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林村

劉家林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以南l3公里的蓮花山腳下。耕地577畝,180戶,559口人。

簡介

解放前

據《邱氏譜》記載,清順治年間邱姓建村,村東原有一處劉姓墓地,古柏蒼勁,內有一座石墓,立有兩座石碑。傳說是清朝宰相劉墉的老林,村子因名劉家林。
劉家林村在高莊街道辦事處的南端,四面環山,形如一座小盆地,村子就坐落在盆地的底部。這裡山青水秀,村南就是海拔994米的蓮花山,萊蕪八景之一的“宮山夕照”就出在此山。
現在劉家林村已步入小康之路,人們衣食不愁,電視機、電冰櫃、電話、機車相繼進入家庭。從電視村到電話村的演變,可以看出人們生活的富足。
回顧歷史,劉家林村的老百姓卻是飽受了戰爭之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偏僻的劉家林村也沒能倖免。日本鬼子蠶食掃蕩,每次必經劉家林,全村扶老攜幼向山里跑,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之後,日偽軍又駐村一個月,一天殺一頭豬,毒打、訛詐老百姓的事數不勝數。日軍投降以後,國民黨新五軍占據萊蕪,多次進犯蓮花山區。全村的男女老幼又一次躲進了蓮花山。國民黨軍隊不敢鑽山溝,就在劉家林村北面的小山上架起山炮、重機槍,向蓮花山的山溝里射擊,開槍開炮。
1945年,全國農村進行土地革命,李學雲、曹明珍、曹明信等參加武工隊,成為對敵鬥爭的積極分子。國民黨成立還鄉團,破壞土地革命,進行反攻倒算,殺害了曹明珍的妻子等3人。
革命老區的人民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劉家林村同樣也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全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婦女們納鞋底、做軍鞋、運糧草,青壯年農民踴躍參軍,其中有兩位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新中國時期

1957年,全村加入高級社。但由於生產力的落後,受生產條件的制約,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農作物還是以種地瓜為主,地瓜面煎餅,地瓜面窩頭是主食。由於常年吃地瓜,很多人患胃病。由於靠天吃飯,遇上欠收年份,人們就得餓肚子。
1970年,一名退伍復員軍人擔任了大隊書記。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下,村書記帶領全村人興修水利,整田造地,築塘壩,建揚水站,修水渠,還成立了林業隊。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白天大幹,晚上夜戰。那轟轟烈烈的場面,震天動地的號子,至今令人激動。就這樣,4座小水庫建成了,兩座揚水站建起來了,結束了歷史上嚴重缺水,靠天吃飯的局面,大部分可耕地變成了水澆地、穩產田,麥子、玉米等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那種以地瓜為主糧,過年過節才吃白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果園擴大了,山頭綠樹成蔭,從山腰到山腳瓜果飄香、碩果纍纍。每到收穫季節,果園裡是歡聲笑語,人聲鼎沸。人們心滿意足,但是不會忘記,是“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力發展了農業基本建設,一大批大型水利和農田改造工程得以完成,為以後人民民眾的衣食溫飽,乃至小康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1984年開始,劉家林村實行包產到戶,極大地調動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針對水果價格穩中有升的好勢頭,村里就充分發揮山場優勢,調整土地,鼓勵民眾在自己的承包地里建果園,栽植蘋果、山楂。全村560口人,人均一畝果園。村里定期請上級林業站的專家來講課,指導農民科學管理。在盛果期,單蘋果產量就達100多萬斤,一般人家僅“上苗”收入即達6000多元。

種植業發展

1995年,新一屆村兩委領導班子,在支部書記李才林的帶領下,充分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不固守傳統資源,解放思想,對老果園進行改造,發展了400畝核桃園,400畝桃園,400畝優質棗園,又劃出500荒山承包給7戶農民,讓他們栽植板栗。村里原有產茶葉的歷史,蓮花山雲霧茶非常有名。前幾年,村里在山腳下種了20畝茶葉,如今已經可以採摘,村里決定繼續擴大規模,在茶葉深加工上下功夫,爭取恢復蓮花山雲霧茶的品牌。村子周圍的山上,長石資源豐富,易開採,村里劃出礦區,支持個體戶按照規定進行長石粉開採加工,有上山採石的,有負責加工的,有負責搞運輸的,為此,今年增加拖拉機20多輛。

交通設施

2000年,西關鋼窗裝飾公司老闆紀強與董現文、劉家林村三方聯合開發蓮花山。村里在道路規劃、設施占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和配合,現在開發已初具規模,不久的將來,蓮花山旅遊區一定能吸引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的遊客,必將帶動劉家林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教育發展

劉家林村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1982年全省進行學校危房改造,村里在村東修建了磚瓦房12間,整修了院牆,操場,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村里鼓勵公辦教師到校任教,給予他們各方面的照顧。由於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對教育的重視,原先連一名高中生都沒有的劉家林村,1990年以來已先後考上了5名本科生,7名大專生,8名中專生。

發展未來

劉家林村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