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恨

劉腹背受敵,經激戰後放棄徐州,退守南京。 民國3年,被殺害於南京雨花台下,時年26歲。 民國17年,江蘇省政府將劉天恨列入南京忠烈祠,將其生前功績行文原籍,勒石銘功,以示褒揚。

劉天恨(1888~1914),原名澤夫,字鵬飛。射陽縣新坍鎮人。蘇北討袁軍總司令,烈士。15歲時參加鹽城縣科舉考試。因恨朝政腐敗,將“澤夫”改為“天恨”,回鄉習武,準備投筆從戎。次年,赴蘇州入伍。時值清政權腐朽欲墜,孫中山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劉解甲出走,尋求真理。遊歷廣東、香港、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結識李烈鈞、柏文蔚等革命黨人,堅定了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爆發後,劉天恨參加革命軍,在武漢組織湖北將校決死團,受黎元洪之命,操辦青山糧台事宜。民國元年(1912年)初,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成立。劉赴日本、美國考察。不久,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職位,孫中山辭職,宋教仁被刺殺,湖南、廣東、安徽、江西都督譚延闓、胡漢民、柏文蔚、李烈鈞等人被撤換。訊息傳至海外,劉於7月15日回到國內,參加黃興組織的南京軍政府,組織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部,黃興任總司令,劉天恨任蘇北討袁軍總司令,組織軍隊,討伐袁世凱。“二次革命”爆發後,南方各省紛紛回響,袁世凱派馮國璋、張勛率兵南下江蘇、江西。張勛率東路軍25000多人沿津浦線南進,山東都督張宗昌率騎兵參戰。劉率討袁軍第九師至徐州韓莊固守迎戰。劉腹背受敵,經激戰後放棄徐州,退守南京。
張勛兵分兩路,一路沿津浦線攻浦口,又從裕溪口渡江,從上游包圍南京;一路沿運河取揚州,攻占鎮江,切斷南京與東路軍聯繫。馮國璋也帶禁衛軍進抵浦口,使南京三面受敵。黃興見敗局已定,於7月29日乘日本煤輪離開南京前往日本。劉一直指揮戰鬥到敵人進城,才改裝化名出走。至上海後,與江西都督柏文蔚密謀,仍任江北討袁軍總司令,組織和積聚反袁力量。已秘密投靠袁世凱的楊瑞文,以同鄉身份對劉進行奸謀誘騙,劉回到鹽城被拘捕。張勛多次派人勸降,劉天恨堅定不移。民國3年,被殺害於南京雨花台下,時年26歲。民國17年,江蘇省政府將劉天恨列入南京忠烈祠,將其生前功績行文原籍,勒石銘功,以示褒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