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鍋酒樓

劉家鍋酒樓

劉家鍋秉承了傳統的飲食養生之道,又融會了現代營養學理念,古為今用,滿足現代人追求科學搭配、健康飲食的需要。劉家鍋的“鼻祖”乃是長沙湘江邊上的劉姓先生,因此在劉家鍋也處處感受到濃濃的書卷氣。書畫墨香,天地洞開,雅間裡到處可見辛棄疾、曾國藩的詩詞歌賦,大堂中婷婷湘女,穿梭其間,自是一番韻味。

劉家鍋酒樓劉家鍋酒樓

湘菜館

“劉家鍋酒樓”以它的招牌菜“不二砂鍋魚”著稱。

由來

相傳乾隆年間,湘江口的一個漁村,有著幾戶靠打漁為生的船戶,世代
都沒出過什麼讀書人。這一年,有對劉姓父子落難湘江口,恰被一漁家救起。父親是個曾經為官之人,兒子是個年輕書生,皆因父親的仕途不佳,遭奸人陷害至此。救人的漁家是個孤女,燒得一手好湯,正是這魚湯,救了年輕書生一命,而書生的父親卻因年事已高又遭此大劫,一病不起,臨終前交代書生:他日出人頭地一定要將漁女明媒正娶。事後,書生為不拖累漁女,想出航打漁,漁女卻堅決讓書生準備科舉,便每日燒湯在湘江邊叫賣。船戶們知道她是為了書生,也覺得如果漁村日後出了讀書人也是件榮耀的事,於是大家都很關顧她的生意。終於,科舉開始了,漁女傾盡所有為書生準備盤纏。離別時,書生只說了句:等我。漁女繼續以賣湯為生。兩年後,漁女收到自京城的來信,喜出望外,托人念完才知書生已高中,並被當朝公主立為附馬,此來是替其父樹碑。漁女聞後依然賣湯,只是給湯取名曰“不復湯”。又過了一年,江口來了箇中年男人,說是尋一種魚湯,湯名曰“不二湯”,漁民們認出他就是當年那個出去科舉的書生,便笑謔:這裡只有不復湯,卻沒有什麼不二湯,男人說:時光不復,唯一心不二。男人找到了漁女。並放棄仕途,和漁女在江口開起了湯鍋店,專門經營漁女燒的魚湯,不過名字卻不再叫“不復湯”,而改作“不二湯”,又因這男人姓劉,固“劉家鍋”的店名便被廣泛流傳下來。今天的“劉家鍋”不二砂鍋魚就是當年的“不二湯”。
據說,只要吃過劉家鍋的“不二砂鍋魚”後,就再也不想吃其他地方做的魚
“桑拿魚”這道菜原是選取湘江中的小鯽魚為主料,在缽中放入劉家鍋特製調料,再倒入滾燙的小卵石,“滋滋”聲中香氣四溢,令人食慾大振。後來,由於環境的污染,小鯽魚所剩無幾,眼看名菜失傳,直至一日,有位跛腳雅士來此用膳後,在選單上留下“桑拿蝦”幾個字,劉家後人驀然茅塞頓開,迅速推出新菜“桑拿蝦”,引得善食者們交口稱讚。為了讓劉家後人銘記雅士指點之恩,遂置書“玄名”二字,現在,這兩個字就懸掛在北京劉家鍋酒樓大堂中。
它的一道名菜——剁椒蒸雄魚頭,引來眾多回頭客來此品嘗,更為大多客人必點之菜。據傳說在清朝雍正年間,當時正大興文字獄,有一位著名的反清文人叫黃宗憲,有一天,他被迫出逃,路經湖南的一個小鄉村時,不得已住在一個當地的農戶家,農家非常貧窮,女主人正在發愁用什麼好吃的東西招待客人,忽然,她發現了兒子從田間池塘中捕回的一條河魚,於是只好將就用它來做菜,當時家中窮得連調料也沒有,就將魚洗淨後,用鹽和魚肉一起煮湯,再用自家產的辣椒剁碎後與魚頭同蒸,不想上桌後,黃宗憲吃了覺得非常鮮美。回家後,讓家裡的廚師將這道菜加以改良,於是便有了今天的“剁椒魚頭”。現在劉家鍋酒樓中的大廚劉甫生先生,就是當年一位劉姓名廚的後裔。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剁椒蒸雄魚頭”究竟有怎樣的色、香、味?只要你到劉家鍋酒樓去親口品嘗一下就會發現,這道菜看起來很辣,但吃起來並不如此,有色香味具佳的感覺,細嫩中有一種絲絲的酸味。酒樓大師傅,湘菜名廚劉甫生先生說,這種酸味絕不是調料的效果,而是另放有主料,難怪如此獨特,與眾不同。
劉家鍋的招牌菜之一“刁子魚”,其肉金黃燦燦誘人下箸,其背筋肉酥香尤其好吃,何以如此?關鍵在於選料的嚴格把關。一般以渾水塘的刁子魚為上乘,這是因為渾水塘里的各種藻類和微生物含量豐富,以此為食的刁子魚自然體格健碩,肉質細膩鮮美,營養價值遠大於清水塘或水庫的魚。一道養心羹“千絲萬縷”的做法就夠得上精妙絕倫,那師傅在水嫩的豆腐上飛刀有餘,刀過處片片蟬翼無聲飄下,豆腐片兒已經細如毛髮的根根細條;一塊五寸見方的豆腐,頃刻間竟成為一萬五千多條絲束,神工鬼斧,令人瞠目結舌。
劉家鍋秉承了傳統的飲食養生之道,又融會了現代營養學理念,古為今用,滿足現代人追求科學搭配、健康飲食的需要。“夫子肉”是地道的湖南祁東農家菜,此菜由動物肉、蔬菜和五穀糧食組合而成,蛋白質、粗纖維含量極高,因而又叫“腳力肉”,自古有“中年三塊夫子肉,老來七十不用扶”的佳話。“飄香童子骨”有骨、有肉、有湯、湯中有菜,骨中有髓,可謂一菜三吃。其中骨湯富含鈣質和膠原蛋白,蘿蔔可理氣化痰,不僅為養顏佳品,且老少皆宜。
劉家鍋的“鼻祖”乃是長沙湘江邊上的劉姓先生,因此在劉家鍋也處處感受到濃濃的書卷氣。書畫墨香,天地洞開,雅間裡到處可見辛棄疾、曾國藩的詩詞歌賦,大堂中婷婷湘女,穿梭其間,自是一番韻味。
劉家鍋不僅菜餚獨特,就連盛菜的器皿也是花樣百出。這恰恰體現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美食配美器、美器配美境”的美學原則。宜碗則碗,宜罐則罐,甚至上世紀的農具也應有盡有,如風車、雞公車、竹簍子,還有瓦片石鍋……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各種餐具,與美食美味相輔相成,相映成趣,讓食客在品嘗美味的同時,又能領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