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1915~)
正文
中國歷史學家。 湖南華容人。1915年8月 1日出生。1936年肄業於湖南長沙國學專修學校。1938年,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1948年,曾任冀南抗戰學院、政治學校教員,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後,歷任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執行主席,孫中山研究學會副會長。連續當選為第四至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六、七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期,劉大年多次講授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等課程。1947年著手研究中美關係史。所著有《美國侵華簡史》、《美國侵華史》(蘇聯、朝鮮、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相繼出版譯本,《蘇聯大百科全書》1953年版中國詞條刊有介紹);之後出版的著作有《台灣歷史概述》(與丁名楠、余繩武合著)、《中國近代史問題》、《赤門談史錄》,《劉大年史學論文選集》,主編《中國近代史稿》一、二、三冊,《中國史稿》第四冊,還編緝了《范文瀾歷史論文集》、《孫中山書信手跡選》。
劉大年著重於中國近代史和歷史學理論問題研究。他將1840~1919年近代中國八十年的歷史劃分為鴉片戰爭至太平天國起義失敗、1864年至戊戌變法與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及1901年至五四運動爆發的三個不同時期。認為研究中國近代、現代史的重要意義在於認識歷史如何規定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前途。關於歷史學理論研究,他始終主張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主張以社會階級、階級鬥爭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由此探尋歷史運動本身的規律。他的《論康熙》、《回答日本歷史學者的問題》等文,曾引起相當的爭論和評論。劉大年主張歷史研究需要在不同層次上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他的論著,如實地表現出這樣的旨趣。