉晉曉瞳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鈞瓷藝術名家,同他在鈞釉研製上不斷的努力開拓有很大關係。晉曉瞳先生的鈞瓷作品以五彩斑斕的釉色、蘊潤雅致的特色著稱於世,是窯變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結合的產物。走進晉家鈞窯陳列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他的作品同其它鈞瓷窯口在作品風貌上有很大的不同。只見其釉色艷麗多變,渾厚凝重,青如碧草,紅若海棠,紫若茄皮,其意境深邃有如火樹銀花,有如海底探月,有如古道西風,有自然窯變構成的那一幅幅精妙絕倫的美妙圖案,常常使人浮想聯翩、留連忘返,其造型古樸典雅,更讓人思維超越時空把遠古和未來聯接在一起。從藝30多年來,他始終緊緊抓住鈞瓷獨特的窯變藝術特徵,堅持把現代科技套用到鈞瓷製作工藝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鈞瓷工藝水平。
神垕的爐鈞工藝起始於神垕盧家第二代藝人盧天恩兄弟。這是一種不同於景德鎮爐鈞工藝的高溫鈞瓷燒造工藝,神垕民諺素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工藝難度很大。當年晉老先生從老一代鈞瓷藝人繼承下來的技術配方相對簡陋。經過老先生多年反覆試驗,獲得的爐鈞配方比例才趨於穩定。該項技術傳遞到晉曉瞳手中時,他不滿足於現有的技術成就,結合現代的生產條件和技術手段,緊緊抓住鈞瓷窯變獨特的藝術特徵,將之發展為一種全新的窯變爐鈞花釉工藝,為鈞瓷藝術的發展再添新枝。
晉家鈞窯的展廳有一幅“柴鈞至美”的墨寶,這是晉曉瞳先生柴燒實驗成功時,一位喜愛鈞瓷的朋友贈送的。當晉曉瞳先生告訴大家這些傳統韻味濃重的鈞瓷作品多是他以柴燒為主的原創作品時,業內人士不由得驚異萬分。他介紹說:“晉家鈞窯近幾年來,一直是柴燒鈞瓷為主要研究方向,柴燒鈞瓷的窯變藝術效果最為迷人。”他的父親晉老先生也曾經說過:“燒制鈞瓷,最難讓人預料的窯變是個很關鍵的工序。 鈞瓷的絕妙之處就在於這種難以讓人預知的窯變,正是鈞瓷‘入窯一色、出爐萬彩’的窯變藝術境界,給人以無窮的藝術享受。這行當可以說是泥土與火焰交織出來的夢。”由於鈞瓷自古就有“十窯九不成”和“生在成型死在燒成”之說。雖然期待中的窯變未知醜俊,卻又像面對將要誕生下的生命,既讓人興奮期待又使人惴惴不安。為了實現這種夢想,晉曉瞳把他的目光緊緊鎖定在失傳700多年鈞瓷柴燒工藝上,始終抓住鈞瓷窯變藝術獨特的藝術特質,把握著柴燒鈞瓷藝術脈絡的晉曉瞳先生,一次次把柴燒鈞瓷推向現代鈞瓷藝術的巔峰。
3.繼承和創新晉曉瞳作為鈞瓷之鄉富有影響力的鈞瓷藝術家,在30多年的學習與探索實踐中,繼承並吸取了傳統鈞瓷文化藝術的精華,不斷進行藝術創新和發展。
談及鈞瓷的文化傳統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晉曉瞳先生說:鈞瓷的傳統文化是鈞瓷文化的根和本,鈞瓷的發展必須要珍惜和尊重這個本。不斷提高產品品質,美化人們的生活,豐富鈞瓷的文化內涵,才能使這一千年古老的藝術——鈞瓷,展現出新的光彩。晉曉瞳先生長期堅持採用手工制坯工藝製作自己的作品,採用鈞瓷柴燒工藝燒造自己的作品,採用新的藝術理念打造自己的作品,將鈞瓷窯變藝術鑑賞作為與鈞瓷愛好者互動的著眼點,從創作理念和工藝基礎上,牢牢把握“窯變藝術是鈞瓷藝術之魂”的根本原則,給鈞瓷注入新的活力,就顯得更加可貴。神奇的鈞瓷窯變藝術成就了鈞瓷在當代陶瓷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晉家二代藝人數十年如一日的鑽研和研究的積澱,將使這一具有千年歷史的藝術瑰寶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