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清末經歷
劉存厚生於一個鹽商家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四川武備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劉存厚留學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同期的同學有孫傳芳、閻錫山、唐繼堯、王陵基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存厚畢業歸國,獲陸軍科舉人。此後,在雲貴總督李經羲手下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期間,經李根源、羅佩金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為呼應武昌起義,劉存厚參加了蔡鍔發動的昆明重九起義。雲南軍政府成立後,劉存厚任參謀部第一部部長。蔡鍔為支援四川的革命派而組織了援川滇軍,劉存厚被任命為該軍總參謀,隨軍入川。此後,劉存厚離開滇軍,轉投四川都督尹昌衡。
爭奪四川
1912年4月,劉存厚任川軍第四鎮統制(後改為第四師師長)。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劉存厚支持袁世凱,擊敗革命派的熊克武。9月,任重慶鎮守使,第四師的番號改為第二師。1915年,任川南清鄉總司令,駐瀘州。
同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劉存厚支持護國軍。1916年1月31日,自稱護國川軍總司令,發布討袁宣言。劉存厚支援了進攻四川的蔡鍔護國軍第一軍,最終使四川將軍陳宧宣布獨立。
同年6月,袁世凱病死,劉存厚再度就任川軍第二師師長。8月,經四川督軍蔡鍔推薦,劉存厚任川軍第一軍軍長。9月,蔡鍔因病離職,滇軍的羅佩金任四川督軍,黔軍的戴戡任四川省長。此後,劉存厚為奪取四川省的統治權而同這兩人展開了三方鬥爭。
1917年4月20日,劉存厚獲封將軍府崇威將軍。不久,劉存厚在三方鬥爭中取勝,同年12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督軍。
後來,在護法運動中,劉存厚受到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熊克武的攻擊。6月,劉存厚撤退到陝西省寧羌(今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當時,劉存厚被北京政府任命為第二十一師師長,在寧羌設臨時的四川督軍行署,統治陝西省南部。劉存厚的 殘暴統治激起了當時的陝西督軍陳樹藩的憤怒。
支配綏定
1920年5月,劉存厚與熊克武捐棄前嫌,聯手驅逐四川省內唐継堯手下的滇軍。8月,劉存厚任靖川軍總司令回到四川,熊克武攻略成都驅逐滇軍。同年12月,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熊克武為四川省長。
但是,劉存厚對川軍軍人的統治強化,遭到川軍軍人反感。1921年2月,川軍軍人聯名致電北京政府弾劾劉存厚。同年3月,在四川省內喪失支持的劉存厚表示下野,撤往寧羌。此後,劉存厚避處寧羌,企圖重任四川督軍。1924年,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川陝邊防督辦,督辦公署設在綏定(今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支配周邊三個縣。
1928年10月,劉存厚轉投國民政府,任川康裁縮軍隊委員會副委員長。當時,劉存厚依然確保了綏定周邊實質自治,並獨立組織“興國軍”。他庇護了在北伐中敗北的吳佩孚,並就恩赦吳佩孚一事同國民政府進行了斡旋。
1933年5月,劉存厚被任命為第二十三軍軍長。10月,任四川剿共軍第六路總指揮,迎擊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0月,他遭到紅軍徐向前部大敗,喪失綏定,被蔣介石追究輕棄據點之責,罷免了本兼各職。此後,劉存厚的軍事及政治生涯結束,隱居成都。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劉存厚在老同學閻錫山(時任國民黨行政院長)的幫助下,逃往台灣,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60年,劉存厚在台北病亡。終年76歲(滿75歲)。
人物逸事
辛亥革命前後,四川軍閥劉存厚一貫反覆無常,先歸附蔡鍔,後投降張勛、段祺瑞等,人們送外號“ 劉厚臉”。後來,孫中山派革命黨人樊孔周到成都進行革命活動,被反動派暗殺於家中,全身中彈數十處。
當時,有人推斷系劉存厚所為。革命黨人義憤填膺,編了一副對聯,既是對革命烈士的悼念,又是對反動軍閥的鞭撻。聯云:樊孔周周身是孔;劉存厚厚臉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